《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集》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支持项目“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2011年至2014年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低成本富集CO2的新型燃烧原理和分离技术、油气藏及相关地质体CO2埋存机理及潜力评价、油藏及相关地质体C02埋存安全性评价及监控、多孔介质中CO2地层油体系相态理论与数值模拟、CO2驱油中的渗流力学理论和CO2埋存及提高采收率工程技术与方法等6项基础研究的内容。 《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集》可供从事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基于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重要历史时刻的时代背景,以探索外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为主线,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碳交易主要类型与国际主要碳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等角度,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国际态势、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现状与驱动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与碳配额分配、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和波动分析、中国试点碳市场和统一碳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编者基于多年从事低碳经济研究的实践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料,力求内容新颖,深入浅出。
本书是作者对所完成的国家863计划项目“环境遥感监测软件平台与业务运行示范”等成果的提炼和总结。本书围绕太湖水环境遥感模型和软件系统的研究,系统地介绍了太湖水环境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太湖水环境遥感实验的技术方案和遥感监测软件设计,阐述了太湖水面光谱及水质数据采集分析、水环境遥感建模以及水环境遥感平台软什开发方法。以太湖水环境遥感应用示范为例,说明了太湖水环境遥感实验软件平台的实际应用。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验数据翔实,可供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环境保护、水利、国土资源、城市等部门从事遥感和GIS应用的人员阅读使用。
《中国沿海赤潮》是关于赤潮这一重要海洋灾害问题的科学专著,其中包括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中国东南沿海赤潮发生机理研究”的成果以及“九五”重大项目“中国沿海典型增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动力学及防治机理研究”的部分成果的总结。书中详细阐述了赤潮的定义、赤潮发生的原因、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在我国沿海的生物地理分布、赤潮生物的生理生态性状、典型海湾的海洋学及生物学特征、中国沿海几种典型赤潮,以及若干典型赤潮过程的生态动力学过程和数值模拟等,同时还介绍了当今全球赤潮发生的状况与研究动态、赤潮的危害及防治对策,以及赤潮的监测管理等内容。《中国沿海赤潮》可供我国大专院校生物学、地学(包括海洋学)、水产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师生,以及海洋、气象、地学、环保、渔业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量子力学/普通“十三五”规划》分成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前四章,主要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整个量子力学的核心。其中首章取名为第0章,这是因为此章并非量子力学的内容,具有较好经典力学基础的读者完全可以跳过去。但这一章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物理思想,对学习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后续常要用到的Fourier理论作了物理上的诠释。接下来与传统的做法一样,章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实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矛盾。第2章则是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终引导出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在第3章中,我们以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为出发点,以建立一个新理论为目标,结合实验和已有的理论,采用归纳的方法,以定律的形式给出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做到叙述清每一条原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
本书选编了固体废物的采样和制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固体废物中的部分金属、固体废物毒性鉴别实验、固体废物的风力分选实验和垃圾渗滤液中硫酸盐的测定分析等二十五个实验;编入了垃圾堆肥场生产实习、垃圾填埋厂生产实习和垃圾焚烧厂生产实习的实习指导书及有关内容;另外本书编入了城市垃圾收集线路的设计、城市垃圾分选工艺的设计和有机垃圾产沼工艺的设计等三个课程设计的任务书、指导书和设计案例;还编入了垃圾堆肥厂的设计、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垃圾焚烧厂的设计和云锡尾矿焙烧渣四个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和案例。 本书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实践教程,亦可供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资助号:30230090)研究成果。在系统评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与存在问题,推荐了较为适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体系,在大量实地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重点对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本书可供从事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以及自然资源、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人员、管理工作者以及有关高校师生使用。
《河北平原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针对河北省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以土壤地球化学评价为主体,结合地质背景条件及不同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进一步研究水体、生物、大气及近岸海域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对农村、城市区域生态环境、区域农业地质环境适宜性及区域农业种(养)植(殖)业安全性进行总体评价。 《河北平原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重点研究了有毒有害元素来源、迁移累积过程及循环转化机理等,结合相关资料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为主要依据,划分土壤安全区、优质区和污染区。 对有害元素存在方式、影响途径及危害程度进行生态地球化学分析和评价,进行近期与远期地球化学预报、预警,研究N、P、K及其他有益元素分布、组成特征与丰缺状况等,进行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大宗农产品及人居环境安全性评
《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将以历史学的分支——环境史问世,然而,在英国对环境史的研究及其成果却乏善可陈。的确,环境史所涉及的内容在理论与写作上至今仍有争议。因此,环境史学者有机会,也有责任去阐述其研究领域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断然认为自己的领域才是值得研究的,这样的思维或做法未免过于轻率。不错,明确著述的范围可能有利于保护自己,或至少可以让那些喜欢抱怨的人们不敢妄加评论。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物分析(英文版)》介绍了土壤和植物分析的方法,将减少在森林中因不当操作引起的风险,同时强调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使研究人员有信心相信他们分析获取的森林土壤信息是可信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物分析(英文版)》中讨论了用于采样设计、收集、分析土壤的化学和生物特性的基本物理测定过程。这些流程大多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土壤特性至关重要,如营养循环,土壤固碳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其分析结果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资源管理决策。《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物分析(英文版)》可供研究土壤和植物分析的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实验室分析指南和环境科学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从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需要出发,对目前常见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进行整理和归纳,弃去以往同类资料中对于分析原理的概括性描述,并不涉及所分析物质的理化性质的详细信息,而是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主要目的是帮助研究人员快速进入实践阶段,通过实践提高其分析水平。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需求,结合文献资料,不断优化分析方法,提高数据质量。 本书具体内容包括:环境样品的采集、各种层析柱的制备、环境样品的预处理、目标物的分离和纯化、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等。整个分析流程涵盖分析质量的控制和保证措施,确保分析数据客观准确。所涉及的样品类别包括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生物等。所涉及的目标物质包括:环境分子标志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兴有机污染物等。鉴于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无法涵盖,本书仅提
废弃物的再生循环、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书体系新颖、内容丰富,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论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再生循环问题,将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环境工程、经济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本书共八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个关于高分子材料的战略性问题;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原理、性能和环境影响;废物流的产生:环境中的高分子材料资源;高分子材料废物处理:分离与回收技术;高分子材料再循环的动力与阻力:社会、法律及环境因素;为环境而设计:生命周期方法;再循环对环境的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可持续技术。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或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参阅。 《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