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介绍了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的基本理论与实用技术。全书共分十一章。章介绍了有机污染物的类型、危害、生物降解性、指标标准与检测,以及有机工业废水的分为和基本处理方法。第二章介绍了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学和微生物学知识。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介绍了低浓度和高浓度易生物降解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第五章介绍了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含氮、磷、高硫酸盐与氮的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第九章介绍了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资源化。第十章介绍了废水处理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书中还穿插了部分工程实例和计算例题。《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内容全面系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科研、设计与技术人员有较大参考价值,也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学习参
建国以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术界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则是“万马齐喑”。真正文化研究是谈不上的。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头上的紧箍宽松了一点,思想解放了一些,真正的研究工作开始了。对文化的认真的研究也提到日程上来了。80年代腾涌于全国的“文化热”,是顺应时势的壮举。这大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研究。从整体文化研究一直到地区文化研究,都是百花齐放,灿烂辉煌。地区文化研究更是空前兴旺。楚文化、齐文化、吴文化等等,都推出了规模大、质量高的专著,令人耳目为之一新,长江文化研究,更不敢后人。有关机构邀集了与长江文化有关的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努力,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写成了一部由李学勤教授和徐吉军教授主编的《综论系列·长江文化研究文库:长江文化生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中国环境社会学:一门建构中的学科》是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从理论到方法,从国外到,从问题到政策,反映了中国学者在环境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标志着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构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书中包括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个部分,涉及了环境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和前沿,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社会成因和治理污染的对策,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和问题,环境价值观等等,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土壤监测分析实用手册》共分六篇,内容包括技术规范、与“技术规范”相匹配的监测分析方法、土壤元素背景值、相关环境标准、食品污染标准以及相关的标准物质。本书对土壤监测、评价、管理内容均为现行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是农业环境工作者、科研人员以及管理者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准则,也是发生污染事故纠纷时的执法依据,同样对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数年前一篇四千多字的《废纸论》短文,引发了书画界的争论,其中褒贬、毁誉不一。在这个常常靠比嗓音大小、炒作而出名的年代,《废纸论》自然也无可避免的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披上了炒作的外衣。从历史的角度看,对中国书画的争论是一个百年老问题,早已不是新闻,也就没有什么新闻可以通过炒作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它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其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而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才造成了对中国书画的百年之争。因此,即使没有我的《废纸论》问世,也会有其他人提出类似的问题。现在,关于《废纸论》的争论虽已渐渐平患,但中国书画艺术在当今社会暴露出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诚然,艺术问题的背后是深刻的文化问题,而文化问题的解决是需要一代代文化人以薪火相传的精神为之努力奋斗的。在《内篇》中,我将自己多年来与
该书概述“生态文明”概念的起源,辨析“生态文明”的涵义,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和哲学理据,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人类之所以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因为工业文明“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走出深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即实现文明诸维度的联动变革:改变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取代矿物能源),改变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线性经济走向循环经济,谋求非物质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变自然观、科学观(知识论)、发展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鱼道对于减缓大坝的阻隔影响,帮助恢复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物种在河流中自由洄游具有愈来愈大的意义。目前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中,此类工程措施通常是使水生动物能够通过河道障碍物的途径之一,并且成为改良流水生态环境的关键设施。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及相关理论问题备受外学界关注。在研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治理环境危机的历史经验及措施,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目的及要旨。从多学科视角、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主要研究路径。 《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在深化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史、边疆史乃至中国环境史、世界环境史领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现阶段提高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的能力、强化西南乃至中国生态恢复及重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促进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资鉴价值。
《江淮中下游淡水湖泊群》是作者历经长期的湖泊科研实践,在广泛汲取业已出版问世的上述专著成果的基础上,以江淮中下游平源湖泊总体为对象而撰写的一部系统性、综合性专著。其重点在于阐述本区湖泊分布的地域特征及江(河)湖相互作用下的湖泊演变过程与机理,湖泊的主要功能与效应及历史时期湖泊资源开发利用评述,进而对新中国成立后湖泊资源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人与湖泊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及湖?白开发利用与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湖泊整治的应对之策;最后以洞庭湖为实例,就湖泊生态功能保护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概略剖析。
《世界草原》介绍了全球范围内的草原系统,主要包括非洲东部草原和南非草地、巴塔哥尼亚草原、南美坎波斯草原、北美中部草原、蒙古草原、中国青藏草原、澳大利亚草原、俄罗斯草原以及其他的草原。介绍了各地的草原资源状况、管理水平、开发利用,以及当地政治、经济因素对草原的影响。
《英国地理学家伊恩·西蒙斯的环境史研究》是环境史探索丛书之一。本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管窥英国环境史研究之源流、略论西蒙斯的早期学术研究、大尺度的区域环境通史研究、中小尺度区域环境通史研究、西蒙斯环境史研究特点评析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