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同年10月,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分别强调,要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此时“
中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大陆。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历史使命把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自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三年来,中非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当前,中非合作面临新形势、新需要、新机遇。中非正积极探索拓展和加强中非合作的新途径、新内容、新方式,努力为开启中非合作发展的新时代贡献智慧。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中非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为介绍新时代中非合作成果,展望中非合作未来前景,特发布此白皮书。
本书是由葛夫平编著的《中法关系史话》。《中法关系史话》的内容提要如下:中国和法国,一个在东亚,一个在西欧,都是文化灿烂的大国。17世纪以后,由于商业的繁荣、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中国的文化艺术传到了法国,法国的科学技术也随之传到了中国,两国间一度掀起文化交流的小高潮。到了19世纪,自英国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个不平等条约之后,法国也趁火打劫,紧随英、美,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从此,两国间的平等交流关系被侵略与被侵略这种极不平等的关系所取代。直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法关系才掀开了新的一页。
女性主义提出的问题不仅涉及女性,而且关系到和谐世界的建设和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本的大学专业教材.该书对西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要义和精髓进行了“中国式诠释”,为读者生动地描述了妇女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系统地展示了社会性别分析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重要意义. 本教科书既是中国学术界的本,也是亚洲地区的,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它是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开拓者们,在新的时期依靠集体的智慧,用通俗易懂的教材形态,努力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中法外交,历来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1998-2003年,吴建民在担任中国驻法国第八任大使期间,在法国各地进行报告、参观,了解法国的经济、历史与文化,接触法国各界人士,将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的魅力传播开去。 作者五年的驻法大使生涯,紧张充实,丰富多彩,本书记录了吴建民大使与夫人施燕华女士在法国的工作和见闻,刊载了他们在法国日日夜夜的生活细节。内容贴近人生,为我们揭去了中法外交的神秘面纱。文章中既有吴大使在正式外交活动中的记录,也有与法国领导人的生活式接触,其中还有作者对法国以及法国人生活的描写。在清新自然的文笔背后,作者为我们传达的是其富含价值和生活哲理的精彩人生片段。
2019年,受大国博弈与热点问题的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处于动荡之中。地区四组大国关系呈现出“一冷一热两缓和”的态势,即中美关系进一步“冷化”,中俄关系持续升温,中日、中印关系出现明显回暖。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数量有所增加,但具有长期影响力、涉及全局性的仍是朝核问题与南海问题。2020年,周边地区秩序仍将处于调整与重组之中。中美博弈的加剧与地区中小国家战略自主性的提升,将使地区秩序的走向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鉴于此,中国应系统性应对周边安全挑战,加强全局性统筹,确定战略目标的排序,以期在新时期更好地维护周边稳定。
《全球能源大棋局》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资深的能源问题专家倾力推出的全景式介绍能源问题的专业书籍。全书分为总论、战略、中国三篇。总论篇分析了全球能源形势及格局调整;战略篇阐述了美国、俄罗斯、欧盟等主要能源大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和对策;中国篇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严峻的能源形势和能源安全战略思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
作者郭关玉博士提出关于成功推动国际合作通常须有动因和六项条件的理论假设,通过对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合作历史的回顾和对中国与欧盟合作现状的透视,从经济、政治、安全和观念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冷战后中国与欧盟合作的动因,以及双方合作比较顺利的六项条件:(1)中国与欧盟之间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2)中国与欧盟都认识到了双方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3)中国与欧盟双方在合作中做到了互利互惠;(4)欧盟的独立自主性在冷战后大大增强;(5)中欧之间政策协调过程比较畅通,双方合作机制逐渐完善;(6)中国与欧盟都能对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争端采取比较理性的处理态度和方法。另一方面,作者也就目前干扰中、欧合作的若干因素和如何排除干扰、深化合作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外交学理与外交实务并重的原则,在探讨外交学的研究对象、学科范围,以及外交学与其他交叉学科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外交学概论》的学科体系和框架。本书从总的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外交的起源与历史演变,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规则与惯例,外交机机构组成与外交代表,使馆和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当代外交的方式与类型,外交交涉与谈判,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与国际条约,以及现代外交与其他各个领域的关系。同时,本书又概括地论述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国的外交风格与特色,结合中国外交实践经验阐述了外交业务与技术,以及中国外交队伍的建设等问题。
由于中美日三边力量的变化,且三国都处于自我认同、国际定位的变动期,三边关系程度的紧张不可避免,也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如何使这种紧张可控,不至于发展为全面对抗。尽管谁都不愿意看到对抗,但三边关系在过去几年里动荡不迭,相互之间的“误认知”是主要动因。中美日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逻辑,理解每个国家的决策都是在政治的环境下做出的,并在此基础上相互适应,找到共存之道。
《隐蔽行动:中央情报局与危地马拉政变研究》从冷战与危地马拉社会改革、中央情报局的功能升级和危地马拉的经济格局、中央情报局对危地马拉局势走向的分析、中央情报局的幕后操纵、“成功行动”与危地马拉政变的后果等几方面,全面阐述了在当今世界,坚持走单边主义路线的美国,其所有外交活动都对国际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与外交手段或者公开的军事干预相比较,隐蔽行动是一种实现美国特定外交政策目的的快捷而有效的方式。中央情报局一手策划的危地马拉政变就是隐蔽行动的一个“经典”案例。同时,该书还简要分析和评价了中央情报局的权力、性质和后果,以及美国外交政策的目的和特别手段。
武力威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威慑与强制外交。本书在阐述强制外交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性重点比较法”,对法绍达危机(1898年)、捷克斯洛伐克九月危机(1938年)、马岛危机(1982年)、海湾危机(1990-1991年)、科索沃危机(1999年)五个世界史上典型的强制外交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整体性地论证理论假设。本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强制外交的现象和本质,对中小国家如何成功地开展反强制斗争和实施防御性强制行动有的意义。
长期以来,普通中国人总是对外交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揭开外交的神秘面纱,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外交,是卸任驻法大使后的吴建民先生的主要工作之一。在2003-2008年担任外交学院院长的1500多个日子里,吴建民先生接受了100多位记者的专访,他用其特有的充沛精力和富含思考的真知灼见,把自己亲历的外交内幕,通过媒体,向中国公众娓娓道来,激情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外交故事。 本书辑录了百余家媒体对吴建民先生采访后写成的精彩报道。报道风格各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吴建民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看法。我们从书中也可以感受到吴建民作为外交家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国际关系已悄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给人类带来希望,也提出新的挑战:战争威胁、贸易磨擦、毒品走私等等。面对新的挑战,国际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中美这两个世界上举足轻重极为不同的国家能相互尊重进行建设性合作吗?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如何?这是两国都必须面对、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书回顾和分析了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美关系的走向提出看法希望对两国的沟通和了解做出一点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