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由怀特海所著,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因此在所有的章节中,都将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说明——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老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 本书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本书除了第四章外,都是作者在一些教育和科学团体的演讲,它们都是有实践证明的经验之谈,或是教育实践后的反思,还有一些对该主题的批判。
爱因斯坦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我想,正在中学学习物理的年轻朋友们,大约也正在经历着爱因斯坦所描述的情形——学习了物理学的完美无缺的结论,然而对物理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和思维方法却知之甚少。 作者岳燕宁将这本《归纳与演绎/中学生物理思维方法丛书》献给青年朋友们,就是希望读者能对“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它在物理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学会用它解决一些中学物理的实际问题。
王广杰主编的《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作文精选(衔华)》是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的**作文集。作品涵盖了考场满分、高分作文和**随笔。这些小作者以对自然万物深情凝望的优雅姿态、真诚的文字,表达自我、记录生活、探索世界,易引发同龄读者情感共鸣。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立意独特、文笔优美,便于读者阅读和借鉴。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书为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教育力作,对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在十一学校浸泡四年之久(约 1500 天),全程跟踪观察、记录了这所学校的变革历程。书中大量的细节展现了学校转型的艰难和突破,展现了十一教师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回答了“学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等诸多问题,也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各种猜测、不解、臆断甚至质疑,更向大众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什么”。掩卷读罢,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本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于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家长、社会人士阅读。
探究式学习是当前课程教学理论界和课程改革实践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理念,甚至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容要求,对教学实践乃至教材编写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对它的实践应用和理论探讨中存在的困惑和混乱。本书应运而生,通过广泛获取案例、深度访谈,调查统计以及文献研究等,追溯历史,反思现实,集中探讨了探究式学习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以及探究式学习怎样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等问题,有利于课程教学理论的深入和课程改革实践取得成效。
《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既是一本主要基于学生真实的作业文本资料分析的研究成果,也是一本通过数据和证据进行作业全面分析与解读的著作。本书不仅全面阐述了作业观念、作业设计、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作业效果等各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而且还通过学段差异分析,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群体差异分析,学科差异分析,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差异分析,不同学历层次家长的差异分析,不同教龄的教师差异分析,以及作业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等,反映了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系统而深入地透析了作业全貌。书中一些作业问题、现象、规律的发现都为精准地诊断作业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升作业实施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童年的王国》是1824年8月的几天时间里,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博士对即将在英国开办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们做了一系列的演讲。内容涉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教师本身的德行品质才是影响儿童的关键因素、让孩子学到如何做一个实在的工作者等等。对关注儿童身、心、灵整体的华德福教育体系做了介绍。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是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公共教育学教材。全书针对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要点,分别由“什么是教育”、“课程、”教学”、“德育理论与模式”、“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教师职业理念”、“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内容构成。
当前的中国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诸多问题。但在艰难之中,依然有许多兢兢业业的教师、校长和教育局长们,运用他们的智慧,突破种种束缚,创造出一个个教育的奇迹,推动着教育前行…… 本书作者以独立而深入的视角观察教育,记录下中国教育艰难前行的一页;更以极具感染力和专业性的写作描述了一批教育改革者的风采,传递着教育改善的“正能量”。改革者从中体会到“吾道不孤”的温暖,教师读者从中感悟教育的智慧,激起教学的勇气。 本书适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校管理者阅读与培训,也适合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士阅读:看看中国教育正在发生什么,看看改革者和教师正在如何努力。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要正确地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就要努力把握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探讨不同情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优化,充分体现和有效激励学生的主动生、探究性和合作性,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继承教学传统的基础上重建教与学的关系,强调民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师生之间形成相互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感动,在倾听与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对于自身、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了解和理解……
在教师的生命历程中,那些促其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在其心灵深处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其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关键时刻鼎力相助的人,可谓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人物”,或“生命中的贵人”。 本书精选了25位教育专家和卓越教师在“关键人物”影响下的成长故事。这些涤荡人心的故事,让读者重温亲人之爱、师生之情、同行之谊,激励读者常怀感恩之心,保持昂扬的姿态,追求拔节成长的幸福。
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者从教育的细节入手,全图景再现了当下中国教育的各个方面与环节,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建议与对策。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穿透喧嚣的聒噪,让真知之声音奏响;在一片迷茫中,指明闪闪的星斗,从而让人寻找到正确的方向。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走向校本发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的愿望。使用“建设”这样一个词汇,既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立场,更表明我们就在建设的“现场”,“正在进行”新课程的建设。我们相信,这样的一种建设,不仅需要理解,也不仅需要行动,更需要在理解中行动,在行动中理解。在建设新课程的过程中,这种“理解”与“行动”持续不断地互动、生成和深化,使建设新课程的脚步更坚定、坚实,也更从容和富有理性。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和深化,因此本套丛书所提供的观点、经验和案例是“正在进行时”,肯定有许多不足,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聚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问道区域教育,寻找撬动教育的支点,分享区域教育成功经验。
《教育测量与评价》内容介绍: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它不仅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也是学校和政府做出诸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常常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课程改革的支撑点之一。正因为如此,在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这是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所下的断语。凡科学,都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几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这门科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初始阶段探讨学科命名,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学科的定位、定性与定向,发展到现在,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互动结合已成为学科建设的主体,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研究,形成双翼,从而最终架构并完善了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历来重视汉语本体研究,深明“水涨船高”的道理。自然,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应该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但对此不应作狭义的理解。语言研究的成果,大多只能间接地应用于教学。对这四部书中的汉语本体研究,亦应作如是观。
大学,一直是学子心中的“象牙塔”,但是对于大学发展史,很多人可能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 本书以晚清民国大学的发展为线索,不仅陈呈了大学复杂、漫长的办学历程,也充分再现了那个时代推动大学发展和时代新思想发展的老师,以及学生的故事,那些流芳青史的运动,当然还有那些或快乐有趣或感人肺腑的校园小插曲。 知识涵盖点面俱全,语言优美流畅,大量插图穿插其中,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中国大学历史发展百科全书。
在本书中,陶行知主要阐述了“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生活教育的观点,其中有对办学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对八股及会考制度的抨击,有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小先生制”的阐述,有对中国教育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编写者通过导读使读者更能联系今天的实际情况理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引起读者对教育现状的思考。
为了稳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帮助老师们较快地适应心理课程的要求,尤其是针对近年心理课程快速发展,新入职的心理教师逐渐增多,对心理教学参考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心理专家和骨干老师编写了《心理课程指南》。本书涉及小学至高中学段的心理课程,对如何“吃透”教材,怎样上好一节心理课,做了较精准地指导,并依据心理课的范畴,整理了心理活动设计案例,为老师备课和创新课程,深入领会心理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而理解心理课程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宏观把握教材内容,有策略地完成心理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较为实用的参考资料。
《名师讲语文》丛书是语文出版社语文名师出版工程重点项目;新课改以来套新生代语文名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大系;由活跃在课改线的语文教学界领军人物以“讲”的形式,展示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本书是《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张祖庆讲语文》,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师团特约讲师张祖庆讲述语文知识。内容包括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我的教学语录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