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为唐代玄奘大师所作,是佛教唯识学一份极其重要的汉语文献,除大正藏外,也收录于《四库全书》中。其内容言简意赅,在四十八句颂文中,几乎包含了唯识学的基本名相和要义,为初学者提供了了解唯识学的方便法门。但也因为它格式严谨而言词又极为简略,未经解说,可能完全不知所云。本书由学贯中西的倪梁康教授透过佛教唯识学和现代现象学之间的互释、互解,对经文作逐句诠解,带领读者深入唯识世界。
《禅林宝训》问世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书中载录宋代数十位高僧大德的嘉言懿行以训导后学,不仅立意正大,而且独树一格。故自付梓以来,一直受到佛门丛林的高度重视,流传不绝。明清以降,更是广泛传布,被称为「释门之龟鉴」、「入道之宝筏」。 《新译禅林宝训》一书由李中华先生注译,潘世先生校阅。书中的注释与译文每发原典的精微奥义,准确而详赅;教授《禅林宝训》多年的潘教授,更以别具风貌的校阅方式,畅快淋漓地评析与讲解原典的妙旨大要。相信可以使读者于手披目览之际,收到裨补心性的作用。"
史賓格勒乃本世紀西方文化歷史學派之創始人和代表人物。他批判地承襲了自康德以降的主體哲學精神和尼采起始的反理性主義,由此創立了一套獨特的文化歷史哲學。與傳統哲學和自然科學所設定的「自然世界」相對立,史賓格 勒所謂歷史哲學的形上基礎是「歷史世界」──即由活生生的、表現為有機生命體的人類生活和文化現象構成的人的世界。在這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題:「文化是有機體」。通過對中國、印度、希臘及西方等八大文化的比較 研究,他得出結論說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地由誕生、成長、成熟、衰落再到死亡的有機體生長過程。每一種文化都是自我生長和獨創的有機體,它們都無例外地將經歷春、夏、秋、冬而最終死去。所以他反對進化論、歷史不斷 進步的信念、歐洲中心論等等當時流行的觀念而倡歷史循環論、文化宿命論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