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除尘理论与技术》共分8章,前两章介绍了在进行颗粒污染物控制的研究与应用中所的基础和气溶胶力学基础。后6章则是根据前两章所建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讨论各种除尘方法的分离机理,阐述除尘设备的性能、构造、设计和工程应用。本书既可供设计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从事环境科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还特别适合于作为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和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能态危机和生态危机已困扰人类近半个世纪,能态学称之为能态危机,已成为人类的生存危机。《广东省生态伦理丛书:能态时代》从反省近300年来的工业革命和人类现代文明,以全新的思维、理念、方法,提出破解能态危机的技术路线图。 能态学是一门将能源与生态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的新学科。能态科学与工程将阳光、空气和水作为能态工业的基础生产资料,提出醇水氢能源体系,将二氧化碳作为能源循环利用的传递介质,使固碳排氧工业成为现实。师法自然,植物型的固碳排氧工业和动物型的耗氧排碳工业相平衡的能态工业将使人类与地球和谐互动成为现实,引导世界经济走向能态经济,人类文明走向能态文明,人类与地球走向能态时代。
《环境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环境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环境意识、环境正义、环境运动、环境控制以及环境教育等,同时,对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范式、研究对象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这环境问日益突出的今天,本书的出版,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环境社会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亦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了解环境社会学基础知识的读物。
《海啸》分为4个部分,即认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预防,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自然灾害的灾后心理自助。通过多个灾害实例,叙述了每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涝、泥石流、滑坡、火灾、风灾、雪灾等的特点、成因和对人类及社会的危害;然后通过描述各灾害发生的前兆,介绍了这些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并针对各种灾害介绍了简单实用的自救及互救方法,最后对人们灾害创伤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做了一定的分析,介绍了有关心理干预的常识。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展现了环境规划的内容,是我国环境管理现状的全面反映。全书分为板块:~2章简要介绍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第3~5章介绍环境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宏观手段;第6~7章介绍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技术方法;第8~10章从区域、企业和资源三个领域介绍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本书主要作为环境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和环境保护领域工作者的参考书。
《综合能源环境规划及案例研究》分上、下篇,上篇为理论篇,下篇为案例篇,分别介绍了对贵阳市、深圳市综合能源环境规划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介绍了对中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损益分析及典型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对策评价的研究内容。
目前绿色化学已成为化学化工类人才的知识,为满足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再次进行修订。 《绿色化学(第3版)》本次修订保持了第二版的框架,全书分为8章,包括绿色化学引论、绿色化学原理、绿色催化剂、绿色溶剂、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绿色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绿色化工生产等,对每一章的内容均进行了完善和更新,力求体现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新进展,同时对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领域进行概述。 《绿色化学(第3版)》可作为化学类、环境类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化学、化工、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通过分析外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资料,制定了适合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荒漠生态系统的野外观测规范,希望为我国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打下基础。 该书章论述了荒漠生态系野外观测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介绍了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历史与发展趋势。第三章介绍了外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指标体系,对现存的主要指标体系进行了评述,并参考外荒漠生态系统观测的指标,从水、土、气、生四个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的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指标体系。第四章论述了荒漠生态系统的野外观测方法。最后附录中,列举了国外主要荒漠观测站名录和网址、主要荒漠观测站名录和简介、土壤分析方法中常用计量单位转换、英汉对照旱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术语表等内容。
《环境工程原理》是“十五”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原理》的配套教材,内容包括习题解答、思考题和综合练习题三部分。习题解答部分对《环境工程原理》教材中的习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答,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设计计算能力并为学生自学提供参考;思考题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的理解;综合习题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工程原理》适用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参考书。
《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书是该套系列教材中的册,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培训教材基础上,较全面地论述了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与行业特点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问题,共分三篇十三章。本书经两期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环评技术人员高级培训班试用后,进行修改和补充,提高了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拓宽了教材涵盖的工作范围。 本书是取得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负责人资格的旨定培训教材,亦可供建设单位、评价单们、科研单位及其他关心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士作为参考材料。
本书的编写以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操作单元及其材料为连接,全书共8章,包括吸附分离、絮凝与沉淀、催化反应、过滤,以及噪声控制、电磁波防护与环境修复等内容。在分别介绍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讨论和分析了这些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在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应用。每章内容以材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编写思路,并落实到环境工程的应用上。 本书可作为环境学科各专业、材料学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以供有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作为灾害社会学的延拓和深化,构建了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城市灾害社会学,把各类城市灾害纳入社会机体之中,对城市灾害进行社会学梳理,分析城市灾害的机理及社会成因,考量城市灾害的社会性质及特征,评估城市灾害的社会损失,研究城市灾害与城市社会双向互动过程和特点,对于深入把握城市灾害态势、规避城市灾害风险、减少城市灾害损失、约束城市人行为、降低城市化成本、促进城市减灾体制协调和机制运行,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系以孙鸿烈院士、张荣祖教授为首的一批中老年著名地理学家共同完成的一项具有总结性和创新性的著作。全书设四篇十九章,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及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可供农林牧、生态、环境、地理等科技人员,工作在生产建设线的广大干部,以及有关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新时代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在编排上先理论后实践,章到第四章对社区生态环境、创建绿色社区行动、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理论阐述,重点放在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含义、内容和方法,特点在于前章概念后续运用、知识点配制结构图,便于读者深入形象地理解。第五章是对应理论部分的实践案例,用鲜活事例、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读者掌握理论、用于实践。第六章对一些中外绿色低碳典型社区进行介绍,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全球性的社区绿色、低碳、生态建设概貌和发展趋势。
《环境工程原理》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短学时系列教材之一,适合48~60学时的教学。 《环境工程原理》以传递过程和研究方法论为主线,系统介绍环境工程中的单元操作内容,共分十章。章简要介绍了“环境工程原理”的课程地位、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系统阐述了流体性质、流体流动的基本现象、基本方程(物料衡算方程——流体连续性方程、能量衡算方程——伯努利方程)、管路系统、流体流动阻力及其计算方法。第三章介绍了流体输送方法和主要输送设备。第四章讨论物质问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传热计算与主要传热设备。第五章系统阐述了非均相物系分离的物理基础与分离方法(沉降、过滤等)的基本原理与计算。第六章至第十章分章阐述吸收、吸附、萃取、离子交换和膜分离等单元操作的基
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问题是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而绿色化学化工的兴起和发展,既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环境,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化学工业生产发展,因此,深受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及学术界的热情关注。有鉴于此,本书以化工生产的“绿色化”为主线,在介绍生态环境、绿色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与绿色化学化工发展相关的清洁生产、绿色化学化工技术以及典型的绿色化学工艺,并对生态工业园区做了展望。 本书内容新颖,选材丰富,结构严谨,注重创新启迪功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既可供相关院校师生作为教材使用,又适合化学化工科技及管理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