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登 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 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
虚构文化在我们时代的构建与扩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和存在于世的方式。《事实与虚构:论边界》是法国学术明星弗朗索瓦丝 拉沃卡的重磅作品。这本书完整地评估了关于虚构从古至今的争议,重新思考文学、电影、戏剧和电子游戏中的虚构界限,跨越文学理论、精神分析、法律、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 本书资料收集极其丰富,几乎达至百科全书般完备,既表明了作者意图构建一门新学科的主张 以虚构为研究对象,向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放,亦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虚构研究的总结,旨在更好地理解虚构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书在讲 虚构 ,却也是对 现实 的一种捍卫,呈现人类对了解 真实 的努力。毕竟,虚构本质上的慷慨是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一种补偿。
《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分别为18世纪情感观念研究和18世纪小说文本解读。本书重新定义了启蒙时代的根本特征,从 理性时代 的说法转移至 情感时代 ;并从情感和内心的刻画以及私人社会形成的角度,对18世纪写实小说的兴起做出新的阐释。第一编的情感观念史梳理,为第二编的文学作品阐释建构一个坚实的语境,也使得著作同时体现了理论深度和专业文学解读的洞见,是一部学理性、深度和可读性兼备的人文思想著作。
如果说语文课堂中的佳句名篇如散落的珍珠给我们以美的认知,本书就是一根串起珍珠的链条,让我们看到上下五千年熠熠生辉的中国文学气象。 《好看的中国文学史(上下册)》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文学大家钱念孙撰写,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以章回体讲书的形式重新组织脉络,人物为轴,作品为线,从远古神话起笔,经诗经、楚辞、汉赋、魏晋诗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呈现中国古典文学的渊源流变。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演进历程,感受大作家们的精神风貌,从他们对待生死、功名、家庭爱情等的态度中得到启发;还能了解许多与作品有关的趣闻佳话,像读小说一样读完文学史。
《谈文学》是朱光潜先生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文学启蒙读物,较为详细地探讨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体裁、风格以及作者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本书所述皆为朱光潜多年 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 ,从文学趣味到布局安排,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平易自然地引领读者学习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国美学审美与中国哲学, 使我们快乐地发现我们的渺小的心灵和伟大心灵也有共通之点 ,很值得一读。 《诗论》是朱光潜的代表作。朱光潜偏爱诗艺,同时对西方文艺心理学有很深的研究。1931年他在欧洲留学时便开始本书的写作,1943年始正式出版,是中国现代诗学体系建构的里程碑之作。 《诗论》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从诗的起源、性质、特征等角度,分析了中西诗歌的内在规律,探讨中国诗歌的起源、节奏、韵律、等
《经典作家十五讲》源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小说课,曹文轩以作家、学者的双重视角,精选中外14位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伟大作家,讲解小说写作的技巧,赏析经典作品中充满诗意和深意的文字,带领读者进入广袤的世界文学版图,全然体验文学的魅力。作者对经典作品的赏析,在坚持学理梳理的同时,也将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所感悟到的小说艺术的奥秘融入其中,引出一系列文学观念,进行理论的深度探讨。此书不仅是一部专业的小说阅读、写作入门之作,更是一部解读时代文学涵义的经典评论集。
这部《法国文学史新编》获得成功 ,提出了如何编写外国文学史的问题。具体说来,在我国,如何编写《法国文学史》呢?目前读者需要的还是一部完整的《法国文学史》,就是说从头到尾,对作家作品要有较深入的分析,对每个时期文学发展要有论述,要以我们自己的观点去评价法国文学。可是我国还缺乏这样一部较详尽的《法国文学史》。眼下读者手中的这部文学史就有填补空白的作用。一是它从中世纪叙述到20世纪末,二是它按我们的思路和观点来编写。这不是一部法国人编写的文学史的翻译或编译,这是一部写给中国人看、符合中国人要求的《法国文学史》。它不仅需要作者掌握丰富的材料,对重要作家和作品有过较深入的研究,而且要求作者熟悉各种版本《法国文学史》,阅读大量作品,拥有法国批评家的大量论著,了解各种研究方法和各个批评流派的
“《金瓶梅》读到后来,竟有一生一世之感。” “云霞满纸”——袁宏道在写给董其昌的信里,这样称道《金瓶梅》。 问世四百余年来,从曹雪芹到张爱玲,无数作家、学者从中汲取营养。贪欲、嗔怒、嫉妒、痴情……《金瓶梅》中所有人物都沉沦于欲望的苦海,这部奇书直入人性深不可测之处,揭示人心复杂而又毫无伤感与滥情。一个读者需要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能够直面其中因为 写实而格外惊心动魄的暴力。 《金瓶梅》滚滚红尘背后是“色”的无奈与悲凉,是广大的怜悯与悲哀。哈 授田晓菲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扎实的文本细读功力,逐回比对《金瓶梅》两大流传版本“词话本”与“绣像本”,以玲珑文心细解书中人物塑造、文字风格、象征隐喻、细节伏笔……读到蕞后,“竟觉得《金瓶梅》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五部结项专著中的一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在阐述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缘起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跨学科的视域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历史主义特征、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精神分析伦理批评、后殖民伦理批评、生态伦理批评、叙事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形式主义伦理批评、存在主义伦理批评、马克思主义伦理批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可作为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指南,是高校从事中外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者的有益参考书。
20 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研究 (五卷本)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结项成果。该成果也得到了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丛书以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的嬗变为研究对象,以宏阔的视角全面梳理了百年间美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轨迹,系统研究了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运动和流派的性质与特征,深入探讨了代表性文学家的创作思想、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科学阐述了美国文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呈现了美国文学总体思想体系的构建和演变过程。丛书旨在通过跨文化视角来批判性审视和研究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丰富中国本土文学思想、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思想伟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卷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思想》刘白等著 卷二 《20世纪20至40年代美国文学思想》
nbsp nbsp空间性是近年来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批评概念和备受关注的课题,空间问题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分析的角度。《空间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文学中的空间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各方面话题,其中包括:结合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的批评思潮探讨文学理论中的空间转向问题;介绍空间批评的主要思想家如福柯、大卫?哈维、爱德华?索亚、埃里奇?奥尔巴哈、乔治?卢卡奇、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等。《空间性》还分析了空间性问题所涉及的不同的研究角度,如作为制图者的作者、文学中的城市空间、文学地理学及地理批评的相关概念等。
明清两代,《西游记》阐释蜂起,谈禅、证道、说儒,不一而足。本书从明清之际《西游记》续书的 再书写 角度切入,以 西游故事 为主题衍生而成的小说提出现有的 续书研究 理论可能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底本问题。第二,就原著与续书的关联性问题。第三,关于续书生产以及消费动力的问题。此外,作者建立了 异境想象 和 情志补憾 的心理映射,将神魔世界与世俗市民社会联系讨论,并讨论了不同文本的间性关系,令人耳目一新。这本书将带领读者反思并重新思考现有续书研究的知识建构。
本书共计七章,章对我国职业而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了综述与分析;第二章分析 了鲁班工坊国际化合作与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梳理了鲁班工坊发展进程;第三章分析了鲁班工坊的定位并对已建成鲁班工坊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鲁班工坊取得的成效;第四章概括梳理了鲁班工坊组建模式和运行机制及鲁班I坊建设的制度与保障体系;第五章,提出了鲁班I坊建设的标准化模式:;第六章,提出了鲁班工坊持续建设与发展路径;第七章,鲁班工坊个案研究。
书号:9787221185556 书名:观世相:古典小说里的浮生与世情(上下) 定价:8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20 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研究 (五卷本)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结项成果。该成果也得到了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丛书以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的嬗变为研究对象,以宏阔的视角全面梳理了百年间美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轨迹,系统研究了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运动和流派的性质与特征,深入探讨了代表性文学家的创作思想、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科学阐述了美国文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呈现了美国文学总体思想体系的构建和演变过程。丛书旨在通过跨文化视角来批判性审视和研究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丰富中国本土文学思想、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思想伟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卷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思想》刘白等著 卷二 《20世纪20至40年代美国文学思想》
本书是运用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对“乾嘉文学思想”展开专门研究的专著。 力图在大量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清代乾嘉时期(1736—1820)的众多文学思想现象展开深入探索,兼顾雅俗文学不同文体的共性与个性,理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传播的关系,形成系统认识乾嘉文学思想的体系性论证。本书共分为六章,除对既往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外,主要探讨了清代乾嘉时期政治力量、考据学术对文学思想的深度影响与全方面融通,重点论述了“盛世”背景催生对艺术的从容雕琢与“集大成”式的文学思想,同时也衍生出推重学养、个性解放的创作新局面。对“自传性”等叙事文学文体中的新变现象,本书也从文学思想的角度加以阐发。
《怎样写出一个好故事》对于初次尝试创作小说或其他叙事类作品的人来说,是一本极其重要的指导书籍。全书从小说的结构、内容、风格等方面展开叙述,联系作家、读者和出版人等相关要素,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本书特色:总结了众多著名小说家创作小说的经验,并结合具体的创作手法,由创作准备、创作过程到创作完成后的出版合作都做了细致的讲述,给予初次创作叙事类作品的作者莫大的指导,打消阅读者有关小说创作的大部分疑虑。 民国初年起,夏丐尊先生在湖南省师范和白马湖春晖中学讲课。后来其课件经教育家刘薰宇先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修订、编辑成书。书中对记叙文(记事文和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文章的具体写作方法做了总结,特别是对小品文的练习及如何通过练习小品文快速提升写作水平等实际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书中还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本书在丰沛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日常生活诗学概念的主要内涵及传统流变,通过分析新世纪文学在日常生活诗学追求上的表达策略和文本形态,着重探讨并阐述了中国新世纪文学中日常生活诗学的主要特征以及中国当代作家主体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诗学观念。 本书确立了中国新世纪文学在 日常生活诗学 建构中的发生肌理及其具体的审美特征,提出从个体的日常生存出发,在多元繁复的日常生活境域中,探讨文学对于人本主义的现代思考。这既是 文学即人学 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当代作家书写 中国经验 、讲好 中国故事 的重要审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