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一名青年为安葬突然离世的父亲而去往父亲的故乡,却发现战后尸横遍野,葬父困难重重,只能和一群理想主义者继续前行。 一对双胞胎姐弟依照突然不语,最后沉默死去的母亲留下的遗嘱,寻找素未谋面的父亲与哥哥,却发现了惊人的残酷真相。 本书收入法语地区重要剧作家、导演、作家瓦日迪 穆瓦德的两部代表剧作:《海边》 2024年乌镇戏剧节闭幕大戏,2000年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获奖作品,2005年莫里哀奖最佳剧本;《焦土之城》 2010年被《沙丘》导演丹尼斯 维伦纽瓦搬上大银幕,同名电影入选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获最佳外语片提名。穆瓦德以其诗意的文字和精巧的戏剧结构探讨战争的创伤、生命的意义、爱与死亡、代际关系等重要议题。
马丁 麦克多纳为英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剧作家。是继王尔德、叶芝、肖伯纳、贝克特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下册收入《枕头人》《断手斯城》《绞刑手》《暗黑暗黑暗黑的阁楼》四部剧作。《枕头人》《断手斯城》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受到观众青睐。作为一名新生代的戏剧作家,马丁 麦克多纳在作品中将俗套的意象、符号重新排列拼贴,对各种材料进行再循环,他对刻板印象的展演旨在创造一种寓言式的读解,特意强调其虚假的特性将其呈现为一种风格化的模式。他重新回到了传统情节剧的方式上去,善用喜剧因素和悬念技巧 讲好一个故事 ,又毫不留情地把人生的痛苦、残酷和荒诞包裹在故事中。
马丁 麦克多纳为英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剧作家。上册收入《丽南山的美人》《荒凉西岸》《伊尼西曼岛的瘸子》《康尼玛拉的骷髅》《伊尼西莫岛的中尉》五部剧作。每部剧作前有译者撰写的导读文章。《丽南山的美人》残酷展现了一个社会中亲情与伦理的毁灭,《康尼玛拉的骷髅》无情暴露了这个社会行政与法制的溃败,《荒凉西岸》则深刻揭示了这个社会在信仰与道德崩溃后仇恨与暴力的肆虐。作为一名新生代的戏剧作家,马丁 麦克多纳在作品中将俗套的意象、符号重新排列拼贴,对各种材料进行再循环,他对刻板印象的展演旨在创造一种寓言式的读解,特意强调其虚假的特性将其呈现为一种风格化的模式。
一部好戏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是戏剧制作人?怎样开拓戏剧市场? 本书为中国舞台领域代表性人物,央华创始人、艺术总监、制作总监王可然从业十余年来的工作心法和剧场理念分享。书中从如何看待观众与舞台的关系、怎样和导演及演职人员展开协作、如何带好一支戏剧团队等多个角度,结合《如梦之梦》《犹太城》《雷雨》《雷雨 后》等央华重要戏剧作品的创作实例,辅以大量剧照和创排现场的图片实录,分析戏剧制作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列举值得借鉴的工作技巧,讲述诸多与演员、导演合作的幕后故事,表达了对中国戏剧创作和戏剧市场的认知、判断与期许。 观看戏剧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对戏剧人来说,作品的后一个句号,要画在观众的掌声上。
【图书简介】 刚果雨林深处一家酒吧兼妓院,一群被强暴和酷刑摧残的女性在战火中飘摇,相互扶持,勉力生存。她们以乐观、坚韧和爱坚守着内心的净土,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安身之所。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雷丁市,原本如家人般亲密的工厂工人,因随经济危机而来的裁员和罢工,宁静的生活被打破,深陷悲剧的旋涡。资本家高枕无忧,底层人互相倾轧。 本书为美国知名剧作家林恩 诺蒂奇的代表剧作集,收入其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两部作品 《毁弃》《血汗》。诺蒂奇始终关注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不懈地以戏剧讲述在公共危机和宏大叙事中被大众遗忘的群体的故事,锲而不舍地探寻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
【图书简介】 一场纽约上东区豪宅的晚宴,四个来自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激烈碰撞,撕开精心打造的伪装,暴露竭力隐藏的内心阴暗面,揭开所有秘密,最终走向无法挽回的颠覆性结局 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操盘手玩起了新的金融游戏 制造债务,以债务融资。心怀鬼胎的各色男女卷入金融内战:贪得无厌的投资者、生计受威胁的工人、精明的律师、犀利的记者和充满野心的联邦检察官。自此,所有人被迫深陷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世界 本书为巴基斯坦裔美国杰出剧作家阿亚德 阿赫塔尔的代表剧作集,收入其荣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蒙辱》,以及同样收获诸多赞誉的剧作《垃圾》。阿赫塔尔将宏大议题引入极具私人性的个体生活;在具有寓言性的叙事中,展现人物的挣扎、野心、自我矛盾与孤独。
【图书简介】 破败的美国西部农场,酗酒、不负责任的父亲,疲于应对家庭琐事、打算另谋出路的母亲,早熟、叛逆的青春期女儿,疯狂、理想主义的儿子。他们不愁温饱,生活却异常贫瘠,徒劳追寻着自由、安全感和人生意义。 破败的美国中西部农场,多年前因乱伦而起的谋杀让整个家庭深陷罪恶、悔恨、愤怒的泥沼。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变得偏执而癫狂。那个被埋葬的孩子的亡灵似乎成了他们获得救赎的唯一希望。 美国西部郊区小屋,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有着某种内在相似性的两兄弟久别重逢。兄弟之间激烈对抗,同时,他们也与分裂的自我搏斗着,最后两人仿佛实现了身份的对调,却依然难分难解。 本书为美国传奇剧作家山姆 谢泼德的代表剧作集,收入其 家庭三部曲 《饥饿阶级的诅咒》《被埋葬的孩子》《真正的西部》。谢泼德以凄凉、
一家旧货店,一枚印有野牛头像的稀有硬币,三个 笨贼 密谋犯罪。友谊与生意相互拉扯、来回角力。三人之间有猜忌,有背叛,有互相伤害,但到最后也并未决绝地放弃彼此。 一场房地产公司销售竞赛,四名房地产推销员施展浑身解术拉生意,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谎言、欺骗、盗窃轮番上演;尔虞我诈,你争我夺,无人幸免。 即将获得终身教职、正着手买房的大学男教员,为学业忧心、害怕挂科的女大学生,两人关于课程成绩的探讨急转直下,变成了现代版的道德审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演变为激烈的相互攻讦。 本书为美国当代戏剧领军人物之一大卫 马梅特的代表剧作集,收入三部经典戏剧 《美国野牛》》《拜金一族》《奥利安娜》。马梅特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挖掘复杂人性,走进思想深层,他看似冷峻的批判之下,晕开了一抹建构的暖色。
《 麦克白 注疏》通过对剧本进行细读和分析,并将文学理论与经典赏析相结合,讨论莎剧的思想内容、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探索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关系。本书对《麦克白》的注疏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类注疏,包括经典台词和重要词汇的英文原文注释,其中或有译文不对应之处,也一并列出,供对莎剧原文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二是历史类注疏,即莎士比亚时期的政治、历史、社会、法律等背景知识供读者参照,将《麦克白》放置于詹姆斯一世时期英国历史的视野之下,加深对剧情的理解;三是戏剧类注疏,因莎士比亚戏剧不仅是文学经典,也是戏剧经典,从 舞台演出 的角度而非 文学文本 的角度思考《麦克白》,想象它在莎士比亚的环球剧院和多国家、多语言的现代剧场中是如何呈现的,或可有不同收获。
1978年,法国著名艺术电影导演、新浪潮的奠基者让-吕克·戈达尔在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的电影艺术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每次一小时的讲座。这十四次讲座是戈达尔计划中的电影影像史的一部分,为其后来拍摄的《电影史》奠定了基础。经过转写与整理,戈达尔的演讲内容与当时的现场讨论于1980年以法语出版。在这一系列讲座中,戈达尔为学生放映了他自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拍摄的著名影片,以及对他的作品影响优选的一些电影。通过一种“公开的自我分析”,戈达尔对他的个人和职业关系、工作方法、艺术观念、政治立场,乃至人生哲学进行了内容丰富的阐述。戈达尔从来没有像在这里一样如此健谈、风趣、清晰、坦诚,这使本书成为对其电影理念和导演生涯的最全面与最透彻的记录。
本书为地域类舞蹈艺术文化教材。从民俗文化入手,分别介绍了与民俗紧密相连的舞蹈样态、种类等方面,并逐一分析其成因与发展变化。通过岭南民俗舞蹈文化剖析、岭南民俗舞蹈文化类型、岭南民俗信仰与舞蹈内容、岭南民俗舞蹈的形态分析、岭南民俗舞蹈的审美阐释、现代媒体与岭南民俗舞蹈文化等内容,展现了岭南舞蹈文化的丰富多样,概括地反映了广东民俗舞蹈植根于劳动生活和在岭南文化不断前进中发展、积累、美化与形成的历程。目前,此类书籍在广东省尚属空白。
作者年少时因叛逆和喜爱音乐而辍学,离开了正常的人生轨道,从此开启了一种“跑题”的人生。在寻找诗意世界的横冲直撞中,在生离死别的人生遭遇中,古琴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也成长为一名将斫琴、弹琴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独特琴人。在这本自传式非虚构作品中,作者以一种内敛又颇具张力的文字,将一种质朴的自我教育和一段青春坦然呈现。古琴和音乐是这本书的基础,那些曾在作者生命中发光发热的亲人、师长、友人,才是这部感人至深的非虚构作品的灵魂。散落于城市和乡村平凡角落的民间手艺人和琴人,与历史传统中细微精妙的古琴之音相互交织,向读者敞开了当代琴人的精神世界和诗意生存方式。
【图书简介】 美国新泽西州一个破败的巴士站,一名波兰移民清洁女 工,苦等一辆永远不会到来的巴士。二十二年时间,三个男人,还有一个她久盼不归的儿子。对如她一般在美国底层社会挣扎求生的人而言,爱,是奢望,亦是负担。有时候,能活下去就是成功。 失业的卡车司机在前妻遭遇意外而瘫痪后,主动承担起照护职责。聪明、骄傲、患有脑瘫的博士生雇用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却身兼数职、疲于奔命的年轻女性为护工。本应渐行渐远或不太可能相识的两个人,因残疾走到了一起;两条故事线交叉并行,最后意外相交。 本书为波兰裔美国新锐剧作家马蒂娜 迈欧克的代表剧作集,收入其突破之作《铁界》,以及收获诸多奖项和赞誉的《生之代价》。迈欧克以幽默书写背叛与失去,创造了一个失败者的剧场,赋予失败者以尊严,让通常隐形的人被看
本书收录《原始风景》《麦穗》《岸上的美奴》《白银那》等四个故事,都发生在边远封闭的小镇、相对遥远的时空,因此本卷小说的叙述语言 有一种疏离而奇妙的风格,清新通透。《原始风景》以童年视角、诗化语言,追溯回忆,叙写家族故事,以丰厚的质感、丰沛的情绪,多维度丰富着极寒之地的文学意味。《岸上的美奴》是作者题记“献给温暖与爱意”的作品,其中的姑娘美奴,与《麦穗》中的西西、《白银那》中的卡佳一样,虽生活在封闭边远、民风各异的小镇,但她们始终在与这个世界的不堪与不公做悲壮的对抗,因此她们的故事尤为让人难忘。
本书是现代戏剧理论家、京剧编导家齐如山的传世之作,书中详尽介绍了京剧艺术的形成、体制、行当、角色、名伶等,是关于京剧艺术的入门读物,曾产生较大影响。此版根据齐如山文集等整理,除技术性问题之外,保持原貌。另,在不存在版权问题的前提下,文前适当加少量有助于理解文字的插图。此书与下一种侧重于历史和伶人的书,恰成互补。
本书通过对中国古代黑陶历史的考古学分析和研究,以黑龙江绥棱黑陶为样本,从黑陶非物质文化的角度对黑陶的发展和形式美进行研究,将对传统黑陶的工艺技术和审美价值的研究转移到对新的视角和领域——黑陶生态位的研究,对黑陶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有 宏观的具体认识。通过市场调研和载体分析研究找出绥棱黑陶文化产业生态位失衡的原因,提出解决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失衡的对策。 本书可供陶瓷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相关科研人员、陶瓷创作研究者等读者使用和参考。
一本由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人写给大家的歌剧答案之书,是从文本到剧场,兼具学术与实践双重视野的难得之作。本书面向可能走进歌剧院的每一个读者,以作者本人丰富的歌剧观演、制作经验为基础,以戏剧“情境”理论为依托,以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对象,解答“什么是歌剧”、“当我们观看歌剧时,我们看什么”、“瓦格纳的‘乐剧’创举何如”等话题,力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越过屏障,为读者畅通欣赏歌剧、理解歌剧的路径,进而带我们领略这一综合性剧场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
《戏剧评论》为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创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戏剧评论集刊。本刊旨在刊发高水平的戏剧评论,重视戏剧批评的学术性和理论探讨,强调批评的多样化和前沿性,加强海内外剧评人的联系与交流,为致力于戏剧评论的专家学者与中青年批评家提供交流平台。本刊每年一期,内容涵盖剧目评论、现象批评、名家谈戏、外国戏剧批评等议题,重视批评的学术性和理论体系,强调批评的多样化和前沿性,紧抓中青年戏剧评论梯队建设。此刊的创办,对于推进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的 戏剧评论 专业建设、搭建戏剧批评平台不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