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书法》杂志2019年和2020年合订本是二年二十四期合集,《书法》杂志在书法界具有广泛影响,是书法专业权威期刊,对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该合集内容包括古代书法经典、专题研究、名家札记、书法史料、书法篆刻课堂、书坛新闻等丰富内容,古今贯通,欣赏与学习兼适。
《广艺舟双楫》一名《书镜》,是康有为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扩广包世臣所著《艺舟双楫》,因以为名。《广艺舟双楫》6卷27章,分为原书、尊碑、购碑、体变、分变、说分、本汉、传卫、宝南、备魏、取隋、卑唐、体系、导源、十家、十六宗、碑品、碑评、余论、执笔、缀法、学叙、述学、榜书、行草、干禄、论书绝句。与阮元、包世臣议论颇合,推崇北魏书风,而竭力提倡碑学为主,贬低唐人书法。该书论述书法源流和籀篆隶楷的变迁;阐发重视南北朝和隋碑刻的理论、流变及品评碑刻书法的艺术性;叙述书法用笔技巧和自己学习书法的经验和榜书、行草、干禄体的书写要领等。书中提倡南北朝的碑刻书法,总结了清代的碑学,指出长期在帖学统治下书坛的弊端,想从南北朝碑刻中开辟出一条新路。全书结构严谨,有系统、有理论,虽有片面处,但仍是清代*
吴冠中(1919~2010),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 油画民族化 、 中国画现代化 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着地守望着 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 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本书挑选吴冠中各个时期的速写水彩画精品约300余幅编辑成大16开本画册范本,提供给中国画学习爱好者及鉴赏收藏者一种近距离欣赏研究吴冠中速写水彩作品细节并可钻研学习绘画技法及精神的机会,吴冠中的速写水彩代表性作品,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范本做到有严谨详实的学术研究,也有精彩周到的分析鉴赏、细致生动的技法讲解,本书的出版升级了吴冠中作品出版的持续性。
本书将沈尹默先生关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文字汇为一帙,分为四部分。部分 学书有径 ,收录作者较为浅显、引导入门的书法教学文字。第二部分 金针度人 ,收录作者略显艰深、理论性强的书法研讨文字。第三部分 序跋文札 ,收录作者关于书法的序跋、书信。第四部分 论书诗词 ,收录作者有关书法的诗词作品。各部分大略以写作时间排列。沈尹默的论书文字博大精深,本书希冀尽可能呈现其学习书法的历程,以作书法爱好者的入门指南。
本书为一本具有普及性、工具性的书法教学读物。全书采用一问一答、评讲结合的方式,系统地讲解书法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解读书史、书学、书论等方面的问题,真正起到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本书选取书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当前大众学习书法的现实情况,倡导传统、经典、规范的学书理念,起到传承经典、去伪存真、彰显时代精神的作用。在解答问题时,本书以历代名家名作为范例,融以作者学书、教学的经验体会,旁征博引,言简意赅,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艺道一体、教书育人的价值。本书实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书法教育者的良师益友、案头。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傅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白谦慎著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精)》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 借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和他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 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 秀的著作之一”。
弘文焕采——欧阳中石先生书法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为纪念欧阳中石九十华诞而编写,书中收录了六十余篇关于欧阳中石先生书法与教育思想的研究文章,是对欧阳先生毕生研究与思想的分析,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书法是从自然的书写状态中发展而来的一门艺术。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写字是学习一切文化知识之基础。写字以记文为目的,但在写字的过程中产生并总结出来的笔势、笔意,乃至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书法艺术语言和书写规律与法则,同时也培养了人们基本的美学素养。可以说,几千年来汉字的书写,滋养并积淀了汉文化美育之根基。先贤们的书法经验、观念与智慧汇聚成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是书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自唐以来,王羲之书论流传颇广,一些经典论书名句被学书者奉为圭臬,用于书法创作的指导;也被书法理论工作者屡屡征引,用作研究王氏书法的重要文献。本书中,笔者在搜集已出版的书论选注、注释等研究成果之基础上,以“原文、注释、译文、解析与图文互证、研究综述”为内容构架作为研究方法,力求将王羲之书论精解到位,从而突破传统书论只有注释、译文,而缺乏相应书法作品加以解析之状况。特别是“解析与图文互证”部分,着重对王羲之书论中涉及的书法本体语言进行解读,并应用与之所对应的书法作品图片、实物图片加以说明,达到笔画笔法形态图例与相关书论互证之效果,即“图文互证”。旨在帮助读者对古代书论的认知、思辨、汲取,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作。
在汉末这个思想、文艺和社会风尚都孕育着巨大新变的时代,蔡邕的代表作《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构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以图文互证的方式对这两部书论内容进行详尽解读,放置到汉末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联系他丰富的人生和思想历程去思考,理清书法理论与实践源流去研究。首次提出了蔡邕以“势”为中心的完整书法理论体系,即承载了“阴阳”“自然”之大道,归纳出九种代表性的笔法,表现出“散”的创作状态,提出“妙境”的书法美学思想。本书力求从全新的角度探索蔡邕书势的深层含义,同时也阐释了蔡邕书论的现实意义。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的体例:一、书论原文。二、注释。三、译文。四、解析与图文互证。用具体图例来辅助说明古代书论中所出现的:(一)书家;(二)书作;(三)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书法本体语言,对其具体形态进行图文互证并做深入浅出的解析。五、研究综述。前三部分,即原文、注释、译文为古代书论研究之基础,第四部分解析与图文互证为研究之重点,第五部分研究综述是对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解析与图文互证
本教程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规划的系列实训教材之一,主要针对师范生学习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进行实训性指导。《BR》三笔字均以楷书和行书为实训书体,楷书以颜真卿《多宝塔碑》为范例,行书以《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为范例。三笔字均有明确的实训目标,实训过程均分为笔法训练、点画训练、偏旁部首训练和间架结构训练四个阶段,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各阶段皆以示例为主,突出可操作性,同时亦有思考与练习供学习之参考。此外,在单个字实训之后,毛笔字、钢笔字有章法格式讲析,粉笔字有板书设计讲析,以资综合运用实训成果之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