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照经典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经过反复斟酌,有选择性的收录了自东汉至清代的经典书法理论,共计三十六篇。体例上包括功用地位、本质特征、技法原理、创作规律、个性风格、审美追求、批评鉴赏以及学书方法等,重点是对这些书法理论进行释读,使高阶的书法爱好者便于阅读和理解,使书法专业本科学生便于自学。
本书针对于青少年篆刻爱好者而编,既有篆刻源流知识的介绍,又有篆刻技术的指导,且附有大量可供临摹、欣赏的范印。本书共分五十讲,重视知识性、技巧性、资料性、趣味性。
本书为张迁碑原碑及何绍基临本。《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书体结构严整、端正朴茂。此碑用笔以方笔为主,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后范则。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爰叟。其隶书用笔洒脱空灵,结构似潦草而实不苟且。由于年代久远《张迁碑》文字剥蚀,今选编何氏所临张迁碑,侧重交代提按转折处,以再现原碑结体风貌。初学者以此为门径实为学习探索汉碑之捷径。
《篆刻常用字字典》按《康熙字典》的部首检字法编纂而成,分列“部首索引”、“音序索引”和“笔画索引”。同部首的字按画数多少先后排列。共收小篆、摹印、简文、玺文、金文、甲骨等6种字体。在书写引用、参照《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某些字头,在诸种篆体工具书中未邮的,我们或采用了民间久已流传、约定俗成的习惯写法,或根据“六书”的原则,适当地使用了偏旁部首拼凑组合的办法,将它们收录在书中,并用符号“○”标出,以供参考。《篆刻常用字字典》按《康熙字典》的部首检字法编纂而成,分列“部首索引”、“音序索引”和“笔画索引”。同部首的字按画数多少先后排列。共收小篆、摹印、简文、玺文、金文、甲骨等6种字体。在书写引用、参照《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某些字头,在诸种篆体工具书中未邮的,我们
中国印学博物馆位于西泠桥东面。全馆面积有一千三百平方米,馆名由赵朴初题写。主馆设有历代玺印厅、篆刻艺术厅和书画厅,以实物展示了我国印章与印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展出珍品达六百件之多;还有存世最早的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和明清以来各印章艺术流派大师的原物、原作。本书收录了精选展陈藏品200余方,以印蜕加边款拓的形式排版,双色印刷。本书共分两部分,古玺印及流派印。其中流派印根据作者主要活动年代排序。本书的出版,能为推广印学文化,传播与普及篆刻艺术做出积极的贡献,让篆刻艺术走向千家万户。
吴颐人主编的《篆刻法(增订本)》由上海书店出版社首版印行,后经全面修订先后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今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全新出版增订本。 作者历时多年不断改正了原书中的疏漏不足及编校错误,并对原书的编排顺序也做了较大改动,使之更适合初学者循序渐进地学习。也改写了不少章节,增补了许多内容,融入了近些年的学习成果,还附录了自己及友人的一些有意义的文字。本书随文配有数千方印作,图文并茂,以便于初学者领悟文字,把玩印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汉晋南北朝印风(中)》是全国专享一套全方位收录中国历代篆刻和印章的图书。由中国篆刻大师黄惇主编,众多篆刻书法家合力编写的图书。该套图书是学习推荐工具书,也可作为精品图书收藏之用,有很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
吴昌硕(1844―1927),是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并能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貌。他对篆刻情有独钟,从事的时间很长,成就优选。他生前曾言:“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吴昌硕的篆刻作品,经过他的处理,无论朱文或白文,汉篆、小篆或大篆,都呈现出一种大气、浑朴、厚重的气象。刘江著的《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中国篆刻技法丛书》以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为例,从基本点画的刀法、笔法,笔意,结体,章法等方面,深入浅出,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
吴昌硕(1844-1927),是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并能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貌。他对篆刻情有独钟,从事的时间最长,成就优选。他生前曾言:“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吴昌硕的篆刻作品,经过他的处理,无论朱文或白文,汉篆、小篆或大篆,都呈现出一种大气、浑朴、厚重的气象。《吴昌硕篆刻及其章法》以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为例,从吴昌硕篆刻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章法与边格、书体、结字、笔法、印形等方面,深入浅出,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
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后,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柿叶斋两汉印萃》为《中国古印谱集成》系列丛书之一,力争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数据。
中国书法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了解书法的历史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本书以书法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展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书法鉴赏,生动、简明地介绍了书法发展过程中的文字变化、历代有名碑帖、书法家等内容。
池长庆、郑利权编著的这本《民国印论精选》大体上把民国印论分为印学管见与印谱序跋二大板块,其中印学管见涵盖印史研究、印学讲义、印话、现象研究等内容。而印谱序跋是民国印论资料来源中数量最多的一方面,因而与之并列,构成一个单独板块。总体而言,本书在选编文献上,确保民国印论的主线与脉络,使主要文献不遗漏,诸如黄宾虹《叙摹印》、马光楣《三续三十五举》、蔡守《印林闲话》、王世《治印杂说》、马衡《谈刻印》、王光烈《印学今义》、王献唐《五镫精舍印话》、王个?《个?印存》、邓散木《篆刻学?述篆》、潘天寿《治印谈丛》、沙孟海《印学概论》、傅抱石《刻印源流》、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等。当然,由于文献收集上的难度与篇幅所限,只能做到精选,许多文章过长,难以企及全貌,只能作节录。在印谱序跋板块,选取
本系列图书为硬笔练字帖,整套共四册,分别为行楷教程、诗词美文、常用字和30天练字打卡。其中行楷教程里包含基础笔画、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的练习,帮助练习者稳固基础;诗词美文则选取经典作品,可练字又可陶冶情操,从而让练字变得不枯燥;常用字则是对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字,进行书写强化练习;30天练字打卡则是帮助练习者养成练字习惯,坚持练字打卡,习得一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