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由舒乙先生担任文学顾问、剧作家钟文农改编的京剧剧本为基础进行了阐释和翻译。讲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命运三部曲,即他的三起三落,由精进向上到不甘失败再到自甘堕落的悲剧故事。不仅使老舍笔下倾泻的原著思想得以体现,又得到了另一番戏剧化的张扬。本书说明文字流畅,译文精到,史料丰富,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学术性、故事性、普及性、可读性,让人感受独到见解, 获得丰富启迪,适合对中国近现代京剧感兴趣的外国学生、研究人员和英语学习者阅读。
该书是“国人必看丛书”,其中中国传统京剧卷选编的十五个传统京剧,都是较的,有影响的戏。 中国传统昆曲卷介绍了11个传统昆剧故事,以剧目的舞台剧为故事蓝本,介绍的11个剧目包括《长生殿》《荆钗记》《牡丹亭》《南唐遗事》《琵琶记》《千里送京娘》《墙头马上》《十五贯》《桃花扇》《西厢记》《西园记》。 传统地方戏卷介绍了30个中国传统地方戏故事,故事以舞台戏为蓝本,有舞台感和节奏感,适合青年人阅读。该书的30个故事是《半把剪刀》《打金枝》《花为媒》《女附马》《秦香莲》《天仙配》《杨乃武与小白菜》《状元与乞丐》《连升三级》《狱卒平冤》等,均为中国传统戏曲。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京剧艺术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既有对京剧发展历程、剧目、流派、表演艺术、舞台艺术等常识介绍;又有作者充分调动其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对戏曲界名家、名剧展开的深入、贴切、独到的分析,是一本透过京剧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
我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曲种繁多,是一种集戏剧、歌曲乐舞、技艺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七旬戏迷,观剧六十余年,悟出了一个道理:听(京)戏是一门快乐的学问,并著书立说,此书即是其中之一。作者纵谈心目中的京剧印象,京剧的源流、艺术特色、行当、流派、音乐、舞台美术、京剧入门的捷径、赏戏之法,娓娓道来,视角新颖,高屋建瓴,又生动有趣。读完最后一页,兴许你会被国粹的魅力所吸引,让你多彩的人生再添情趣。
《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汉韩对照)》是众多熟悉传统文化的学者、戏曲专家、通晓靠前文化市场的经济学家,以及热爱中国京剧艺术的中外语言学家们合力的结果。选取了一百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戏曲故事,翻译成外文,翻译时尽量保留中国韵味,表述方式上也更加统一规范。
《京剧名宿访谈续编》由封杰所著,此书收录了封杰同志四年来对京剧界硕果仅存的髦宿访谈文章,李砚秀、景荣庆、汪正华、黄云鹏、李金声、云燕铭、李金鸿、郭玉坤等人恰恰是完成了对梨园往事的诉说后驾鹤西去,含笑九泉的。 宋宝罗、戴绮霞、王金璐、小王桂卿、班世超、张金梁、王则昭、汪正华、高一帆、李蔷华、汪新蓉、筱高雪樵等人的艺术生涯,封杰都进行了访谈,并梳理成文。 《京剧名宿访谈续编》是封杰先生继《京剧名宿访谈》之后的又一力作,是前书续篇。该书继承前书“谈史简、说艺细”的风格,采访了43位高龄老艺术家,抢救了一批珍贵历史文献资料。书中对每一位采访者均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成就、经历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同时,这本书的出版是在和时间赛跑,如收录者优选年龄96岁的王玉田亲身感受到“十全大净
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京剧二十讲 作者: 骆正 开本: *: 39.8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2-10 书号: 9787122149275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骆正,1935年出生于山东烟台,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在文艺心理学、戏曲审美心理学和书法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曾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表彰奖状。骆教授一贯致力于中国戏曲的研究和传播: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传统戏曲欣赏”课程,场场座无虚席;
《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汉越对照)》由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对京剧进行遴选,选出百余部经典,结集成书,是众多熟悉传统文化的学者、戏曲专家、通晓国际文化市场的经济学家,以及热爱中国京剧艺术的中外语言学家们合力的结果。选取了一百余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戏曲故事,并翻译成越南语,翻译时尽量保留中国韵味,表述方式上也更加统一规范。
梅兰芳是20世纪 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性人物。梅兰芳在表演艺术与社会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梅兰芳智囊团“梅党”的谋划与帮助。“梅党”是在清末民初兴起的“捧角”风潮影响下形成的梨园伶党,为梅兰芳提供资源、宣传策划、创排新戏,是近代剧坛特殊的文化现象。本书旨在挖掘隐藏在舞台聚光灯下的“梅党”群体,对其形成、成员构成及与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梅党”对梅兰芳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并不局限在舞台表演, 涉及梅兰芳的社会生活。“梅党”对梅兰芳舞台表演艺术的互动关系,分别从剧本创编、服饰布景、表演方式和传统范式等方面,分析“梅党”对梅兰芳舞台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将视线聚焦到舞台艺术之外的梅兰芳社会生活层面,如“梅党”对梅兰芳家庭生活的渗入,内部成员
梅兰芳访苏时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梅兰芳又是戏曲界的 杰出代表,同一时期的苏联也是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В·И·梅耶荷德、В·И·聂米罗维奇—丹钦科、С·М·爱森斯坦、А·Я·泰伊罗夫等戏剧大师辈出的时代,是苏联大清洗前 的辉煌时期,而当时布莱希特、皮斯·卡托(E·PISCATOR)、戈登·克雷等世界 戏剧家也恰巧在莫斯科,这些戏剧大师们对戏曲艺术的关注和研究体现在其后理论和实践中,他们的阐释、思考和借鉴影响了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这样规格的交流在目前看来已成为东西方戏剧交流的 唱。本书试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对1935年梅兰芳访苏的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与介绍,让读者轻松愉快地走进梅兰芳与中国戏曲艺术那段的辉煌的历史。
香港是梅兰芳的福地,梅氏后人亦曾说香港是梅兰芳的第三故乡。梅兰芳五至香港, 次是1922年,九龙码头人山人海,梅兰芳一行百余人,应邀而来,载誉而归。第二次是1928年,先到广州,后至香港,各演一月,其间亦游历岭南山水。第三次是1931年,仍是粤港各演出一月,台上声势 盛,粤班一时不可抗。第四次是1935年,其时访苏归国,暂停香港。第五次居留 久,历1938至1942年,家国蒙难,梅兰芳在香港度过了悲喜交加的隐居岁月。香港虽是粤方言区,但梅兰芳在香港的影响,因其艺术,兼其意志,不唯为京剧在香港留下了种子,也为国人在香港彰显了民族魂。
中华大地似乎天生就是孕育戏曲艺术的肥沃土壤。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产生了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且独一无二的中国戏曲文化。京剧诞生并成长于北京,它博采众长,汲取了传统的昆曲和许多地方戏的养分。可以说,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千年发展史的缩影。它博大精深、美轮美奂,以极大的魅力吸引着世人,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本书选取京剧中一百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戏曲故事, 在每个故事配以经典舞台剧照作为插图, 汉语和柬埔寨语两种不同语种呈现。中文故事翻译成柬埔寨语, 翻译时尽量保留中国韵味, 表述方式上也更加统一规范。
我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曲种繁多,是一种集戏剧、歌曲乐舞、技艺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七旬戏迷,观剧六十余年,悟出了一个道理:听(京)戏是一门快乐的学问,并著书立说,此书即是其中之一。作者纵谈心目中的京剧印象,京剧的源流、艺术特色、行当、流派、音乐、舞台美术、京剧入门的捷径、赏戏之法,娓娓道来,视角新颖,高屋建瓴,生动有趣。读完《京剧漫话》后,兴许你会被国粹的魅力所吸引,让你多彩的人生再添情趣。
《京剧与胜迹》详尽地介绍了200出京剧剧情,以及与其有关的景点300处,珍贵照片100余幅。并对戏曲进行了扼要的评论。该文还引据史籍与戏文做了对照,已辨其虚实。《京剧与胜迹》可供戏剧工作者、京剧爱好者、旅游爱好者以及导游阅读参考。本书由杨雨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