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写作中重视史料 的发掘,期望通过对代表剧 作的时代背景、创作过程、 演出情形等历史细节的回顾 ,真实地展现中国革命戏剧 的发生现场,使新时代的读 者真切地感受到革命文化精 神艰难而又坚定的发展历程 。
本书为是中国戏曲学会、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同人刊物。刊物以戏曲文物研究为特色,以戏曲史、戏曲理论研究为核心内容。本期共收录最新戏曲研究论文十余篇,包括戏曲文物、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戏曲与民俗、宗教等关系及仪式剧研究;高层次的戏曲理论、戏曲美学研究;少数民族戏剧研究;戏曲作家、作品研究;当代戏曲现状与走向研究等。
本书收录汪曾祺创作的三十三篇文章,围绕中国戏曲展开,文笔细腻,情感真挚,独具魅力。 《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揭秘汪老与戏曲深厚的缘分;《读剧小札》是对戏曲理性、睿智的解读;《名优之死——纪念裘盛戎》追忆戏曲界名人,清淡笔触之下再现真纯的人性之美…… 戏如人生,尽是起伏跌宕;人生如戏,点滴自在我心。
“2010国际导演大师班(英国)”是我国首次系统引进英国著名导演艺术家及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配以国内著名的导演艺术家共同协作的一次文化交流。届时,上海将开始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全世界近百个国家的艺术团队集聚上海,展示他们各自的民族艺术,为本次“国际导演大师班(英国)”的举办,增添更为绚丽的色彩和宝贵的资源。 由卢昂主编的《国际导演大师班(附光盘2010英国卷)》介绍了朱迪·凯利爵士导演工作坊——《导演的创作》、尼古拉斯·巴特尔导演工作坊——《形体表演方法》、约翰·麦格拉斯导演工作坊——《当代生活的演绎》等内容。
本书的编著也是基于笔者多年以来参与四川传媒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建设,以及担任“舞台表演理论”“剧目排练”“舞蹈编导基础理论”“舞台导演”几门课程教学的总结和思考。舞蹈是表演的艺术,同时更是创作的艺术,舞蹈作品给舞蹈演员提供了表现平台,舞蹈表演者的表现力有效地传达出舞蹈作品的艺术感觉及内涵,确切地说,舞蹈作为综合性舞台肢体表现艺术,是创作和表演各有亮点又相互依托的艺术。
《三岛由纪夫戏剧十种》(上下册)选取了三岛戏剧中极具代表性的十部作品,《绫鼓》《葵上》《鹿鸣馆》《早晨的杜鹃花》《蔷薇与海盗》《熊野》《黑蜥蜴》《萨德侯爵夫人》《长刀之夜》《癞王台》,其中多次为首次中译本出版。本书试图以戏剧家身份为切口,从三岛瑰丽而暴烈的戏剧作品出发,还原一个更为完满的三岛由纪夫文学版图。
《大美昆曲》是作家杨守松的新作,叙写发源于昆山的昆曲,由经济昆山的报告转至文化昆曲的大写,借昆曲来说中国梦。该书叙写了昆曲前世今生的历史演进、当代昆曲大师名家的艺术贡献、精神风采以及有关昆曲的颇有意味的人和事。作品取材广泛,不拘一时一地,从江浙沪到京湘,不拘一格,随手拈来。作者以对昆曲的敬畏之心来引领思考,既有悠长的历史纵深感,又在时空维度等方面作了新的拓展和开掘,使得作品既有叙事的厚重度,又有丰富的内涵。
《戏剧艺术》成立四十周年之际, 期刊编辑部集结近十年学术论文之精华刊印成书, 展现四十年之戏剧艺术研究之历史变迁以及重要学术成果。本次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集合了四十三位当代戏剧艺术领域业界大师之论文成果, 内容涵盖中外, 论及古今, 细分为16个具体专业类别, 如话剧理论与历史、外国戏剧、演艺理论、舞台美术研究、戏剧理论与批评等, 分类合理又细致, 尽量设计戏剧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
本书以口述史的形式研究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淮剧的发展状况并对行文化解读的作品。书中整理了周小贵、陈德林、荣光辉、黄素萍、戴建民等淮剧名家的采访记录,通过他们的口述,既道出了每个传承人的自我艺术成长历程,又呈现了淮剧艺术家们的代代相传。
这是一本对河南经典戏曲剧目深入研究的评论文集。作者张凌羽为上海戏剧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她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深情诠释了家乡河南流传甚广的部分戏曲经典剧目。本书稿所选研究剧目有豫剧《花木兰》《花枪缘》《秦雪梅》《桃花庵》《三拂袖》《朝阳沟》等,其共同点是在漫长的演艺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已被公认经典化;且多从戏剧故事发生的深刻社会背景中剖析其创作规律、艺术特色和引发的社会效应;又无一例外从女性视角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入情入理,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方法加持,又有从常理共情的文学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