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先生,1958年起师从吴景略先生,又潜心研习管平湖先生古琴艺术,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从事古琴教学。在四十年的教学中,接触过多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古琴学习者:有音乐院校的主科生(包括附中、本科、硕士研究生)、选修生(包括多种专业的附中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修生(音乐院教师、专业团体演奏员)、留学生(音乐学专业人士、西方乐器演奏者)、古琴艺术的爱好者(由9岁到60岁的多种年龄、多种职业)。正是这种情况,促使了我在教学方面的发展和成长,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于1985年前后写出了古琴实用教材稿(初级部分),并一直使用至今。2000年曾将原有程序加以调整,将指法及其运用的叙述加细并补充一些小曲作为练习,又附上简谱,以适应众多的、没有条件直接向老师学习的爱好者。本教程以第星
本书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十五”规划批立项课题)成果,古琴演奏大师李祥霆先生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详细研究古琴的历史和文化演变,尤其研究古琴名曲的表现方法和演奏技巧,许多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
李廷松先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琵琶演奏艺术,为振兴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在青年时代就被上海国乐界誉为继汪昱廷先生之后的又一位“琵琶大王”,使“汪派”琵琶演奏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扬。李先生生前为人胸襟磊落,朴实无华。而他的演奏风格,一如他的为人,古朴浑厚,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在教学方面,他更是热情诚恳,诲人不倦,为培养中国的民族音乐人才倾注了的精力和心血。
众所周知,“想提升吉他演奏的表现力,就要去学布鲁斯”、“不会弹布鲁斯的吉他手,就不能称之为吉他手”……可事实上,与吉他手关系如此密切的布鲁斯音乐,却又经常被认为是“深奥=太过抽象”。因此,本书希望大家能通过“弹着弹着就学会了!”的方式,掌握布鲁斯音乐演奏的技巧。 本书内容包括: ◎有用的经典乐句与布鲁斯演奏技巧全收录!◎ 通过发展旋律动机的技巧(指即兴方法),使你掌握的旋律桥段成倍增长!◎具体地讲解节奏中的“间隙”等一系列抽象的概念!◎ 涉及爵士布鲁斯等风格的演奏!◎ 全面网罗让吉他“歌唱”的演奏技巧!◎这些演奏技巧也能用到其他的音乐风格中!
笔者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先生,1958年起师从吴景略先生,又潜心研习管平湖先生古琴艺术,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从事古琴教学。在四十年的教学中,接触过多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古琴学习者:有音乐院校的主科生(包括附中、本科、硕士研究生)、选修生(包括多种专业的附中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修生(音乐院教师、专业团体演奏员)、留学生(音乐学专业人士、西方乐器演奏者)、古琴艺术的爱好者(由9岁到60岁的多种年龄、多种职业)。正是这种情况,促使了我在教学方面的发展和成长,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于1985年前后写出了古琴实用教材稿(初级部分),并一直使用至今。2000年曾将原有程序加以调整,将指法及其运用的叙述加细并补充一些小曲作为练习,又附上简谱,以适应众多的、没有条件直接向老师学习的爱好者。本教程以第星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筝音乐发源于悠远的先秦。两千多年前,“筝”便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俗共赏的“仁智之器”而存在。由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源流及给人们留下的古朴、典雅的印象,因而被人们称为“古筝”。随着历史的沉淀,古筝艺术逐渐根植到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深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筝乐演奏者与爱好者。直至今日,古筝依旧是人们陶冶情趣的工具,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20世纪50年代,古筝曲《》的出现,使得左手在古筝演奏中得到了解放,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技巧。此后,在20世纪60至70年代间,出现了一批如《战台风》《幸福渠水到俺村》等古筝创作作品,使得左右手交替以及多声部演奏技法频繁运用,并涌现出了如长摇、短摇、扫摇、密摇、快四点、扣摇、点奏、刮奏等几十种新的
马如骥先生自1956年起便随古琴名家翁瘦苍、吴兆基先生学习古琴,《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是马先生十多年来潜心钻研古琴艺术的心血之作,其中包括了他对部分古琴曲内涵的分析与阐释,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周密论述,对传统古琴音乐的多重检视,以及研习和恢复古琴谱(即所谓打谱)过程中的部分成果。《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分五大部分。
本书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十五”规划批立项课题)成果,古琴演奏大师李祥霆先生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详细研究古琴的历史和文化演变,尤其研究古琴名曲的表现方法和演奏技巧,许多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
《流水幽兰--唐诗琴韵解说(李祥霆文集)》从《 全唐诗》等文献中,收集、摘录了唐代有关古琴的诗 一千多首、词十六阙、文三十六篇,以“霆按”的形 式对其中描述的古琴艺术表现加以解析和点评,进一 步阐释和发掘了唐代古琴艺术和古琴诗的审美思想。
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古琴的申遗从琴的典故、历史、音乐、记谱、制作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琴“具有成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尤其古琴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记谱方式,与其他乐器截然不同,自称系统。本编所用历代指法原释主要源自《琴曲集成》,同时,广征博览,对自汉代以来的各家琴谱、琴论中之于指法解释的部分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又补入了《琴曲集成》之外的指法材料。本书不但在内容上达到的完整度,也从体例上,对历代指法的沿袭和变化,提供了一个对比,以供查阅参考。
琵琶是我国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在我国民族乐器中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世界乐器中也是罕见的。《琵琶手册》的撰写,犹如一部琵琶的百科全书,不仅涉及到琵琶乐器本身的演变发展,而且更伴随着琵琶演奏技艺的不断革新创造,其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包括的内容异常之多。例如:琵琶乐器的演变史、演奏艺术的发展史,包括历代琵琶人物与乐曲的考证、古琵琶谱的解译,现代琵琶演奏家的介绍等等方面。同时,作为手册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必须介绍传统与现今琵琶演奏的指手法及其运用、琵琶谱的各种符号以及有关琵琶的史料、乐曲、著作、论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