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制陶者大多会在当地的地理环境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野生黏土,将他们的工艺技法运用在这些黏土上。这本图文并茂的指南介绍了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采集、加工和使用发现的自然黏土。书中精美的照片和技术说明解释了各种黏土如何形成;如何定位、采集和评估黏土;如何测试黏土的收缩率、吸水率、质地和可塑性;试烧黏土的最佳方法;如何通过混合适当的材料来调整黏土的特性等问题。从实地勘探到完成,作者对每个阶段都有他们独特的见解和建议。除此以外,书中还附有国际陶艺家使用当地黏土制作的作品集供读者参考。
一顶虎头帽是中华民族探源工程的一部分,它的文化意义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源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作者从收藏的清代、民国近3000顶色彩、纹样各异的虎头帽中间精选2000多顶,按三季(春秋、夏、冬)分类,根据不同的款式,汇聚成虎头帽百科全书。这些来自民间虎头帽,几乎每一顶都有十几种色彩,更是集多种织绣技法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走进书中世界,可观虎头帽之精美,可揽中华文化之底蕴,可谓是一花一世界,一帽一乾坤。
《华章御锦:清宫御用云锦藏珍》是云锦研究学者尤景林继《稀世珍锦——清官御用云锦藏珍》(2010年,古吴轩出版社)之后推出的一部新作。书中载录了六十二匹海外回流的云锦,以近三分之_的篇幅,推出皇室专用的十一匹团龙妆花缎的袍料和七匹正龙的方补。这些新近回流的云锦,就品种而言,规格上更高;就传世数量而言,更加珍稀。此外,四匹苏州织造臣“奉会”出品的云锦,也尤为难得。相对于前作中作者对云锦的全面概述,《华章御锦》则在结合实物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年来考古发掘中相关的新成果和云锦在当今时尚舞台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并且在古代绘画等艺术作品的相关图像资料和有关云锦的史料中努力探寻,力争对云锦作一次全新的梳理。《华章御锦》是对《稀世珍锦》的补充,也是作者尝试对清代织锦历史风貌的复原
本书为著者范发生从事中国传统笺纸工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之作,内容包含传统笺纸制作的工作环境要求、基础技法等,对笺纸染色技法以实践为基础进行了详细解说,并以图文对照形式展示了14种传统技法制作笺纸的工艺特点及笺纸制作工艺过程与实际操作。本书具有理论总结与实践展示的鲜明特点,可以用于指导中国传统笺纸制作工艺的复原与传承。著者从事传统笺纸制作与工艺恢复长达40余年,在传统宣纸笺纸制作工艺基础上,创新出的加工纸作品达300多种、木刻水印达200多种花色。
《村寨里的纸文明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四卷,介绍了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水族的剪纸。
假如说《诗经》是敦厚的诗教,《楚辞》是个人的狂想,那么乐府就是大地上的歌声,它有烟火气,爱恨嗔痴,喜怒哀乐,离我们更近。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莲叶何田田,江南可采莲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为中国人的经典文学,乐府的声音里,有土地,有远方,有农作,有日常,有思念,有离别,有誓言,有选择 这是两千年的声音,也是此刻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着的一切。 《乐府之乐》精选一百三十余首不可不读的乐府诗名篇,其中有汉代古乐府,可领略恢弘的大汉气象;有魏晋文人诗,曹操、曹植、曹丕、王粲、陶渊明 体味魏晋风骨;有北朝民歌,尽赏大漠风光,南朝小调,低吟江南的都市情事。 本书的注解和赏析由国学大家王运熙及其弟子王国安两代人
新版《时尚史词典》收录了 60 多个新的和修订的条目,涉及不同的主题,例如连体衣、爬行服和铂金包,使这本 服装历史学家的《圣经》 焕然一新。有更多的图像及文字,为研究人员、学生、服装设计师和所有对时尚感兴趣的人带来令人眼花缭乱和不同寻常的体验。媒体评价良好, 全面覆盖从 1900 年到现在的新鲜创意,是所有对服装感兴趣的人值得信赖的向导和伴侣。 一本受欢迎的、需要更新的早期标志性服装词典,所有关心时尚的人都必须拥有。 简洁而详细、专业而精彩,它确实是一本词典。对于任何为对时尚、服装、艺术、历史、戏剧、人类学或几乎任何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必买的书。 对珍贵的现存服装和图片进行了高明的选择,使这一版本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范围全面,色彩丰富,附有词汇表和参考清单,这本精炼的纲要对于专家来说
玉器、青铜、陶瓷、织物、建筑、琉璃、珐琅…… 精选海内外博物馆馆藏珍宝,讲述文物里的中国龙 10段历史时期,10大篇章,120余幅精美大图 赏难得一见的超级国宝,寻踪绵延8000年的龙图腾 千古神州,龙乃神兽首。本书以几十件具有代表性的馆藏珍宝为媒介,展示了不同时期的精美龙纹,追溯几千年来中国龙的诞生、发展与沿袭,深度解读其在部落发展、社会演变、文明交融等各个方面的变迁与脉络,探寻不同形式龙纹所承载的艺术内涵、美学哲思。寻踪绵延8000年的龙图腾,看懂文物上的中国龙。 早在千年前的狩猎间隙,人们就完成了对龙的勾画;往后的历史长河里,龙逐渐演变为寓意万千且神秘的东方符号。“中华一龙”C形玉龙龙身弯曲、古朴简约,却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祥瑞的祈盼;鎏金铁芯铜龙通体鎏金,有御风腾飞之势,折射出“九天阊阖
《村寨里的纸文明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五卷,介绍了毛南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畲族的剪纸。
《村寨里的纸文明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七卷,介绍了满族、鄂温克族的剪纸。
装饰艺术作用于各个艺术领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它是一种覆盖面宽泛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众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艺术形式。本书为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及爱好艺术的人们精心选择和绘制了3万多个参考图例,内容分13大类:门饰和窗饰、壁饰、家具、布艺、灯饰、器物、服饰、首饰、包装、标志、建筑雕刻、招帖及综合装饰等。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艺术、陶瓷设计、玻璃艺术、金属艺术、纤维艺术、壁画艺术、木艺、漆艺、陶艺、舞台艺术、电影艺术等专业的工作者及相关的大专院校师生在工作与学习中直接选用或参考。
《捡来的瓷器史》选取了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十个重要的节点,以工艺为骨架,以历史、文化与美学为血肉,尝试勾勒出瓷器史整个发展的历程,作者将这些历史节点,通过一块块并不引人注目的、所谓拣来的破碎瓷片引出,以小小瓷片切入,从工艺史的发展出发,兼及文化、美学、技术与贸易的历史,并着重梳理了景德镇作为瓷都在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景德镇的工艺技术发展引发的瓷业变革。整本书,见微知著地勾画出瓷器史在宋元至清末民初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