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蓝皮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主编策划,并由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社会科学院组织专家学者联合撰写。 本书由总报告、省区报告、生态保护报告、绿色转型报告、高质量发展报告、文化传承和弘扬报告、地方案例报告7个板块组成,收录30篇研究报告。 本书总报告以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为题,对黄河流域重大战略实施五年以来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梳理,对存在的问题和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进一步推进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本书省区报告对2023-2024年沿黄各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本书还收录了反映沿黄各省区推进黄河流域重大战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超大型的大陆 ,不同区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而差异显著,所选择的发展路径也必然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中国的发展经验 不可能仅凭教科书上的理论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就概而论之。只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去各地深入调研,长期观察,才有可能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理论创新,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梳理出中国发展的真实经验。 “苏南”历来是我国经济 发达的区域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21世纪以来苏南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片土地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上演着“低成本”和“高速度”的增长神话?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中,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入手,分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三要素在苏南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组合特征,以及由此派生的制度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聚焦 中部加快崛起的使命担当 ,剖析2023年以来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探索 三基地一枢纽 战略定位的实践路径,研判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省域篇、都市篇、专题篇、案例篇六个部分,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对中部六省82个设区市/州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聚焦郑州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区域增长极,提出 新质生产力梯度培育 内陆开放高地2.0计划 城乡融合共进 等突破性思路,呈现了82个设区市/州的发展动态图谱。这部凝聚多方智慧的年度报告,以战略思维破解发展问题,用创新视角重构区域
全景式回顾透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全貌,全面阐释大湾区建设发展目标愿景、形势任务,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建设举措、成效与经验、不足,科学展望大湾区未来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研究提出创新性对策建议。内容包括:总报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篇、优质生活圈建设篇、高水平开放篇、区域协调篇、重大合作平台篇、大事记,共含1份总报告、18份分报告、1份大事记。
长期沉重而缓慢的中国历史脚步,在近一个多世纪急速的时代节奏中突然加快了。在前进的道路上虽然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坎坷和艰难,然而终于迎来了历史的新纪元,以崭新的姿态跨进了崭新的历史时期。遥想百年往事,犹如立身高山云巅,回首远眺,但见峰峦起伏,路径崎岖,在云遮雾障之中,一时很难看清前人和自己究竟走过的是怎样的路程,并将要向哪里前进,这,恐怕就是历史学所要寻求、探索和做出回答的问题。尽管中国近代历史总的进程和总的趋势,已经由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和胜利所证明,然而构成历史整个链条的诸多因素和许多环节,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对于复杂多样的历史的认识,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在众多的近代历史课题中,具体剖析某些有代表性的行业和企业的历史,不但大有助于人们了解近代工业发生发展和衰败的历史
2022年以来,澜湄国家政治安全合作不断深化、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持续提升,社会人文交流往来频繁,为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澜湄合作面临着深化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澜湄合作应统筹次区域发展与安全,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 硬联通 为方向,以 软联通 为支撑,以 心联通 为纽带,加快建设更为紧密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也是 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的重要着力点。本报告紧扣 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这一主题,在理论层面明确了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目标及关键作用机制,探讨了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重要着力点及京津冀三地在推进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角色担当;在实践层面对京津冀制造业、服务业、数字产业等重点产业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创新赋能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双轮驱动 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同时从产业集群打造、产业走廊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等角度探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基于此,本报告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夯实产业协同基础、增强产业协作能力、完善产业生态系统等方面提出对
陈传康著的《区域综合开发的理论与案例(精)》区域综合开发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必须理论结合实际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本书作者广征新知,结合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方向,将理论、方法、实际工作熔为一炉,研
本书由成就篇、政策篇、区域发展篇、公共服务篇、技术创新篇、人才篇、知识产权篇、企业篇和展望篇构成,全面总结了“黄金十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展示了软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成就,汇集了软件技术的十年创新成果、典型企业以及我国各地软件产业的发展成就,描绘了软件产业“十二五”发展的美好前景。本书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历程、剖析产业发展现状、洞察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很好不错性、指导性图书,对各级领导干部、行业主管、专业研究人员以及软件企业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目标,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寄托了党中央对浙江的殷殷期待,是国家对浙江又一个重大战略安排和重大决策部署。为了积极响应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要求,书稿从多个角度阐述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全面展现了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发展现状和目标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务中心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作为优选跨国公司总部和高端服务业很好集聚的区域。CBD已成为
本书围绕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确定的研究目标和核心内容,深入分析研究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及其演化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两地区经贸合作问题。这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其创新点在于:以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域空间经济联系及其在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对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中俄两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基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尤其是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领先地区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商业文明、生态以及生活方式的时代变革,江苏省商业联合会在江苏、浙江等商经领域权威机构的支持下,联合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共同发起《长三角商业创新样本》研究课题。本样本立足长三角创新格局,着眼全国经济发展大势,选择具有一定发展历史、产业基础和创新实践的商业领先者为样本,经过近六个月的初选、考察和座谈分析等,从入选的18家企业*后选定8家为商业创新样本。包括浙江横店集团文旅板块、浙江迪安诊断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陵集团天泉湖实业有限公司、南京途牛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润和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红星美凯龙集团、上海优艾贝集团、上海圆通速递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类大运河规划、规范、法规,涉及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四大类内容,在制度层面为大运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来,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突破万亿元,2024年是未来十年三地产业协同加速、 六链五群 培育起步、新型工业化推进加快的重要节点。 本书由工信部系统、京津冀三地工(经)信局(厅)系统、高校、高新技术园区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共同撰写,构建了以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逻辑框架与五大实施方向,分析了京津冀新型工业化布局并进行了评价,研究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应急装备、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产业的发展路径,针对绿色低碳发展、 专精特新 企业、独角兽企业、制造业集群、产业廊道、高能级开发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供应链合作、服务型制造等主题进行了专题分析,结合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工业化经验、发达国家先进制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是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编撰的大型编年体综合性研究报告,自2003年以来,每年出版一卷。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客观地记录了2022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轨迹,总结归纳了中国互联网在基础资源与技术、领域应用与服务、治理与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前沿技术及创新成果。本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图文并茂,重点突出,旨在为互联网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和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出现了多种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其中的“温州模式”,不仅因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自身特征,也因其在“抗争”中形成的发展生命力和示范效应,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书从总论、企业、市场、政府、文化几个不同的方面来揭示“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理:第一篇“总论”,由三个研究报告以姐妹篇的形式构成了“温州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的总报告。第二篇“企业”,主要研究了在制度转型背景下,温州民营企业成长的道路与产业群落的发生等。第三篇“市场”,主要研究了温州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等市场组织的演化和创新。第四篇“政府”,主要研究了温州市场进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与市场边界的重新界定。第五篇“文化”,主要从文化即非正式制度
《深圳经济特区30年建设科技成果回顾和展望》汇集了深圳30年来取得的1000多项重点建设科技成果,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堪称30年深圳建设科技的集大成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助于海内外读者更好地了解深圳建设科技的发展,对建设科技工作者以及从事相关专业科研、教学人员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和国别报告以及实践报告五个部分,展示了2023年上海服务 一带一路 建设取得的新进展,系统总结了上海以新质生产力赋能 一带一路 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 一带一路 建设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未来,上海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任务,持续推进 五个中心 建设,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培育参与共建 一带一路 的新优势新动能,深度参与共建 一带一路 ,为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贡献 上海力量 。
商会,人们对于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当今社会商会组织已遍及各地,就 而言,有全国性的商会组织,有各省市、各区县、各街镇的商会组织,有行业性商会组织,也有同乡性商会组织。然而,商会何时产生? 初的商会什么模样?组织商会有哪些人?他们在商会中起了哪些作用?商会以及商会中人对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哪些影响?时过境迁,很少有人追问这些问题。《上海总商会纪事(共3册)》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用通俗的文字,讲述了上海总商会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近代民族工商业者在组建社团、实业自治、关怀社会、壮大经济等方面的奋斗历程。
该年鉴是由中国口岸协会组织编纂的、新中国诞生以来部全面记录中国口岸状况的编年书,是一部具有性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年鉴系统、真实地记录了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口岸运行、发展、改革和取得成绩的整体情况,向广大读者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