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产融结合效率的评价、机制与效应》共分为10个章节。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该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章重点分析了产融结合文献综述,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计量软件,从发文数量、国家、作者和关键词等多维度展开可视化分析,梳理和分析外产融结合研究的发展脉络。第3章介绍了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模式,揭示了产融结合的动因以及影响因素理论,并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例,介绍了产融结合的特点与启示,阐述了产融结合的效应理论和风险管理。第4章以浙江省四家制造业企业为案例,揭示浙江制造业企业推进产融结合的实践与探索情况。第5章主要分析了产融结合效率测度及区域特征,重点介绍了产融结合效率测度方法、测度指标、描述性统计、单位根检验、产融结合效率测度结果、空间相关性等。第6章主要分析了劳动分工、经
中国高铁仅用12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形成正向设计能力、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赶超过程,跻身全球少数具备先进工程设计建造、装备开发制造和运营组织管理技术的高铁强国之列。《中国高铁技术赶超:制度激励与能力构建》力图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规范的实证分析,揭示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典型事实,提炼中国高铁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发现这些成功因素的作用机制和有效的边界条件,以期为中国更多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参照。透过对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全景式、多层面研究,《中国高铁技术赶超:制度激励与能力构建》聚焦并回答了“为什么自主创新行为会发生?”“自主创新战略导致技术赶超效果的条件是什么?”“技术赶超和能力演化的路径为何?”“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构性特征是什么?”“曾经导致高铁技术成功的条件未来
“工业4.0”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设计、制造与互联网“三业”融合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以设计驱动创新为视角,以工业设计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把设计、制造和互联网“三业”放在一个平台上构建理论模型,通过设计、制造和互联网“三业”融合协同创新来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提出设计、制造和互联网“三业”融合及协同创新观点,藉由三者互动演化构筑协同创新生态网络,超传统“产学研”边界,实现各个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及创新的产生,最终为促进设计、制造和互联网“三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在此
我国已向世界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而作为碳排放的企业——发电企业,几乎关系着所有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倒逼全行业全产业的技术升级、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会带来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会带来整个商业生态的变化。所以发电企业作为“双碳”目标的龙头企业,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任重道远,也刻不容缓。 中国华电集团旗下的福建分公司,以首批试点的棉花滩水电公司和可门发电公司两家单位为抓手,开启了“精益管理”之路。通过“一水一火”精益管理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华电福建精益管理体系。该书分为八大版块,列举了棉花滩水电公司和可门发电公司的30个经典案例,为电力行业改革升级提供依据和借鉴,同时助力电力行业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本书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迭代历程视为多次准自然实验,结合双重差分法,揭示竞争力迭代的原因,探究制造业发展的典型支撑基础,以及支撑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数字经济视域下,构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理论模型。针对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依据静态能力和动态潜力的双视角,分别从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消费、数字赋能环保和产业利润动态平衡等四个层面,提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战略的提升路径。
电机电控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其技术、制造水平直接影响整车的性能和成本。目前,国内在电机、电控领域的自主化程度仍远落后于电池,部分电机电控核心组件如IGBT 芯片等仍不具备完全自主生产能力,具备系统完整知识产权的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仍是少数。随着国内电机电控系统产业链的逐步完善,电机电控系统的国产化率逐步提高,电机电控市场具有的增速有望超过新能源汽车整车市场的增速。根据Argonne 国家实验室统计数据,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电机、电控、变速器)的成本分别占整车成本的15.67%(轿车)和13.69%(小型货车),总成占比仅次于电池和BMS 系统。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的政策驱动下,动力总成成本、重量下降的压力将逐步向上传导至电机、电控产品厂商,具备技术、规模优势的供应商将在成本下降的过程中占据优势。因此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是我国壮大实体经济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培育和完善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及效应研究》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背景,分别围绕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集聚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开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经济效应等专题,深入全面地研究了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书既立足学术前沿进行理论探讨和创新,又密切联系实际提出发展对策和路径;不仅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传统方式,更剖析在数字经济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