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地,哈特教授的《法律的概念》是20世纪法律哲学领域重要的一本书,哈特教授对法律哲学和法理学的理论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从1961年问世以来,《天下 法律的概念(第三版)》以它优美的文笔和清晰的论证,激发了无数学生去思考与法律相关的种种问题,诸如 什么是法律 以及法律、道德与正义的区别。 《天下 法律的概念(第三版)》是学习法理学与法律哲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且已经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的版本。《天下 法律的概念(第三版)》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法律的概念》2012年第三版而译。在本书中,哈特重新检视他的法哲学基础,并针对著名学者德沃金等人的评论予以回应。这本发人深省的新版--《天下 法律的概念(第三版)》,将成为理论界争议与评论的焦点,并且深受对法理学及法哲学有兴趣的人之喜爱。
《我的辩词与梦想(精装收藏版)》汇集了张思之律师所代理的有代表性的案件辩护词、代理词、申诉状等,从 四人帮 辩护、大兴安岭火灾辩护,到南方周末系列名誉侵权案的辩护等。在很多必输的案件中,张思之律师秉承法律与正义的信念,坚持依法辩护,依理辩护,虽未赢得案件,但却为律师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书中收录的一篇篇 黑铁时代发出的黄金般的辩词 ,见解之超拔,逻辑之缜密,文字之行云流水,特别是字里行间遮掩不住的激情,令人叹为观止。这次辩词甚至不是用语言文字写就,而是浩然正气、铮铮铁骨和赤子之心凝练而成。
本书将 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或者第三者的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作为诈骗界与金融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以 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地往返于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 、 与其批判刑法不如解释刑法 为解释理念,对诈骗罪的基本问题与金融诈骗罪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书既植根于中国的立法与司法现实,又将相关问题置于世界刑法理论之林展开讨论;既对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作出了创新的解释结论,又以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各中疑难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既注重以妥当的法哲学理念为指导解释刑法条文,又重视从具体生活事实与解释结论中抽象出刑法解释的一般原理。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从事劳动争议相关审判工作的总结。全书分为裁判规则、深度解读、裁判要点、实务指引四个部分。裁判规则部分主要总结相关裁判观点,深度解读部分深度解释裁判观点的涵义和理由,并注意各地对比,裁判要点部分分析判决相关规定等,给其他办理同类案件的实务人事提供参考,实务指引部分主要关注审理类案时需要审查的因素和证据。这样的整理对劳动争议相关法律实务工作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对劳动人事相关争议的实务从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读物。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 部分,介绍专利审查意见的基本内容,以及专利代理师答复工作的 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就审查意见中常见意见类型、引用法条进行分析,每一节由 针对理由、应对策略和案例解析3 个部分组成,其中,针对理由是指《审查 意见通知书》中,针对《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哪一条哪一款,可 能驳回本申请。应对策略是笔者根据自身经验,结合行业前辈的指点,总 结出的可能有用的方法。案例解析则是通过介绍真实案例,便于大家理解 相应兵法该如何使用,从而可以借助本书的阐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在 今后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形成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答复思路。 第三部分,就审查意见中关于创造性问题的内容进行展开,创造性问题 是发明专利申请常会遇到的驳回理由,由于创造性问题的应对策略较多,为 了充分向大家介绍
本书对2021年1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进行了逐条解读,从条文修改背景、立法意义、修改过程、如何理解适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析。一是系统全面,详细分析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全部86个条文,帮助读者逐条理解和掌握本法的相关概念和规定,指导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活动,统一适用标准。二是有的放矢,聚焦新规定、新制度,对修订过程中关注度高、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和阐释,回应社会对热点问题的关切。三是言简意赅,从读者角度出发,使用规范平实的语言,对每个条文进行诠释,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本书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同志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夏道虎同志通力组织一批有着坚实理论素养的学者和丰富审判经验的行政审判业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对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实践的研究解读,深刻阐明党规之治的政治立场、功能定位、实践逻辑、内在规律等,揭示了党内法规的一般原理,构建了一套科学规范的党内法规概念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为党内法规的研究、党的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本著作堪称党内法规学的奠基之作。
从201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智慧法院建设的进展,计算法学在中国方兴未艾,成为文理交叉融合研究的新领域和法律人才培养的新序列。特别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成立计算法学分会,把这场法学界革新的狂飙运动推向高潮,并形成了跨界交流与合作的开放性平台。作为计算法学分会的第一本标志性成果,本书收集了中国在这个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专家的相关论述,从计量法律学、法律推理电脑化、法律信息学、代码与法律的组合以及人工智能治理等不同维度考察了计算法学的来龙去脉,对这个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定位。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从事劳动争议相关审判工作的总结。全书分为裁判规则、深度解读、裁判要点、实务指引四个部分。裁判规则部分主要总结相关裁判观点,深度解读部分深度解释裁判观点的涵义和理由,并注意各地对比,裁判要点部分分析判决相关规定等,给其他办理同类案件的实务人事提供参考,实务指引部分主要关注审理类案时需要审查的因素和证据。这样的整理对劳动争议相关法律实务工作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对劳动人事相关争议的实务从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读物。
近年来,以物抵债案件大量增加,买卖型抵债等以物抵债新型交易形式不断涌现,这些新型疑难案件涌入法院,引起了大量争论。因此,对以物抵债法律问题进行宏观审视和系统研究,厘清法律关系,统一裁判思路,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书便在此背景下写作而成。内容上具有以下特点: 1.全面性。本书是*部全面系统研究以物抵债法律问题的著作,案例丰富、资料翔实,内容涵盖广泛,既分别探讨了不同阶段以物抵债法律问题的个性特点,又对以物抵债的共性问题和共通规则进行了抽取和凝练,是以物抵债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必不可少的参考用书。 2.实务性。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紧紧围绕以物抵债司法实务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既对以物抵债案件裁判文书进行了深度解剖,又对各种裁判观点和学术观点进行了归纳、鉴别、提炼和升华,对于妥
本书作者作为一名在法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对法学学位论文写作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全书分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学位论文的资料、学位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学术见解、 范文、社会责任等几个部分,适合法学专业学生学习。
法典化是区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 直观的标准吗?为什么大陆法系法学家辈出,而英美法系的法官名留青史?为什么大陆法系从来都没有放弃对“自动售货机”式 无瑕的法律体系的热忱?这一系列灵魂追问的背后蕴藏的正是解开大陆法系传统奥秘的“钥匙”。本书的思考正是寻找这一枚“通关钥匙”的尝试之旅。 理论研究路径大致包含两种,或以宏观视角观探整体,或以微观视角细察毫末。本书当属前者,作者通过对大陆法传统的历史脉络、学说体系和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和整合,试图以一以贯之的逻辑对大陆法系背后的基本规律进行抽丝剥茧式探究。本书既适合法学初学者触摸大陆法系筋骨,也适合法学深入者用以检视既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贯通。
\"这是一本教辩护人追求 的一本书。本书通俗易懂,传授法庭有效辩术——重点强调“有效”,而非“精彩”, 适用于学校、法学院,执业早期的律师,以及非诉律师。本书写作时考虑的主要是刑事诉讼实务。但是书中的许多规则同样适用于民事诉讼业务。在本书中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说服法官要遵循的三套规则,即三条原则(不要误导、不耍花招、永远像法官一样思考)、三种品质(刚正不阿、不露锋芒、无法抗拒)、三个目标(真相、验证、信任),给出了有效提升说服了的莫利定律和莫利矩阵模型,总结了 律师的十大公理,语言虽简短,却字字有力,结合各种小技巧、小方法,能为提升讼辩技能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引。\"
本书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释了*人民法院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发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作者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研究了法院的影响、法院的构成和法官如何思考。作为行动者的法官,其决策受制于法院的机构设置、人事安排和职权范围;而法院组织又嵌入在政治结构之中,法院既是被影响的机关,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作者同时运用了外部人和内部人的双重视角,深描中国法院的体制、机制,从而揭示出中国法院背后的制度约束和复杂关系。
为确保司法鉴定人准确理解适用标准和人民法院科学审查鉴定意见,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局共同组织标准主要起草人编写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适用指南》,对标准条款的鉴定原则、鉴定时机以及鉴定要点和难点问题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借本书的出版,帮助广大司法鉴定人准确理解适用标准,切实提高司法鉴定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提高鉴定质量,为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书一方面为来自各个领域的法律人工智能研究者建立一个交叉学科论坛,从法学、人工智能、逻辑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等视角,发表和交流关于法律、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信息和思想;另一方面兼顾法律人工智能的理论和实际,力求反映法律人工智能在法律实务中的应用情况,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提供相互了解的窗口。 设置的主要议题包括:(1)法治世界数字化,主要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中的应用,如法律信息学、计算法学、数字法院、数字公安、数字检察、数字合同等;(2)数字世界法治化,主要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所引出的法律问题及其治 理,如数字治理、人工智能法学、数据保护、数据确权等。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学生观念的培养和塑造,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和方法,课程思政建设一直存在\\\"两层皮”的现象。观念的培养和塑造属于思维的范畴,需要遵循思维的规律展开,这一点,西方发达 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达成共识并指出批判性思维可以用于观念的塑造。本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观念培养的思维模型,它包含观念一推理一判断三 个要素,在深入分析三要素间的关系和互动之外,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原理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此外,本书还围绕一个具体的教学片段详细介绍了含有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开展的,其核心在于创设教学场景和提供证据证明观念的成立而非强行灌输,并在其中妥善处理好知识传递和观念 培养的关系。 为难得的是,本书为教学设计中的“教\\\"和“学”提供了完整的评价指标,进而使
  近年来,国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展跨境并购业务。跨境并购税收法律制度是跨境并购相关业务中的核心要务,是跨境并购项目顺利启动和实施中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从理论层面来讲,《跨境并购税收法律制度研究——原理、规制与经典案例》稿根据跨境并购税收实践的现实需求进行理论梳理和提炼,充分参考境内外相关科研文献,对比美国联邦税法、OECD推出的BEPS行动计划等,梳理跨境并购相关的税收法律体系和现行法律规定,总结跨境并购的税收法律意见建议,为跨境并购提供理论支持和税收法律指引。《跨境并购税收法律制度研究——原理、规制与经典案例》稿兼具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价值,将会推动跨境并购税收法律研究朝精细化方向纵深发展,为税收法律制度创设一个独立的研究门
本书选取劳动争议案件中常见的28个请求,汇编整理了每个请求现行有效的常用法律法规,包括部分地方性法规,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劳动相关规定等。同时,精选典型案例,既有 人民法院公布的公报案例,也有作者亲自办理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等,帮助读者掌握司法实践中的裁判规则和裁判尺度,以正确适用相关法律。本书基本涵盖了劳动争议中的常见请求,对劳动争议的解决提供法律适用指引,劳动领域专业律师及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根据案件请求即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到请求相关的现行规定,对相关领域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本书一方面以环境司法相关裁判文书为对象做案例分析和统计研究,另一方面以环境司法司法政策和司法现象为对象做规范分析和学理探究,保持对中国环境司法近距离、 和连续性的观察,对其进行全面回顾、客观评估和可能预判。
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纠纷,而有社会纠纷就必然要有纠纷解决机制。在传统中国社会纠纷解决总系统中,宗族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一直是作为解决纠纷 重要的方式之一被广泛地运用于民间社会纠纷的解决。无论是官方抑或普通民众,都表现出对宗族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倚重。本书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参考了明清时期大量的族谱、司法档案、宗族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宗族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作用机理、独特传统及其与 司法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与研究,探寻古人在纠纷解决中的智慧及策略,发掘与当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与完善相通的脉络,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提供一种本土资源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