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的是一名资深律师与一名法学教授就刑事辩护问题所进行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主要是对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本书主要是讨论刑事辩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沿着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脉络,在对刑事辩护的一些基本概念、原则以及相应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刑事辩护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详细谈论了刑事辩护的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刑事辩护的思路和技巧,以及在刑事诉讼各个阶段的刑事辩护技巧,对刑事辩护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中国刑事辩护理论的发展、对中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对年轻律师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刑事辩护,不是法条的堆砌、理论的推演,而是以正义和人权之名,惊心动魄的搏击,是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自由与监禁、生与死的较量,是 挑战性的律师工作,被誉为律师业务的皇冠。 我们力图将本书打造成一部刑事辩护教科书。本书并非纯粹的技术手册,技术背后是为权利而斗争的法哲学,每一步骤和应对策略,都彰显了无罪推定、保障人权、自由至上、公正优先等理念和价值。
《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历史梳理与阐释》在《刑事诉讼法》2012年再次大修的背景下,通过对比1979年、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具体变化,梳理刑事诉讼法演进的脉络和规律,评析历次修改的得失,阐释修改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诉讼规律及所可能带来的各方面变化与挑战,展望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未来发展与走向。本书写作以《刑事诉讼法》的法条文本为提纲,按照《刑事诉讼法》的前后顺序设定章节。每一章内首先概述该章刑事诉讼法历年修改的总体走势,并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1979年、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区别,之后采用专题的方式对该章内历次修改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阐释。《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历史梳理与阐释》不完全等同于纯粹"理解与适用"类的书籍,而是包括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体现发展规律,并对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意图、蕴含的价
迪亚士教授是葡萄牙*负盛名的刑事法学教授之一,其已有多部刑事实体法专著被译成中文在澳门出版,本书为其在刑事诉讼法方面的经典著作。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介绍了刑事诉讼法的一般原理,阐释了刑事诉讼法的含义和功能、葡萄牙刑事诉讼法的渊源以及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等等;第二部分先是介绍了葡萄牙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结构,然后相继介绍了法院、检察院、嫌犯和辩护人以及被害人与受害人等各诉讼主体在诉讼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和职能。由于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多为原则和精神,而少有论及具体的程序步骤和程序的进行,故这部问世于1974年的著作并没有因后来《葡萄牙刑事诉讼法典》的历次修订而成为 废纸 ,反倒作为一杆标尺,指引着历次法律改革的进行。时至今日,本书仍是葡萄牙和澳门法律学者在著作中频繁引用的对象。
本书是在 版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法规的修改以及 研究成果,在保持原版体例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立法变化适当调整一些章节,以保证本书能反映 的研究动态。本书是供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使用的教材,目前市面上主要是针对法科生的教材,其内容浅显易懂,无法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本选题正是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内容的拓宽和深入,既可以作为法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 书也可以作为在校硕士生、博士生的教材。
根据刑事诉讼活动的实际情况和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的好的经验,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等特定案件和一些特殊情况,规定特别的程序。《修改决定》增加了 特别程序 一编,设置专章规定了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公诉案件和解程序、对有关程序作出专门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和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其中有多项制度均是首次写入《刑事诉讼法》。 为配合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相继修改相关司法解释和规章。具体来说,*人民检察院于2012年11月22日公布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公安部于2012年12月13日公布修订后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人民法院于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律法规新解读 丛书作为一套实用型法规汇编,历经三版,以其权威、实用、易懂的优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真正成为 遇事找法者 运用法律维护权利和利益的利器。《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它既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揭露犯罪事实,查获并惩罚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权益和诉讼权利的依据。
典型、重大、知名的刑事疑难案件及其诉讼过程,能够从多方面折射出犯罪人的个体问题、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赵秉志主编的这本《中国疑难刑事名案法理研究(第6卷)》精选典型、疑难而为法律人和社会民众所共同关注的刑事要案名案进行研究,既具有专业的学术价值,也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中国疑难刑事名案法理研究(第6卷)》从案情出发归纳和发掘问题,但在问题研究上又不完全拘泥于案情和案件问题,而是旁征博引,生发开去,深入问题,升华法理,从而使案例研究既有实践意义,又有学术价值。并且在案例研究之后,尽可能地附有案件的判决书、裁定书等司法文书,以备读者查阅和进一步探索有关问题之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含刑法修正案(9)·新旧对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含刑法修正案(9)·新旧对照》编写组编
《国家司法考试攻略4:刑事诉讼法攻略(第四版)》综合性考题所占比例较高。在刑事诉讼法的命题特点上,在考查基础性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点的综合性,并适度考查理论性。在命题方式上,法条记忆理解型考题所占比重为40%左右,而法条综合型考题所占比重为50%左右,这也意味着有相当大比例的考题系两个以上考点的综合,对考生提出了很高要求。
本书以2018年10月26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为中心,经过全面修订,通过条文注释的形式对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内容进行讲解,全面且详细地介绍我国刑事程序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等,并收录六部委规定、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及监察法共五个*主要的文件。这是一本主要面向普通大众与实务人士,供其查阅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内容,遵守司法秩序、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实用型法规工具书。
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于2007年9月21日-23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刑事诉讼法修改”。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50拉从事刑事诉讼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收到与会议主题相关的论文共179篇,其中145篇被选入本书,因此本书是集上百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于一体的论文集,各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或者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对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刑事诉讼法修改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刑事诉讼法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
《刑事诉讼法(实用版)》对全国人大*修正公布的《刑事诉讼法》逐条加注条旨,提炼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对重点条文的权威解读,精选人民法院公报、各高级人民法院判决书中的典型案例点明法律适用要点,其后还收录《刑事诉讼法》修正前后对照表,方便读者使用。
本书是本着“以读者为本”为宗旨,秉承“永不自满,深入、细致”的专业精神,编写而成的,旨在解决广大读者学法、找法、用法的困惑与不便。 本书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条文联系紧密、能直接对刑事诉讼法条文有注释说明作用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条文置于刑事诉讼法条文之下,标明效力层级,从权威的角度对刑事诉讼法条文进行了解读。除了刑事诉讼法及其配套法规这两项内容,本书还收录了全国人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对具体问题的请示答复。这些请示答复是对具体法律适用的问题或具体案件的处理所作出的答复,是对法律或司法解释的重要补充,反映了对某一具体问题或个案的处理思路、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针对2012年大修后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制度,以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条文为主线,精准解读法律条文,同时以法律条文在刑事案件中的具体适用为落脚点,引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辅助说明,揭示实践中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症结,追溯立法的理论根基,力求为司法实务提供可靠依据与指引,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法律实务工作者的“适用难”问题。
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我国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司法适用,我们约请全国我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了这套《新世纪常用法律新编系列》,地我国常用的近50部法律依循法条的顺序,分关键词解释、理解与适用、案例与评析等三大部分对各个法条的立法原意和具体适用作了全面的说明,以防杜适用中的分歧;在理解与适用部分,对本条的内容及其运用作具体阐述;在案例与评析部分,精选与本条有关的具体案例评点,以加深理解。 本套丛书着力反映我国新近的成熟理论和司法实践。全部内容均结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相关法律的修改也在文中相应部分作出明确说明,并且,我们将根据新颁布的法律规定随时进行修订,以使本套丛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共26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完善了刑事诉讼法与监察法的衔接机制,调整了人民检察院的侦查职权;二是根据推进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需要,建立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三是总结试点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完善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增加了速裁程序。这些修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制度体系,体现了惩治犯罪与尊重保障人权相结合,对于保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加大反腐败追逃追赃工作力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