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晚清国际法传入为线索,以主权国家的核心要素为架构,结合晚清主权意识生成之历史特性,从司法主权意识、领土主权意识、国民意识和国际社会意识四个维度出发,对晚清主权意识的生成进行微观考察。不仅史实性地呈现出晚清中国世界秩序观从传统帝国向现代民族主权国家、从 中国之天下 向 世界之中国 的巨大转变,而且还通过揭示19世纪实证主义国际法与殖民扩张的共谋,揭露了殖民扩张时代的实证主义国际法对形式平等的主权理论的扭曲和重塑。
国际安全是国际政治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它涉及国际安全体系、国际安全机制、国际安全观念等范畴,而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作为国际安全的基础,也是其不可分割的要素。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国际安全、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以及国际安全体系、国际安全机制、国际安全观念的历史与现状,并介绍了国际安全中的裁军、军控与防扩散,以及非传统安全议题等。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之一,其对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焦点,因此探讨RCEP下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发展与展望尤为必要。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RCEP签署国(东盟十国及日韩澳新)的数字经济概况、隐私/个人信息保护以及数据跨境制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企业在上述国家从事数据跨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上述国家的隐私/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以及数据跨境状况和要求,对于从事相关法律制度研究和商务活动都会有所帮助。
国际组织的数量和活动均呈指数级增长,但国际法上缺乏一个全面的关于国际组织的法律概念。本书从国际组织所制定法律制度的法律性质的角度研讨这一问题,是第一本全面研究国际组织法律制度的不同概念的专著。已有概念主要有功能主义、立宪主义、特殊主义、非正式主义4种。本书追溯国际组织不同概念的历史渊源,描述这些不同概念如何归属于4个类别,提出一个将国际组织定义为 双重实体 的新理论。国际组织的概念是根据其发展的法律制度的性质来定义的。 双重法律性质 的概念描述一个国际组织如何创建其源自国际法的特殊法律体系,其最有价值的结果是反驳一个经常性的争论主题,即组织要么被视为成员国利益的载体,要么被视为自治实体。
本书共六编:第一编国际贸易法概述,第二编国际货物销售法,第三编国际货物运输法,第四编国际货物保险法,第五编国际贸易货款结算,第六编国际贸易争议解决。国际贸易所涉上述各领域有复杂的公约、法律、国际惯例以及实务做法,而且各国对不同条款均有不同判例,给从业者理解适用这些规定带来困惑。 本书力图对国际贸易涉及的各领域、环节的中外公约、法律、学术问题,以及实务操作和案例,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努力把抽象、晦涩的条文,变成生动的案例,学术与实务结合,把学术问题体现于实务和案例,以实务和案例反射学术。本书不是纯学术著作,但力争对学术及其争议作介绍,让读者了解学术观点和争议热点。本书不是纯操作手册,但力争使从业人员用学术和裁判规则指导日常工作,成为其桌上常备宝典。本书不是纯案例分析,但力
本书从区域国别研究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法国社会的特征。内容覆盖法国社会保障制度、教育体系、职业精神、文化政策。这些关乎法国社会运行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安排从本质上反映了对等级的依恋和对平等的追求。这一看似矛盾的社会生活方式背后却有着统一的文化逻辑:高贵与低贱的对立。这一基本文化特征也贯穿法国文学的创作实践,《追忆似水年华》就是这一文化逻辑的典型代表。本书多学科、多角度、大跨度的论述为认识当代法国社会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本书以国际金融机构亚投行争端解决机制为起点,通过对亚投行和世行、ICSID及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论证,试图探究不同争议解决机制内在的演进路径及逻辑关系,以及制度规则之间的互鉴与影响、治理框架的融合与调适,进而证成多元化的国际争议解决范式对实现国际法治的重大意义。
让诉讼参与人严格遵循证据法。本书主要分为如下七个部分:第一章 证据法与知识论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第一节 知识论的必要性,第二节 知识论的冗余说,第三节 知识论的基础性与认识方法的法定化。第二章 事实、命题与信念,第一节 关于事实的理论争议,第二节 真 与法律规范,第三节 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第四节 信念的功能。第三章 命题确证,第一节 命题确证的优先性,第二节 印证模式 之争论,第三节 事实证明理论之重构。第四章 信念确证第一节 知识是否优于信念,第二节 探究与美诺悖论,第三节 认知目标与证明标准,第四节 信念规范。第五章 信念与理由,第一节 我国证据法学理论不足,第二节 证据主义,第三节 证据诠释,第四节 敏感条件与安全条件。第六章 公共知识与司法认知,第一节 公共知识的界定,第二节 公共知识的功能
本书是我社已出版的 腐败犯罪治理暨国际追逃追赃研究系列丛书 之六。全书分反腐败国际区际合作、大数据时代国际腐败治理的新模式、新型腐败犯罪的查处与企业合规以及跨境商业贿赂治理四个部分,从法律层面探讨了反腐败追逃追赃与国际腐败治理领域的前沿、热点法律问题,可以为我国反腐败的顺利开展以及国际追逃追赃的有效进行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反腐败领域的影响力。读者群体为相关领域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以及法律专业学生。
《国际商事仲裁法学》是国内本学科一流教学与研究团队精诚合作的全新产物,作者均为国际商事仲裁法学法领域的 少壮派 实力人物。 《国际商事仲裁法学》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国际商事仲裁的基本理论、法律适用、实务操作等各种制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本书概念清晰准确、分析简明透彻、体例结构合理,充分吸收了法学研究的全新成果,结合国际商事仲裁法学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解析国际商事仲裁的实际运作。体系完整、要点突出、资料翔实、案例丰富是本书的突出特点,使得本书在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 《国际商事仲裁法学》可以作为法学本科生之教材,可以供研究生阅读参考,可以为司法实务人员提供工作指南,可以为参加司法考试和考研的读者提供学术营养,于理论和实务均大有裨益。
本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书,包含法庭的设立过程和审理程序,法庭管辖权及对俘虏的战争罪责任,起诉书,日本的战争准备、对华侵略、对苏政策、太平洋战争、其间的战争暴行,以及对日本战犯做出的最终判决。
本书是高永富教授几十年来专注于中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的论文集,所收录文章均已公开发表。文集涉及历史上(2010年之前)的诸多中美贸易争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的研究,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2)美国对我国 特别保障措施 的立法与案例研究;(3)美国贸易301条款与反倾销法的立法研究,以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4)中美反补贴争端案例研究,如中美铜版纸反补贴争端;(5)美国 购买美国货 条款研究,批评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并探究了我国的反制措施;(6)中美贸易涉及的WTO规则研究,指出美国国会的有关货币立法违反WTO规则;等等。
本书是反腐败刑事法治系列丛书之二。全书分打击腐败犯罪的国际合作,腐败犯罪的法律治理,反洗钱犯罪及企业合规的研讨三个部分。对国际合作原则与我国反腐败立法完善,受贿罪量刑的价值平衡,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贿赂犯罪治理模式比较,中资企业境外经营的刑事合规风险与刑事法体系应对,国有企业私分国有资产罪与贪污罪的区分,我国民营企业腐败的成因与治理路径,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客观要件的反思与重构等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书立足国际私法本体研究,聚焦国内外国际私法理论与实践的热点和难点,结合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及其司法解释,参照国际社会的立法例和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全面梳理国际私法与国际私法学产生发展的脉络,科学阐述国际私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深入挖掘国际私法新方法,客观揭示冲突规范的运作机制。全书拘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精心安排体例,科学设置内容,成于规范性、系统性、逻辑性、新颖性、独特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统一。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核心人权条约之一,也是 国际人权宪章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于1998年签署该公约,至今尚未批准,但一直在积极稳妥推进有关法律改革,为批准做准备。 本书主要依据《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建立的人权事务委员会的一般性意见、对缔约国报告的结论性意见和对个人来文的最后意见,对该公约的总体及每条实质性规定作全面、深入分析。其主要价值在于依据丰富的实践资料对该公约规定所作的逐条评注,也在于基于这些资料对该公约的内容提出的学术性见解。 本书是理解和研究《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必.工具,对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对从事国际人权法和人权工作的学者、学生及实务工作者,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国际法思想、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对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投资法律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著作分五章,阐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法律机制完善策略问题。本书将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投资法律机制 作为研究对象,以 一带一路 倡议为研究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国际法思想、国际投资理论、系统论与博弈论为理论基础,系统研究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投资机制现存不足,以及完善该机制的宏观与微观策略,以期对推动机制发展有所裨益。
本书首先从“自由贸易港”概念入手,阐释其在中国与国外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由此引入自由贸易港概念的要素框架及其国际法治的实质构成,并归纳其国际法治的四种规则表现。其次,将国外自由贸易港历史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提出自由贸易港形成的四个要素,并以美国与欧盟为例讨论了自由贸易港国际法治的两种不同路径。再次,从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二元维度背景出发,总结旧中国自由贸易港的实践与反思,对比新中国自由贸易港类区域的探索与法治贡献。最后,按照“规则—机制—秩序”三个维度,提出如何建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国际法治的初步设想。
无 本书以《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确认国家自卫权规则以及维护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的基本规则为重心,梳理了古代区域武力使用规则,考察论证了国家战争权的确认、限制、废弃等国际规则的演变对当代国际法上武力使用规则的影响,评述了国际实践中出现的如人道主义干涉、跨境武力打击恐怖主义等武力使用实践对《联合国宪章》相关规则的挑战与冲击,总结了对违反国际武力使用规则的战争犯罪的惩治。
本著作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基于贸易网络结构、RTA网络结构和RTA深度之关税壁垒三个维度考察 一带一路 RTA网络化形成及其贸易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br 第一,文献综述。本著作将 一带一路 RTA网络化形成及其贸易效应的相关文献分成三大部分进行综述。 br 第二,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RTA网络的现状及特征。 br 第三,贸易网络与RTA形成。 br 第四,RTA网络的贸易效应。 br 第五,RTA深度之关税与贸易网络的关系。 br 第六,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br 本著作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经济学领域来研究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RTA网络化形成及其贸易效应,并运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理论预期结果进行验证和预测分析是本著作最具特色和创新性的研究方法。
本书为作者单位教材,*版在我社已经销售近800册。本书系统介绍和研究国际组织法的有关理论、条约、制度和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组织的形成、发展和现状、国际组织的类型和形态、国际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国际组织的经费与预算、国际组织法的基本性质、国际联盟的结构和历史意义、联合国成立的背景、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的会员国、联合国的组织结构和职权、联合国的安理会表决程序、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联合国和区域组织的法律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欧共体和欧盟的组织结构、东盟与东盟意识、新兴国际组织及其问题、国际组织争端的解决、当代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国际社会组织化与国际法律制度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