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好的营商。《 一带一路 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系列》构建了 一带一路 建设法治保障服务体系,是成员国统一认知和公正高效的司法保障。丛书主要涵盖了产业合作、金融服务、劳工保护、公正司法、纠纷解决等领域的法律实务,旨在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和谐共赢的区域合作大环境。丛书有利于加强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 政策沟通 和 法治互信 ,有助于提升我国法律的国际影响力。 本书属于司法制度篇。结合国际私法法律体系,对解决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冲突问题作了适用指引,主要包括冲突规范的运用、涉外民事关系的主体界定、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海事赔偿责任的种类等。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中国已远离战争与革命的年代,以一个负责任的新兴大国姿态站立在全球高地上;它同时在调整改革开放头一阶段相对低调、“韬光养晦”的策略,转向更加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国际立场。如何在继承邓小平路线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创造性介入全球事务,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更多地推动国际合作?本书对此做了独到精要的讨论,它以近年来中国外交的多个成功案例为切入点,思索里面的创造性“介质”;作者用不同领域的理论发现和场景模拟,支持中国外交的更大作为与想象力。书中主题鲜明、语言生动,寓新鲜深刻的道理于通俗易懂的叙述之间,展示中国外交研究的广阔空间与独特魅力。
由聂文娟编著的《非盟与东盟人权规范的比较研究/外交学院青年文库》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纲领下,创新性地比较研究了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形成不同人权规范的缘由。非盟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从“不干涉”转向了“不漠视”原则,而东盟却坚持了人权规范中的“不干涉”原则。《非盟与东盟人权规范的比较研究/外交学院青年文库》基于非盟和东盟不同的历史经历和集体记忆,首次从历史怨恨情感这一维度解释了人权规范发展路径的差异。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外事管理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于鲁明主编的《外事管理知识读本》界定了外交、外事、涉外事务的概念,梳理了全球化时代外事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并着眼于外事管理实践,侧重提升外事管理者及读者的外事知识和实践技能素养,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外事管理机构、外事人员、外事管理规范、外事礼仪、外事文书。《外事管理知识读本》对于从事外事工作的干部和关注涉外事务的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的外交辞令中,有一个颇具人情味的政治称谓,叫做“老朋友”。这个称谓的次出现是在1956年的《人民日报》,获得者是加拿大人文幼章。此后,西哈努克亲王、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斯诺等来自123个国家的至少601位外国人,都曾被叫做“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最初,“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用来称呼那些与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友谊的外国人。随着外交政策的变化,这个称谓的含义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那些向革命伸出援手的人;1949年后,“老朋友”是同属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也正是他们“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那些曾经“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竟也摇身一变,开始盛产新的“老朋友”。 如今,随着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务实,“老朋友”们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他
20世纪下半叶,欧洲联盟和中国迅速崛起。作为两支不断上升的政治和经济大量,欧盟与中国的相互关系对国际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什么是致盟?出欧关系如何?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欧洲国家如何摈弃前嫌、携手合作,走上联合自强、共同发展之路,介绍了中欧建交以来从一般性主接触发展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过程,以及双方在经济、科技、又化、教育、能源、环保等各领域迅猛扩展的互利合作,同时也未回避中欧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 本书作者皆为中国驻欧盟使团的高级外交官,处于对欧工作的,占有最为丰富、翔实的手材料,他们以外交官所特有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对欧盟和中欧关系作出了准确、深入的解读,对于读者全面了解欧盟和正确把握中欧关系具有重要捐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