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徐中远先生执笔所写。他曾任*主席晚年专职图书服务管理工作人员。1976年9月至1987年12月主要负责主席中南海故居、游泳池住地图书资料整理工作。在陪伴和后来整理主席书籍的过程中,作者觉得非常有必要归纳总结,并将其呈现给大家。在书中,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从10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和呈现了*主席当年读书学习的生活,并将主席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以及如何在特殊时期带领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经历整理并展现给大家,对于今天的读者仍然受益匪浅。 让我们透过这本书,跟随伟人读书的脚步,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这无字书。
……
……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毛泽东?如何认识毛泽东?《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户,从思想史、学术史和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毛泽东。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把握毛泽东对中国的贡献;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毛泽东这位历史伟人的地位和作用;从史学角度认识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以文学纪实的手法为读者勾勒了毛泽东为了穷苦人民谋解放、为新中国谋富强的光辉一生。
本书从孙中山先生的家世写起,至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止,全景式地再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和波澜壮阔的光辉人生,是一部完整记录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思想及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的著作。 全书收入了目前所能见到的孙中山先生的300多张经典照片,图注精准、考证严谨、解说详尽,能使读者从丰富、真实的影像中,深刻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伟人风采,以及他所处时代的真实场景和风云变幻。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本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瞿秋白到陈伯达,再到*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还通过描述*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思想中的突出作用。 总之,作者认为:*思想的崛起,既与中共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周恩来答问录》收录了周恩来在 1936 1971 年当中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以及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答问、散发的声明等文献资料 64 篇。本书收录的大部分内容都已公开发表,凡公开发表的,都保持历史原貌。新发表的个别谈话记录稿只做了个别文字和标点的订正。同时,书中还共收入了 83 张与内容搭配的珍贵图片。图片都从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提供的已公开出版的画册中选取。每篇以时间为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展现了周恩来在内政外交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再现了周恩来机智敏锐、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风范。
【新华书店旗舰店】 邓小平文集 (一九二五——一九四九年)上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本书编写组编 著 原价 ¥60.00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1-01
本书依据吴冷西同志手稿校订整理。 吴冷西(1919 2002)是中国新闻界著名领导人,自1952年起任新华社社长,1957年至1966年又先后兼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宣部副部长,1982年任广播电视部部长。长期伴随在*身边,见证了许多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过程。 他是中共党内重要的笔杆子,从1959年起参加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文稿的起草工作。1975年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和《*选集》材料组领导成员,并负责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作的常务工作。 吴冷西奉调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时,*提醒他,要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要准备碰到*坏的情况,要有 五不怕 的精神准备,也就是 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 。 *还对他说: 如果在《人民日报》呆不下去,就回到我这里当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