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内容涉及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等。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论点精辟,堪称中国古代的智谋经典。全书共分六章,仅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此次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审校和精准的翻译,并根据原文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析,且配有形象、直观的图解和生动、诙谐的漫画故事,让读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和愉悦的心情。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 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 《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 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这是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将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用平实、流畅的文字集中回答了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适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党政工作者,国际政治、国际共运、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研究者和学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本书由王伟光编写。
《自在力》是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所著通俗哲学读物。 世界上有三种人:在地上的人、在树上的人和在飞机上的人。在地上的人,无法下定决心舍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事人。在树上的人,虽然经过了选择和决断的训练,但意志不坚定,可能还会回到地上。在飞机上的人,可以从天空俯瞰各种风景,也能随意回到树上或地上,做事果断坚决。因为他们能够审视自我,并拥有随时舍弃“现在不需要的东西”的果断与坚决,因此能活在当下。如果说搭飞机是“自在力”的展现,那么“断舍离”便是飞机票。我们先通过“断舍离”,学会用“减法”来面对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再透过“俯瞰力”,学会用“加法”来认识更深层的自我;最后,“自在力”将带领我们用“乘法”迈向人生的优选境界!
基本信息 书 名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政治建设 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作 者 张裔炯著 出版时间 20190701 I S B N 9787509911785 定价 34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161 (千字) 页 数 210 读者范围 党员干部
随着世界进入近代史阶段,人类自身的判断力成为思想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欧洲大地兴起了多种多样的启蒙运动,这些运动不仅使人的自由意识成为认知世界的标杆,同时还成为政治的基础。本书是近代哲学的入门书,主要介绍了近代哲学目前两大哲学派别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以及政治哲学的思想,主张“知与行”的不可分割性,并将其作为知识界觉醒的指导思想。本书重点介绍了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贝克莱、莱布尼茨、休谟、卢梭等人的思想。
《列宁论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库》的重要篇章,以全文收录或部分节选的方式辑录列宁集中论述有关中国问题的的论文、演讲、书信和笔记,以适应各个领域的读者学习理论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在必要的情况下,编者还从本书稿未收录的著作中摘选与本专题有关的论述,编成《重要论述摘编》,作为对本书稿所收录文献的补充,以便 加全面地反映经典作家对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和精辟阐述。《列宁论中国》是学习、研究、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文献,是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推进的形势,满足广大读者多层次需求的重要篇目。
这本书是海德格尔为了申请马堡大学的哲学教授职位,而提供给马堡大学的哲学家那托普的研究纲要,因而被称为“那托普报告”(Natorp-Bericht)。跟随那托普读博的伽达默尔读到这份手稿之后,为海德格尔的哲学天赋折服,两次转学跟随海德格尔学习。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认为,如果要理解西方-基督教的历史及其创造性,要在其来源之中使我们自己的处境变得显而易见,并且在一种活生生的当下中源始地居有它,那就必须重新回到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于是从当代哲学问题出发重回亚里士多德,以这样一种方式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提纲。这一工作酝酿了《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决定性的步。所以说,这一著作不仅是海德格尔的求职作品,还是海德格尔从一个哲学教师向哲学家转变的标志。本书附有伽达默尔写的导言。
1927年,德国著名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在达姆斯达特“智慧学派”大会上发表了名为《人之特殊地位》的报告。1928年,舍勒在此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出版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单行本。《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文版先后出过数版,但通常所见版本是不同编者按不同取舍标准在不同时期对原文的加工成果,包含了来自编者而非作者的文本改动,改变了舍勒生前撰写出版这本书时的原始面貌。本书根据《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年第一版译出,为中文读者首次呈现了舍勒这部代表作的原貌和原初筹划。本书围绕“人”这一概念展开,期望在摆脱神学、哲学、自然科学视角的束缚下,从哲学人类学这一崭新视角提出“人之本质结构”的问题,获得有关“人是什么”的认识,并提高人之为人的自我意识。书中,舍勒首先揭示了“人”这一概念的二义性:“人”可以是
商品参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本书作者通过对解释学的理论基础——胡塞尔现象学符号论的批判,开始了其对解释学的进攻,从而引发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意义的论战。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声音与书写的次序等问题,从而宣告了解构主义的兴起,因此,动摇了苦心营构的人文思想观念,激起了理论界经久不息的回响。本书对于人们了解声音与现象、胡塞尔现象学符号论等问题很有帮助。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这套“希伯来圣经教科书”系列的特式:一、勾勒这部经典的写作背景、文本结构。二、精解这部经典文本的重要思想内核,阐述各卷书所包蕴的神学涵义与人文意义。三、介绍这部经典解读的不同进路,概述国外圣经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和评经方法。四、在深入解析文本的基础上,尝试跨文化的、汉语式的圣经解读。五、每部教材各章节后均附有思考题和进阶文献,供学生研习,以及读者参考。游斌著的《希伯来圣经导论(希伯来圣经教科书)》是其中一本。本书介绍以色列的历史(主要是民族简史)、宗教、风俗制度、古代西亚文化的影响、希伯来圣经的形成、托拉(Torah)、先知书(Nevi'im)、圣卷(Kethuvim)等经卷的结构、特色、神学思想。
《哲人咖啡厅:黑格尔历史哲学》以“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主题,选编了《历史哲学》、《历史中的理性》、《哲学史讲演录》和《精神现象学》中的相关内容。考虑到文本的逻辑性、思想性和可读性,译者为书中的各个部分拟加了小标题。
本书从科学方法论的历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真理与人生价值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寻找哲学改造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寻找他的哲学发展的生长点,并提出哲学改造的任务。他力图把他的哲学同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活与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使哲学成为实用的哲学,这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追求实际利益的需要。
在恩格斯众多的书信中,精选了他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20多封书信,比如,《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4月12日)、《致保尔·恩斯特(1890年6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致保尔·拉法格》(1890年8月27日)、《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等22篇书信,另外附录3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文献。这些书信集是学习研究恩格斯思想的重要参考文本,是全面、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替代的重要文本。
本书以法国20世纪哲学家萨特的传记批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内容。萨特在建构存在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提出,精神分析对于理解个体的命运至关重要,他运用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对波德莱尔、福楼拜和让·热内的生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解读。本书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架构入手,结合萨特对上述三位作家的研究成果,论述该理论成为传记批评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结合我国的传记创作与传记批评现状,通过对我国当代作家的研究实例,探究萨特传记批评理论如何促进本土研究。
身处快节奏、内卷、焦虑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每日穿梭于钢筋水泥之间,许多人都活得艰辛与疲惫。更有许多人,心思敏感,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好与他人比较,遇到挫折便意志消沉,听到批评就否定自己……从而陷入消极的情绪。 这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心态问题,但其实只要学会宽心的智慧,改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在本书中,日本重量禅僧大师、畅销书作者枡野俊明根据自身多年的人生经验,通过饱含哲理与禅意的语言,就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职场规则、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现代年轻人心宽的智慧,摆脱焦虑情绪,放弃无意义的比较,活出真实、自在、无忧无惧的快乐人生。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编的《不朽的马克思》是由 指导、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 合摄制、央视科教频道承制的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解说词辑成,同时配以纪录片中的镜头截屏图和视频片段。书稿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从出生到求学、再到创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世界各国无产阶革命运动,直至永远停止思想的光辉一生和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朽业绩简洁呈现出来,给人以深刻启迪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