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少见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因为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被称为“论”。以《坛经》冠名惠能(也作慧能)的言教,足见“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也足见《坛经》在中国佛教目前的地位之高,惠能禅宗影响之大。 赖永海主编,尚荣译注的《坛经》在把佛性归诸心性、把人变成佛的同时,倡导“即世间求解脱”,主张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
圆悟克勤(1063~1135),字无著,彭州崇宁人,俗姓骆,“圆悟”是建炎初年(1127)宋高宗赐的号。克勤是中国禅宗目前,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代宗师。圆悟克勤的著作,最知名的有《碧岩录》《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佛果击节录》《圆悟禅师心要》等。《佛果击节录》是针对《明觉禅师语录》卷三“拈古”基础上所作的著语和评唱,极大地丰富了本则公案的内容,也更让学人容易体会公案要传达的思想。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他对《唯识论》以及科学与哲学等相关问题颇有认识和创见,本书收入他的15篇论文,《阿拉廷的神灯》谈彭加勒的科学成就与思想;《理性生命的朗现》谈爱因斯坦的科学与哲学;《世界的可理解性与科学的不可理解性》是对一位物理学家论物理学与哲学关系书的评论;《理性与生命》、《牟宗三与康德哲学散论》是谈读牟著的心得和体会;《史汉历志初读》是对中国古代制历和改历的原理的探讨;《科学理性与自由主义》想通过学习玻尔诠释量子力学的“互补哲学”,来说明科学理性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自身限度有清醒认识的一种稳健的理性,与哈耶克着力批判的“建构论唯理主义”自有“内”“外”之别;……从科学哲学到唯识论,从文化理性到古代历志,篇篇都有精辟论述,独到见解。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所选编的
佛教是世界诸多宗教中体系庞大、教义复杂、影响力大的一种。佛教崇尚人生的超脱与生命本真的淳朴,劝诫人们净化心灵、广布善缘而得其正果。 时尚的鼓噪充塞耳鼓,世俗的经佛网罗遮覆了人性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商业性的繁忙是一种耗散,时刻耗散的生命实在是自然界的一大悲哀。然而,那些开悟的禅师,在自身与现实的撞击中却能电通光透,闪耀出光照千古的机锋。他们超拔于红尘之上,长袖飘飘,一脸慈悲,在对人间万象的徐疾指点之间,敷演妙谛,阐幽发隐,犹如天雷轰转而又温煦高迈,足具警醒世人的伟力。他们以禅者之身克己而为,身体力行,大智大勇,洒脱神奇。什么名利,什么生死,通通宛若过眼云烟。千峰顶上屋一间,我有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逝,今晨唯有老僧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逍遥快活。 禅者以自身的行为开拓着性
该书为《民族宗教丛书》之一,主编李德洙。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今天,世界民族和宗教问题凸现,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难点;中国有一亿少数民族和一亿信教群众,所以政府官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研究理论和制定政策时,必须慎重对待、妥善处理的重要课题。该书就是为了便于广大干部了解宗教基本情况,掌握党的宗教政策,做好宗教工作而编撰。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五千言》,内容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所以,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其辩证的思维方法,精到的处世策略,今天读来仍然十分鲜明,本书先列“原文”,随后附“注释”,“译文”逐字逐句试解,领你进入这一古老文化宝藏地。
本书是费尔巴哈的一本重要书籍,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基督教认为宗教是人生下来就有,自然而然地具有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从根本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宗教的本质 一 人的本质或上帝,我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已经加以阐明。至于那异于人的本质。 不依靠人的本质的实体。亦即那不具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个性的实体,真正说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宗教的本质 二 古代的希腊人认为一切并、泉、河、湖、海等都源自奥克安诺斯(Okeanos,是希腊神话里的大海神,即大海的人格化。——译者),源自大濒海,古代的波斯人认为地上的一切山脉都是生自阿尔波地山(Albordy)。认为万物都源自一个完满的实体,这个思想是否有较高明的意义,其方式是否与上述二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认为汉晋之际是道家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东汉后期为阶段,是道家思想挣脱压抑,走向复兴的时期。第二阶段为曹魏正始年间,是《老子》学说大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为魏末西晋之时,是《庄子》学说大发展的时期。第四阶段是东晋时期,道家思想进一步走进宗教和社会生活,为道教的成熟提供理论基础,为佛教的中国化提供契合之点,在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美学、庄园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尚无这一选题的学术专著。
.
.
提起宗教,人们往往想起西天的佛,天上的神;然而,宗教就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上。提起宗教,我们自然想起寺庙的烟,教堂的顶;然而,宗教就在人们的心中。 《宗教起源探索》是一部价值很高的概览性著作,综述了关于宗教起源的非神学理论,同时简明概要了这些理论赖以为基础的考古学发现。我极力向攻读人类学,宗教学,考古学以及科学史的所有学生推荐此书。本书当之无愧拥有广泛的读者。 《宗教起源探索》完全以对英语,德语,荷兰语和法语等原著的研究为基础写成,不仅如此,本书还细致地深入到研究工作的痛苦,心酸乃至悲剧中——欧洲的学者们坐在安乐椅中武断地谈论“野蛮人”时,他们的军人弟兄们却在摧毁自己的和其他独特的优秀文明。本书不仅是一部有用的教材,而且有助于推进宗教起源问题的研究。
众所周知,北京故宫是我国后两个封建王朝——明、清两代的皇宫。当时,它叫紫禁城,又名大内,是“真龙天子”——皇帝称孤道寡的地方,平民百姓不得靠近半步。 今天,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世界现存*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正以它雄阔、恢宏、磅礴的气势,瑰丽、辉煌印建筑艺术,独具特色的宫廷史迹陈列和极其丰富的历代文物珍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成为举世瞩目、令人神往的艺术圣殿和旅游胜地。不少游客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故宫的。昔日万民仰止、戒备森严的皇宫大内,在今天普通目姓心巨中,实在是太神圣、太神秘,也太美了。 步入故宮,游人无不为那昔日皇宫所独具的艺术神韵和赫赫帝王之气所感染。那沉沉的殿海,那漫漫的宫墙,那深深的甬路,那幽幽印庭院,那威仪天下的金銮宝殿,那太后听政的玉座
说开来,这本书是以佛法这把锋利的解剖刀,对着作者自心下刀。这样,就不能不出现一些鲜血淋漓的场面。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要点的话,那就是“安心在般若上而行愿(尽其应尽之责任)”。可以说,这句话是学佛的人简括切实有力量有受用的修行总诀。上半句是心,下半句是色;上半句是智,下半句是境;上半句是立体,下半句是显用;上半句是安心,下半句是起行;上半句是觅道,下半句是修道;上半句是对内,下半句是对外;上半句是依理,下半句是依事;上半句是空义,下半句是行义;上半句是真谛,下半句是俗谛;上半句是开智慧,下半句是修福田。而这句总诀妙处,尤在于当中的那一个“而”字,有那一个“而”字,而后色心一如、理事无碍、空有不二、真俗双融、福慧双修,才不致落于二边,也不致打成两截。若以天台三观来配,安心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