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人口统计学知识的全面和系统介绍,内容涵盖:有关人口统计数据搜集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对数据误差的甄别和数据质量的评估与调整技术;反映人口状态、事件和过程的人口统计指标、方法和模型,包括其界定、计算或构建、相互之间的逻辑和数量关系等;反映人口再生产过程及其模式的各种数量指标和反映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方法等。全书共分16章,每章可讲授3~4课时,适用于大专院校本科及研究生相关课程,也可供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和研究者参考使用。
本书结合当前我国人口处于低生育率水平的实际,分析了总和生育率长期走低对我国经济、家庭、未来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了产生总和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原因,同时以宜昌为调研样本,分析超低生育水平城乡居民的婚姻状况、生育行为特征和生育变动趋势,以及不同类型家庭育龄妇女的生育史和生育意愿,并结合我国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研究了低生育率地区未来生育水平的变动趋势,以及提升生育率的方法。 本书对如何解决我国长期超低生育率水平,提高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本书以当代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人口的现状与发展态势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民族关系问题的对策、思考和建议为主旨。《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注重问卷调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与第五次人口普查同口径数据比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人口学理论、方法和模型,对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人口的现状及其民族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16个县乡(镇)村调查数据和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分布变化特征为例,侧重探讨、研究了当代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社会化管理模式及其发展态势的走向问题。
本书是《环境调控丛书》之二。人口是环境调控的首要因素,对我国人口发展的远期规模进行合理定位、对人口发展战略进行科学调控,是有效进行环境调控的首要任务。本书通过五律解析,探求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总结我国人口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总和生育率的6种不同估计,分析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前景;结合国内外人口调控实践经验,探讨我国人口调控策略。 本书可供政府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阅,也可作为环境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供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作为大学生环境通识教育课程和国民科学素质教育读物供大学生和一般读者阅读。
郑真真编著的《人口统计学(人口过程的测量与建模)》介绍和发展了人口学者用于研究人口行为的基本方法和模型。书中清晰并简明扼要地从基本的原理推导出分析步骤,还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实例。 《人口统计学(人口过程的测量与建模)》的重点是研究人口增长和结构的定量方法,包括生育和死亡的测量,人口预测和人口均衡模型。书中还包括在常规数据有问题的情况下评估数据质量和估计人口参数的方法。这本书将为本学科的所有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人口学方法入门。
本书共分9个章节,主要探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制度,并对中国养老制度转型的变革路径和内容进行了论述,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构建老年人养老支持系统、家庭的养老支持、政府的养老支持、社会的养老支持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一、超大城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决定城市未来的命运二、超大城市北京人口和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三、超大城市北京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四、超大城市北京各主体功能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度比较分析五、超大城市发展新区——大兴区人口优化研究六、超大城市发展新区——房山区人口优化研究七、超大城市生态涵养区——房山区人口优化研究八、国外典型超大城市人口与经济优化的做法与启示九、超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
蔡昉主编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主要关注中国经济转型问题,共分三个专题进行探讨。专题一讨论中国的人口转变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与联合国人口预测都表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极有可能掉人“低生育水平的陷阱”。专题二主要讨论中国经济再平衡。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和结构性挑战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和重投资、轻消费的GDP格局,带来了在部分政策倾斜区域和扶持性产业中严重的产能过剩,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再平衡迫在眉睫。专题三主要讨论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从就业格局来看,中国就业的非农化趋势快于雇员化,这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中只能从事自雇就业,同时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工在社会
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无论你愿不愿意,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独生子女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让我们的养老问题变得更加沉重。当很多人告别传统大家庭的四世同堂,告别兄弟姐妹和叔伯姑婶,改变的不仅仅是亲属关系,还有养老模式。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养老问题,因为这不仅仅关乎我们的父母长辈,更关乎我们自身。 本书带领读者切身感受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问题的严酷现状。从西班牙的村庄变迁,到日本的产业转移,再到美国佛罗里达的老年志愿者,作者费晓闻的足迹遍布世界,选取的事例具体入微。读者跟随费晓闻一起追溯人类寿命不断延长的历史,了解人体机能从30岁开始不断衰老的整个过程,和他一起体会老龄化问题给世界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带来的重重挑战。很多发达国家早就严阵以待并且已经疲于应付这些挑战,而很多发展中国
本书通过对中日家庭育儿费用的支出进行数量分析,阐明育儿成本过高给中日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进而导致中日女性少育或者不育是中日少子化趋势加剧的首要原因,中日政府及企业只有对这一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和切实把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才能解决少子化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围绕 十三五 人口流动迁移趋势、人口流动与新型城镇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需求及相关政策等,组织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在此基础上,流动人口司编纂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106》.报告分设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和家庭发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五个专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政策。
2007年以“刘易斯转折点”为主题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出版之后,在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引起很大的争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不管从理论上如何概括,应用什么样的概念来阐述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短缺现象越来越普遍毋庸置疑。因此,这本绿皮书在继续提供新的证据的基础上,着重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换句话说.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机会,以及如何在政策上因应这些可能的机会。具体来说,本书认为,刘易斯转折点的来临是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家庭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变其在收入分配中地位的大好机会。在政策对路的情况下,我们预期可以把刘易斯转折点与收入分配状况改善的库兹涅茨转折点结合起来,实现“边增长、边分配”。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显著的人口现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21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6.5%。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深化关键领域体制改革,确保经济社会长期较快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促进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并出现一些新的变动趋向。一是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加,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步成为主体。近3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以每年1千万的速度增长。未来3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在劳动年龄人口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已占主体。二是人口继续向沿海、沿江、沿线聚集,城市群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目前,沿海轴线、
《当代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精选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言,民族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少数民族人口综合研究,少数民族人口教育与健康,少数民族人口婚姻、家庭、生育与计划生育,少数民族人口迁移与流动,附录:中国民族人口研究专著,出版后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推进,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本书通过系统地发掘和整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关人的发展的思想理论,全面阐述了关于入是真正发展的动物,人的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动力,人的本质与发展,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自由与发展,以及个人、群体和类在发展上的相互关系等基础性理论问题。同时,从中国国情出发,针对当代中国社会人的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促进入的发展的条件和途径。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人的发展的双重影响,展望人的发展未来。
人口迁移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口迁移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书系统地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的发展历程,多层面、多角度地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口迁移特征、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及未来趋势,并对人口迁移与上海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个案剖析。作为多项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集成,本书建立了一个研究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分析框架和范式,提出了几种新的研究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定量分析思路和方法,并得出一些重要的创新性研究结论。这些对人口迁移与发展等学术研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国家或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战略及规划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区域科学等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相关政府决策
《流动与定居——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以合肥市为调查地点,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定居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城市定居过程中的适应问题。调查显示:农民工理性地选择走进城市,在流动与定居的过程中,他们受到城市制度的限制与排斥,但是他们策略地适应城市社会,主动寻找与城市社会之间的有机契合。作者提出定居农民工的有限共生型适应形态,指出这是目前定居农民工适应城市的主要形态,同时认为这种“有限性”会随着他们进一步与城市社会相融而渐趋降低。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内容简介:一是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专题。分析人口流量、流向及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的*变动趋势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对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流动迁移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进行探讨。二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题。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探讨地方户籍制度改革的新经验。三是人口管理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专题。比较世界各国特大城市人口发展和城市治理的经验,针对中国当前特大城市人口发展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四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题。深入分析新生代流动人口婚恋、生育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总结各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五是中德项目合作专题。汇集中德人口挑战和社会融合合作项目在移民管理、城镇化、家庭发展方面的研究
苏瑞福教授为国际知名统计学家,尤善人口统计学。苏教授学养甚深,自1963年获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哲学(统计学)博士以后,长期任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大学统计学教授,并曾于1971—1975年出任新加坡统计委员会主席,出版有《新加坡经济统计导论》、《新加坡经济和社会统计指南》、《新加坡人口》、《马来西亚人口》等英文著述,多为该研究领域之经典。 《新加坡人口》为苏教授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99年,即为该领域扛鼎之作。2007年再版时,又补充大量*统计资料,是研究新加坡人口、族群结构、社会政策沿革和现状的重要参考书。新加坡与中国一衣带水,是中国在东南亚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新加坡华族是中国移民的后裔,与中国有密切的民间交往。故《新加坡人口》一书,对研究东南亚社会、经济和民族、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东南亚华人事务、后工业化
由杜鹏主编的《新世纪的中国人口(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在深入分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同时,系统收集了此前中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开展文献研究,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力争能够准确反映世纪之交中国人口的全貌与特点。 《新世纪的中国人口(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部分是数据质量评估,该项内容是进行后续分析工作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人口结构和变动分析,包括出生、死亡、迁移以及对上述变动结果的综合评估、性別年龄结构分析;第三部分是人口的家庭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包括婚姻和家庭、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和住房状况分析等。
王培安主编的《中国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研究 报告》是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成“特大城市 人口规模调控研究”课题组,立足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城市发展的实际,积极借鉴国际特大城市人口 发展经验,分析特大城市近十多年来的人口、经济、 环境等资料数据,在听取了区域经济、社会政策、城 市规划、资源环境等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集结形 成这份调查报告,提出了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 的思路,以供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参考,促进特大城 市的和谐、健康和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