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 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本书将电视访谈节目分为人物类访谈、事件类访谈和话题类访谈,分别探讨了这三大类访谈的进一步分类、价值要素和对主持人的个性化要求.总结了电视访谈的一般规律、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能力建设和在节目运作中的整合策划,展望了新媒体语境下访谈节目主持的发展趋势。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书写聚焦了女性形象在银幕上的独特呈现,少数民族女性因其性别、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呈现出纷繁多彩的银幕书写方式。本书按照时间维度,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经历的传承和变迁。在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体现了创作者自身的作者身份、民族情感和创作心理等的折射。同时,银幕上的女性形象也受到了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塑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呈现的女性银幕形象所具有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与其所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有关联性。
近年来,一些难以用常规叙事理论解释的电影频繁出现在商业片里,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尝试弱化故事,将创作重点转向对人物境遇的刻画。本书提出“境遇电影”概念,既是对这一系列变化的总结,也是试着搭建一套全新的电影认知模型。“境遇电影”关注主体与情境的相遇,相比人物和情节, 强调观众的沉浸和身体经验。作者从身体、空间、时间、影像四个角度出发,进行系统阐释,分析其应用案例,并探讨其适用可能性,旨在为理解、创作电影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的研究,不仅鲜明提出“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之观点,以及考察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且还要从这一观点中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电影的隐喻性,以此作为对电影性的一个概括,并基于“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之命题完成对全书的架构和考察。 与电影的其他特性一样,诸如造型性、叙事性(或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理论界所关注的,的文学性、等等),电影的隐喻性是电影获得诗性的重要属性之一。在对电影隐喻性的分析中,本书设定的逻辑起点是把电影隐喻性当作是使电影成为艺术的核心特质之一,亦即电影的本体论元素之一。因而,基于电影艺术本体论中电影隐喻性之基石与支点,进而完成“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的研究和分析。 在这种分析中,本书采用减法原则,从隐喻研究的宽泛领域入手,逐渐过渡视
新媒体时代,用户看到的内容已经不 于传统媒体静态、抽象的文字或图片。用户阅读的内容已经改变, 多时候阅读的是图片、视频。传统媒体时代写作、编辑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能策划写作、编辑发布出适合当代网络用户内容,是新媒体编创者的技能。本书在分析新媒体的内容本质,思维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媒体传播的知识,以及图文、短视频、直播形式新媒体内容的选题策划、文案撰写、编辑发布,并给出了具体的能力训练步骤。全书分为4个项目,包括新媒体认知,图文编创、短视频编创、直播编创。 本书包含丰富的企业真实案例,并配套了微课讲解视频。 本书既适合作为高职院校与新媒体相关的专业的教材,又可以作为各大新媒体平台文案、策划、编辑、宣发、运营等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演变研究》从形态的概念入手,系统规范地界定了电视节目形态的概念,对中国电视节目形态予以重新分类,梳理了电视节目形态的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演变进行不同时段、不同类别的整体梳理,对湖南卫视电视节目形态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的变化创新进行个案分析,对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媒体变革等影响电视节目形态的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本书从有利于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角度,向电视从业人员、电视媒体和行业管理机构等提出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