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题《雪庵日记》,不着撰者姓名,日记前有题记: 作者名袁崇霖,字闰九,天津人,年约四十余,京寓烂缦胡同37号张宅,家居均住天津南开附近。民国十五、六年间在河南代理河南省银行总理,兼郑州陇海火车货捐局局长,廿六年任大兴县署秘书,事变后曾在维持会工作。日记正当七七事变前后,颇记围城和敌军进城情况。 书皮题礼、乐、射、御、书、数,记载时间为1937年2月6日至12月22日,总计约10万字。该日记的价值,首先是详细记载了七七事变前后作者的经历,作者家居北平,任职的大兴县离宛平县较近,每日往返大兴与北平间,记载了普通市民及公务人员事变期间的应对与反应,特别是关于 和战 心态的跌宕起伏;其次是记载了自己从反日到参加自认为是救济机关的河北省维持会,*后到完全投日的过程,对研究 汉奸 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后是记载了
《藏书家(11-16辑合订本 珍藏版 套装共2册)》内容丰富,主要内容包括:跋四印斋初刻本《梦窗甲乙丙丁稿》、金冬心著作版本知见录(上)、海内孤本崔东壁遗稿——《被田媵笔》残帙、《梁巨川先生遗笔》——苹楼藏书琐谈之六等。
大鹤山人郑文焯为晚清词学四大家之一,著名词学家、书画家、金石学家等。其传奇经历一直被世后文人所仰慕与讨论,是传统文人的重要代表。郑文焯不仅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更有极高的艺术审美观。目前仅见其词学出版物,但关于郑文焯的艺术观的文献资料尚未见。此次整理出版郑文焯自用印集可概观与讨论郑文焯的艺术观、补充文献价值。从闲文印章更可见其人生观。以往存世印谱仅存建国后上海书店编辑《大鹤山人自用印谱》(非正式出版物),仅存49印。此次从书画原作、原钤印谱、手稿藏书等扫描收集郑文焯自用印147印,为目前所见zui全印集首次面世。收集工作长达五年,过程严谨。此次收集之外,将可考证出的印作作者一并列出,多为篆刻大家,部分含边款记事,可见证、补充郑文焯不同时期的交往历史。
《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选用的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些期刊是在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潘云涛、马峥主编的《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998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论文构成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进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数据库,该数据库的统计结果编人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编制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统计结果被科技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应用。
国内现存的《白氏文集》主要版本有宋刻本(即此本,已考证当为宋绍兴间杭州地区刻本)、明万历马元调刻本、《文苑英华》本、清康熙间汪立名校刻《白香山诗集》本、《四部丛刊》本(所用底本乃日本翻宋大字本)等。朝鲜、日本亦存有白集旧抄本、刊本,在此不多赘述。此次所选之《白氏文集》,乃国家图书馆藏宋刻七十一卷本,其中卷三十二至三十三配明影宋抄本,其他卷次间有抄配,《中华再造善本》所用之本亦为此本。此本乃现存白集zui早刻本,卷首有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卷端则题 白氏文集卷某 。《爱日精庐藏书志》著录 白氏文集七十一卷,宋绍兴刊本,玉兰堂藏书 ,并载: 案《读书敏求记》云,宋刻白集,从娄东王奉常购得,后归之沧苇。此本玉兰堂、王烟客、季沧苇俱有印记,盖文氏故物后归王氏,转入钱氏、季氏者。 辨识书中钤印,
《儿童博物馆建设运营之道》既是一本指导手册,也是一本启发新思路的工具书。它的内容包括了儿童博物馆行业的实操和标准,以及一些前人的成功案例。这些由专业人士撰写的文章所提供的方法,稍加调整就可以满足具体的需求。尽管建立儿童博物馆并没有 的正确途径,但仍有一些专业实践值得每位创建者参考。 本书既为正在筹备的新建儿童博物馆所写,也同样适用于那些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此时正在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场馆。
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 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 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本书作者以人类学学者的视角,对饮食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从人类的饮食行为出发,畅谈世界文化与制度的变迁,并分析了饮食的社会功能,以及饮食在人类历史中的位置。书的内容不仅能使人们重新认识饮食,更使人明了饮食的意义。从而加深人们对饮食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有更清晰的了解。全书视野宏大,颇有见地,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作者通过大量实际案例与图片,对西方博物馆中的展陈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其中包括基本设计理念与具体的实现手段,尤其在“如何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这一艺术创作的瓶颈问题上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本书既是一本艺术与设计类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一本了解西方文化的有趣读物。 作者简介:于海勃,场景设计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特聘客座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英国利兹大学、伦敦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自1990年始,长期在英美两国多所大学教授场景设计,并从事一线的设计实践。其二百余个设计作品涉及舞台设计、影视美术、大型活动及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多个领域。2018年被美国加州大学授予荣休教授,现长期定居并往返于北京和拉斯维加斯两地。
《转型时代的图书馆·新空间·新服务·新体验:第七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共收到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近百篇,收录入论文集的优秀论文共有71篇,组委会选择了其中48篇论文在7月10日的主旨报告、大会报告以及7月11日的专题交流会环节进行了交流。本届论坛以“转型时代的图书馆:新空间·新服务·新体验”为主题,并设立了“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的角色和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网络社会实体图书馆的定位与发展”、“图书馆多元化服务与核心竞争力”、“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员技能要求和职业愿景”、“全民阅读(数字阅读推广)与图书馆”6个副主题,论坛注重图书馆转型与创新,强调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转型时代的图书馆·新空间·新服务·新体验:第七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不仅为国内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