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3.0有着“通过社群间的情感流动,连接人与人,并将信息、资源链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特征。这意味着用户不需要主动花费大量精力去获取所需资源,其所处的圈子和使用的平台会自动推送用户感兴趣的资源。用户根据信任程度、影响力大小等情感的、非理性的要素进行筛选,决定是否采纳信息及继续使用该社交网络平台,同时与其他用户建立联系。用户的情感因素和使用行为会对社交网络平台的经营、管理、创新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要弄清用户使用行为到底是好是坏,如何采取策略规避用户的消极行为,以及如何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积极行为,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因此,《社交网络中用户行为研究:积极与消极双重视角》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多种研究方法,从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双重视角深入系统地分析了社交网络中用户行为的表现形式
希特勒不仅想靠武力统治世界,他还以“哲学家领袖”自居,企图统治精神世界,居然得到了同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拥护。一方面,有哲学家因受迫害而流亡、,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哲学家为他辩护、背书,甚至充当帮凶。本书探索了希特勒与哲学家的关系,揭开了在哲学的象牙塔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残忍、野心、暴力和背叛。令人心寒的是,许多知识分子似乎是暴君的天然朋友。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借鉴现象学与解释学的方法,来讨论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天道观的关系,并通过这种讨论去揭示一条领会问题的古老而又新鲜的思路。全书主体包括三个部分:海德格尔思想、印度与中国古代思想、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观的比较。作者不仅使中国近代以来的比较研究获得了新的深化,而且似乎为中西思想融通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种中西思想对话迫使我们放弃一切概念型的和现成式的比较研究,而寻求一种更根本的、具有语境和史境构成力的探讨方式;而这恰恰与海德格尔及中国天道观的基本思想相通,也是任何关于问题的对话之所以能有意义的关键所在。该书可谓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的典范。
中国信息哲学发展了40多年,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书对中国信息哲学发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在新的信息哲学存在论视野下对多学科交叉领域进行了研究。本书在反思以往中、西方哲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已有的中国信息哲学存在论学说进行了改造与扩展,并将原有中国信息哲学中的信息存在论和演化论,以及传统哲学中的存在和非存在(有和无)论学说进行了统一性的整合研究,进而提出一种能够容纳“非存在”和时间、演化等因素的信息演化存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