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共21本,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专业五位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梅子涵、曹文轩、朱自强、方卫平的理论专著以及2000年至2017年即新世纪以来培养的十六位儿童文学博士的博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集中展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成果,正本清源,以专业的学术理论姿态解答当下儿童文学、童书出版及青少年阅读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理性之光为青少年儿童的阅读未来保驾护航。纵观“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崭新面貌,也能够理解到儿童文学艺术的深邃核心,还能够了解到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异同与儿童文学的跨学科发展,视野开阔、角度多元、内容扎实、资料丰厚、辨析通透,充分展现出新世
本书是“李天飞大话西游”系列文章的结集。书中既有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有对流行的“阴谋论”“厚黑说”的正本清源,趣味开扒有关《西游记》的热点话题、百科知识。在李天飞的解读下,《西游记》不再是全程打妖怪的“名著”之一,而是现代人历久弥新的精神养料。
本书是“李天飞大话西游”系列文章的结集。书中既有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有对流行的“阴谋论”“厚黑说”的正本清源,趣味开扒有关《西游记》的热点话题、百科知识。在李天飞的解读下,《西游记》不再是全程打妖怪的“名著”之一,而是现代人历久弥新的精神养料。
本书是“李天飞大话西游”系列文章的结集。书中既有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有对流行的“阴谋论”“厚黑说”的正本清源,趣味开扒有关《西游记》的热点话题、百科知识。在李天飞的解读下,《西游记》不再是全程打妖怪的“名著”之一,而是现代人历久弥新的精神养料。
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和创作经验,从本体角度讨论了小说时空设置、叙述视角与口吻的选择、故事与情节组织、语言运用、细节刻画、开头与结尾的创意、寓意寄托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中外、古今经典小说作品的横向分析、纵向对比,提纲挈领地将小说创作艺术提炼成章,让阅读者理解小说艺术的丰富多彩。
《中西方和亲女人之比较:永恒的传说》通过分析和亲公主这一专有名词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衍生及被再创的相似情境,作者徐冬梅认为这一群体往往被剥离其特定的历史身份、地位甚至性别角色而被格式化、典型化,成为一种舆论导向明显的文化符号,从而导致这些妇女的主体意识被漠视,个体存在的积极意义缺失。同时,通过重新审视的女性贩卖理论,作者试图说明和亲公主的典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传统女性社会角色的误解和歧视。
“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史,被普遍认为是一场告别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性文学革命运动。但事实上,这是一场现代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传统复兴运动。具体的复兴路径则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或以中化西,或以西化中,不拘一格,破除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体用论思维定势,由此成就了中西会通、古今融合的现代中国文学新境界。本书汇聚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问题的系列论文,有宏观俯瞰,也有微观透视;有历时性的流变论,也有共时性的结构论,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风格。
《张衡作品研究》从文章学和文献学两个角度,对张衡现存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首先,本书从文章学角度,对张衡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张衡文章取资的来源;从立意、结构布局、字句三方面分析了张衡文章摹拟前人作品的特点;探讨了张衡的写作方法;从作家的学养、爱好出发,并结合文学史、文化史,分别就崇典爱俗、好奇乐异、重尚文藻三方面,对张衡文章的风格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讨论了张衡作品的文序、文病和文用三个方面问题。其次,本书从文献学角度,对张衡作品的流传情况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考察。
《论庚辰本(增补本)》是文史学家冯其庸的红学名著。作者经过考证提出,《红楼梦》庚辰本是据己卯本抄的,庚辰本是曹雪芹身前、最完整、最接近原稿的一个本子。本次再版单行本,以冯其庸《瓜饭楼丛稿·漱石集》为底本,增补多篇相关文章而成。其中凝聚了冯其庸近三十年对《红楼梦》早期本版研究的重要观点,也提出了值得探索的问题和方向,对庚辰本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本书是有名文史学家冯其庸的红学名著。他把《红楼梦》的思想和作者曹雪芹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进行探讨。其中深入研究了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乾隆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研究了这一历史变革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习俗等情况,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外部世界的沟通的状况,很终提出《红楼梦》的思想是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思想。本次再版单行本,以冯其庸《瓜饭楼丛稿.解梦集》为底本,增补若干篇目而成。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学者傅光明经过认真、详实的研究,对莎士比亚悲剧、喜剧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素材来源作了丰富而有趣的探索,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莎剧文本的延伸和拓展。书中每篇文章读来妙趣横生、鲜活灵动,为新一代读者提供了解密莎剧的金钥匙。
本书是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精华系列之一。精选吴文英代表词60篇,邀请当代古典文学专家为各篇作品撰写鉴赏文章。书后附《吴文英生平与文学创作年表》供参考。
本书试图秉承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采用文史哲结合的方式,从中国文化特色、当时政局的状况、社会思潮的特点、士人心态的变化、审美趣昧的差异着手,力求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将更多的历史事实纳入视野,以男性中心主义、男女平等意识、贞节观、封建一夫多妻制、择偶标准等因素为切入点对自《金瓶梅》至《红楼梦》之间的明清人情小说的性爱观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写作框架大致如此:绪论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章对研究范围内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作一分析和梳理;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针对《金瓶梅》、“三言”“二拍”、艳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李渔小说、《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的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归纳其个体特异的性爱观特点并探讨其形成原因;第九章总结明清人情小说的性爱观总体特征,探寻其中演变的轨迹、内在规律
《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的一种自觉的“身体意识”作为理论导向,由此切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的空间,阐述了“身体”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家的文学创作的独特意义,有力地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围,显示了论文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新颖独特的视角。 论文不仅选题新颖,而且以大量的文本阅读分析来支撑所提出的新的见解,做到了有论有据,令人信服。 论文视野开阔,资料翔实。在“身体意识”的理论引导下,对现代文学各时段、各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均有涉及,包括对张竟生“性话语的建构”和《野草》中的“身体言说”等这些以往学术界少有论及的内容,本文均给予了全面细致的阐发。大量相关资料的收集,使论文对本论题的把握既有创新突破,又沉稳持重。 总之,这是一篇视角新颖、视野开阔、颇有独见,资料充实的较为的博士学位论
李商隐,字义山。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脍炙人口,至其实际含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李商隐诗歌鉴赏辞典》是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辞典精华之一,精选李商隐有代表性的诗歌。鉴赏文章则由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周汝昌、周振甫、刘学锴、霍松林等撰写。其中诠词释句,发明妙旨,有助于了解李商隐名篇之堂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李商隐诗歌“寄托深而措辞婉”、深情绵邈,富艳精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