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火车进入中国备尝艰难与屈辱,而在今日为世界瞩目的中国高铁的回望中,则带来历史启示。火车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无论物质与精神,而其“速度”却难以描述。这本小书以晚清至民国时期文学中的火车表现为叙事主角,追踪纵横交错的铁道地图的历史形成,勾画城乡分野、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的进化,同时分析由火车给人们所带来的日常生活、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变化。此书意在为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开启一扇饶有兴味的想象之窗,根据手资料与历史时序展开叙述,包括五四新文学、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等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对于经典性文本作细读演绎,揭示多元的思想与艺术特征。此书约七万字,并配上数十幅从大量报刊杂志挑选的历史性图像,以原创性、可读性和学术性诉诸专业与非专业者的阅读兴趣。
中国民间故事的科学搜集与探究,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兴起,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引发研究热潮,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便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了。他参考国际通用的AT分类法,并主要按照中国故事的特点加以归纳和概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故事类型,共计二百余个。作者还尽可能地指出了这些类型所涉及的中国古代典籍或其他出处,并发表了许多对中国民间故事各方面事象的见解。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所言,本书“是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一种具有相当意义的学术工具书,它也是百多年来西方学者所撰写的一部比较有价值的中国民俗学力作。”
本书收入了1920至1927年间胡适撰著的章回小说考证或序文,即关于《水浒传》、《水浒续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志演义》、《三侠五义》、《官场现形记》、《儿女英雄传》、《海上花列传》、《镜花缘》等10种通俗小说的研究文章。该书可说汇集了胡适通俗小说研究的大多数重要成果,1943年问世后颇受文化学术界和读者欢迎。
《文史哲》杂志创办于1951年5月,起初是同人杂志,自办发行,山东大学文史两系的陆侃如、冯沅君、高亨、萧涤非、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张维华、黄云眉、郑鹤声、赵俪生等先生构成了最初的编辑班底,1953年成为山东大学文科学报之一,迄今已走过六十年的历史行程。 由于一直走专家办刊、学术立刊之路,《文史哲》杂志甫一创刊便名重士林,驰誉中外,在数代读书人心目中享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她所刊布的一篇又一篇集功力与见识于一体的精湛力作,不断推动着当代学术的演化。新中国学术范型的几次更替,文化界若干波澜与事件的发生,一系列重大学术理论问题的提出与讨论,都与这份杂志密切相关。《文史哲》杂志向有与出版机构合作,将文章按专题结集成册的历史与传统:早在1957年,就曾与中华书局合作,以“文史哲丛刊”为名,推出过《
本书由《从人物命名看作者之于袭人与紫鹃的平面设计及其文化意蕴》《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大观园里的桥》《略论红楼梦中丫鬟的人物命名》《一种封建婚姻习俗中特殊的陪嫁品——论红楼梦中的陪房》《红楼梦里绰号多》《刘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红楼梦第六回中的一些纰漏》《红楼梦中的“副小姐”》《“陪房”考》《千家诗与红楼梦》《论周瑞家的》《红楼梦中的闺阁私语情话——从二十五回凤姐打趣黛玉的“婚事”说起》《“春凳”考略》《论红楼梦中的婆媳关系》《论薛宝钗的恋爱心路历程》《红楼梦里孤女多》《试论“金玉良缘”对宝黛钗等人的心理暗示作用》《、也谈新编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失误与穿帮镜头》《二十世纪以来香菱研究综述》《关于读花人涂瀛的几则新考证》《苦难之水何以浇出清香之花——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从经世济民、精思博学、传情言性,到描写社会、塑造历史、表现习俗,中国古代散文承担着其他文体难以取代的巨大的社会作用。古代散文研究随散文产生而发生,历数千年而绵延不绝。本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集成”的前期成果,是靠前部以该项创新性研究为主题的论著。全书分为“研究视野”“文献整理”“文献考辨”“义蕴发微”四个板块,力图回归古代散文所依存的学术世界和文化世界,在宏观、整体的视野下重新审视丰富多彩的古代散文现象,深入发掘和整理文本文献与研究文献的宝藏,为真正建立古代散文研究自足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迈出坚实的脚步。
本书充分反映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集成”的Z新进展。全书力图在全面考察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整体状貌的背景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选取文本文献与研究文献中若干重要的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视野而言,自先秦迄民初,既有宏观性研究,也有微观性阐发。就对象而言,既有集部中的古文、赋、骈文等散文作品及评注文献,又有书启、厅壁记、先茔碑等实用性文章,更有子部中的哲学著作和史部中的历史撰述。本书多为就一手文献进行文本细读的新体验、新认识、新思考,有利于中国古代散文文献、散文史、散文理论等领域的研究突破“纯文学”的狭隘观念,形成宏通广阔的新格局。
《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研究》以专题论文的方式,系统探究了自先秦至晚清的一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诗经》、《孙子兵法》、《老子》、《左传》、《六韬》、《史记》、《汉书》、《三国志》、三曹诗文、边塞诗、《三国演义》、《水浒传》、《孽海花》等,阐释其中军事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与审美特征。 作者试图走进每一位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人生体验、文化心态、价值理念、艺术创造等,以富有创见的思想成果,推进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的研究。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理论与批评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对于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学创作理论体系,对于读者更好地欣赏生态文学,对于生态文学创作水平的提升,对于生态环保事业的推动均具有较好的价值。本书包括十一章,“上篇”章至第五章为“生态文学创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