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这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辅导读本》主要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名词解释和指标解释;为编制《纲要》,开展的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摘要;系列解读文章;《纲要》的支撑数据等。这些都是全面解读《纲要》的性资料。 本书的出版,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纲要》的社会影响,便于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学习贯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这部著作全面介绍、分析了整个20世纪,包括21世纪开端时期,印度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情况,强化了此前长期被忽视的现象与环节,尤其突出了对民国时期印度文学、印度不同语种文学和大众文艺的研究。 《印度文学在中国:百年译介与传播》既是研究中国东方学、印度学学术史的专著,同时其本身也是中国东方学、印度学学术史的一部分。通过它,读者可以对这个知识领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
本书是“李天飞大话西游”系列文章的结集。书中既有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有对流行的“阴谋论”“厚黑说”的正本清源,趣味开扒有关《西游记》的热点话题、百科知识。在李天飞的解读下,《西游记》不再是全程打妖怪的“名著”之一,而是现代人历久弥新的精神养料。
《鲍鹏山品水浒》篇幅长达60余万字,内容极其丰富。该书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鲍鹏山新说〈水浒〉人物》系列电视节目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同时查漏补缺、改正错讹;并在正文中以黑体字形式,来凸显作者的睿智评说——这正是其品读《水浒》的精华所在。 一部《水浒》大书,古往今来,仁智互见,莫衷一是。鲍鹏山品读《水浒》,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他从文化、制度、人性等角度解读《水浒》,少讲情节,多讲细节;少说是什么,多讲为什么。他从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等人入手,突破了对《水浒》故事情节的简单复述,读出了藏于故事背后无比丰富的人性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读出了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和新的精彩。显然,与明末清初文学家兼批评家金圣叹、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等人,主要限于从道德层面来臧否《水浒》
鲁迅思想是一个复杂、多向度的整体,它包括哲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百年来的鲁迅研究史,主要是在思想史和心灵史这两大方向展开,再延及对论著、作品的解读,本书则侧重于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鲁迅的思想观念。作者并非去论证鲁迅是位哲学家,而是从哲学的视角去审视他,企望能“探其本源,明其族类”,追溯鲁迅思想与外部世界哲学思潮之关联。如与严复的哲学、社会学译著(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与卢梭哲学、与尼采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等的关联等,追索其内在血脉之贯通,融合新知之悟觉;力求阐明鲁迅哲学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价值与意义,及其相应的历史地位。
《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以元代北方文学家族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政治、社会、文化与文学等多角度探讨其价值。既有整体考察,从共性方面探讨北方文学家族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北方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入元后处境与仕进出路、文学家族与元代政治的关系、文学家族之间的交往与创作;又有个案研究,以代表性的文学家族为例,突出地域文化的特点。
叶德均著的《宋元明讲唱文学(纪念版)(精)/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为曲艺史研究的经典著作,1953年初版,1979年又收入作者的专集《戏曲小说丛考》。唐代以后,说唱艺术形式不断发展、更迭。宋代有陶真、涯词、鼓子词、诸宫调、覆赚,元代有词话、驭说、说唱货郎儿,明清有弹词、鼓词、宝卷等。对于这些说唱艺术形式,著者按其文学体裁分为乐曲系、诗赞系两类,分别钩稽文献资料,加以论述。《宋元明讲唱文学》,上承唐代变文的传统,下开近代说唱艺术之先河,在曲艺发展研究目前占据重要地位。
刘师培著的《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纪念版)(精)/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是靠前部借鉴和运用西方文学史著述体例而撰的中国文学史,受到鲁迅等人的称赞。《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则集中代表了刘师培继承扬州学派,推崇六朝文章的文学思想,是扬州学派文论的集大成之作。《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是刘师培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国汉魏六朝文学流变和清末选学派文学理论的推荐参考书,影响深远。
鲁迅著的《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纪念版)》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中国靠前部小说专史。本书将各种类型的小说及其发展,放到当时各种社会条件下进行考察,勾勒出一条脉络清晰的数千年中国小说“进行的线索”。为撰此书,作者辑录汉至隋之古小说36种,搜集宋至清末小说41种的史料,并参考明清人所撰著作70余种。本书以言简意赅之笔法,公允平当之态度,评判历代小说之思想、艺术,许多见解,至今仍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指导性意见。本书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研究中国小说史的优选水平。
《中古文学史论(纪念版)(精)/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为王瑶先生代表作,撰写于1942年秋。本书共十四章,起于汉末,讫于梁陈,大致分三部分:靠前部分是“文学思想”,着重在文学思想本身以及它和当时一般社会思想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文人生活”,着重在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文学风貌”,论述主要作家和作品内容。本书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种“以史证文”、重视“阐释与批评”的经典范本。
易闻晓著的这本《中国诗法学(精)》首先从中国哲学推及诗学的体用思辩,在诗本层面统摄所有诗法的讲求,期以建立一个完整的诗学体系,并为诗法学的阐释搭建总体的框架。惟以汉语单音独字和稳定声调的应用对比西方多音节文字,才能认识中国诗的本质特点尤其是形式的优越性。进而基于汉语以及汉字的特性形成的句式和体制,声调的应用又导致格律的产生,所以继论三、四、六言体制,而五、七言以有单音可资句法锻炼,故合而论之。并以积字成句、积句成章,属对成于两个单句的组合,故以句法为中心合并论述。而用事、借代、成辞及其脱化以其“文言性”的历史积淀显示诗道高雅的尊古意识和历史空间,很后以表现手法贯通自《诗》以迄晚近的整个诗史,形成中国诗法学的完整阐释体系。
张欣的小说创作,始于她在部队担任文工团创作员时期,而以小说创作为专业,则是1984年转业到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之后。我开始关注张欣,大概是在她于1988年在北京大学作家班就读时期。这个阶段,她的可称为是成名作的中篇小说《梧桐梧桐》发表,使她在文坛内外开始受到人们的注目。作品虽然写的是她当时所熟悉的部队生活,但却表现出她对都市背景下的男女爱情的深切感悟与独到描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从北大作家班毕业的张欣,似乎是被注入了特殊的能量,抑或是得到了什么真传,几乎是爆发式地写作了一大批都市爱情题材的中篇小说,在许多重量级文学期刊频频亮相,成为当时活跃的作家之一。这一时期与张欣通信,她说她要开始向长篇小说写作进军,迫切需要在理论修养上充实和丰富自己,尤其是有关长篇小说创作结构方面的理论知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