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经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精神财富;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的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了,俗称“三、百、千”。 在明代,著名理学家吕坤曾说:“初人社会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在民国时期,“三、百、千”发行量惊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中国现在销行多的书是什么,就我所观察还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在今天,聪明的读者慧眼识珠,仍然选择“三、百、千”作为自己的人生书目,不得不让人惊叹“三、百、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了。 而与“三、百、千”相媲美的蒙学书便是清人李毓秀所撰的《弟子规》。由于《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诵读,入孝出悌符合礼教,成为当时通行的蒙学课本,被誉为“开蒙养正上乘”。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