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子》又叫《道德经》、《道德真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论语》系语录体的师生问答,言简意赅,寓意深邃。然孔子生平之语言行事,并未全备,难免挂一漏万,散见于其他文献者所在多有。宋朝薛据辑有两卷本《孔子集语》,惜缺漏较多,尚不完善。有鉴于此,孙星衍于晚年引疾归田之后,与其族弟孙星海、侄婿龚庆三人共同检阅群籍,从八十三种典籍之中采辑孔子言行记录凡八百一十三条,但不包含《易十翼》《礼小戴记》《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孟子》《孔子家语》《孔丛子》《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些常见文献。其后模仿《说苑》体裁依类编排,凡十四篇十七卷,仍旧沿用宋朝薛据书名,命名为 孔子集语 。其中前十篇《劝学》《孝本》《五性》《六艺》《主德》《臣术》《交道》《论人》《论政》《博物》反映了孔子的一些基本思想,后四篇《事谱》《杂事》《遗谶》《寓言
《百家姓》是集中华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蒙学识字课本,形式上四四为句,合辙押韵,穿越千年历史的漫长时空而流传至今,家喻户晓。传承中国传统的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区别亲疏远近的宗祧文化思想。 巾箱本《百家姓考略》影印底本为清光绪十七年席氏扫叶山房版汇印徐氏三种本。原刻本版式疏朗大气,字画如新,为古时幼学读物之*。
就朱熹而言,关怀不仅仅是一个不需要做特别事情的纯粹的精神境界的问题(如冯友兰先生所说),而且是一个必须有特别行动的道德生命内在的源源不绝不可遏止的力量源泉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普泛的一般的道德力量的源头的问题(如牟宗三先生所说),更是一个具有明确价值指向的儒家式担当天下的生命行动的力量源头的问题。 研究朱熹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不应歪曲朱熹的原意。完全做到这一点也许不可能,因为任何解释都会多少加进后人的意思。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努力避免孤立地局限于某些特殊范畴或思想片断来图解朱熹,并尝试把他的思想资料放回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之中,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他本人而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进而追究他的——同时也是与我们的精神生命相通的——关怀。本书便试图运用这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莊子 尉繚子治要合刊》,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三十七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
《中庸》與《大学》、《論語》、《孟子》一起合稱《四書》,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其實,北宋以前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只有《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四書》尚未自成體系。到了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纔開始大力提倡這四部書。程氏兄弟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人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于思「筆之于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南宋光宗紹鑾兀年(一一九。》,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
《论语》一书集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现了孔子政治、伦理、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其中的“中庸”、 “仁者爱人”、 “和而不同”等观点深深影响着后世。在现代社会,孔子的思想仍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本书收录了孔安国、马融、郑玄、何晏、程颐、朱熹等人对于论语的解说。他们或是孔子思想的整理者,或是孔子思想的解说者,或是孔子思想的发扬者。他们都曾对《论语》作过深入地研究,而《论语》对他们来说早已不只是研究的对象,而是不断获取精神营养的源泉。 正如程颐所说: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有深研数十年的学问积淀,又有相伴一生的情感,他们讲出来的《论语》自然不同一般。
荀況撰写的《荀子(共3册)》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其地位仅次于《论语》《孟子》。本书中包含的“天行有常”“人性本恶”等思想,始终是学界讨论的热点。 本书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此次以谢墉刻本为底本进行影印。
《仪礼述注》是清代著名礼学家、经学家李光坡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主要择取郑玄注、贾公彦疏而总摄其大义,节取其辞。同时又亦间取历代注释《仪礼》诸家异同之说,附录于后。其中注、疏原文有可以删削者。由于《仪礼》多有繁琐的度数节文,非空辞所能敷演,故尤为世所罕习,历代注释此经者寥寥无几,讲学家多避而不谈。此书虽然瑕瑜互见,然疏解简明,使学者易读,颇为学《礼》者所参考。有《四库全书》本。
本书共十四卷,南宋朱熹、吕祖谦编订,儒家语录,是我国一雨重要的思想资料选辑著作。全书全面系统地体现出宋儒性命义理之学的思想体系,集中阐述了儒家内圣外王修养实践功夫论,成为指导儒家学者开物成务、内圣外王的范本,奠定了宋明理学时代的思想格局。本书还是初学理学的入门教材。
《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所著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 录。 洪应明,明代万历年间人,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菜根谭》一书在万历年间初刻于北京,现存早的版本是据清乾隆年间刻本翻刻的同治乙丑年(公元1865年)宝光寺本。本书即以此本为底本编辑而成。 本书书名“菜根谭”系取宋汪革氏“人咬菜根,百事可做”语意。指人若能经受得清苦,则可成就任何事业。还有一种解释说:“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敌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及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所言亦当。 《菜根谭》从形式上看,文字皆由排比对仗的短句组成,一段语录字数不多,但十分精粹。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还是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籍名句、民间谚语转化而来,所以本书十分便于背诵流传
余嘉錫(一八八四——一九五五),字季豫,後號狷庵,或稱狷翁,湖南常德人,著名的古文獻學家、目錄學家和史學家.十八歲時中鄉試舉人,後曾任吏部文選司主事,科舉廢除後回常德師範學校任敦。一九二八年到北京,在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大學講授目錄學、經學通論、駢體文等課程。一九三一年任輔仁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一九四二年兼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一九四七年以四庫提要辨證一書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後被聘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 余嘉錫先生學貫古今,著作主要有四庫提要辨證、目錄學發微、古書通例、余嘉錫論學雜著和世說新語箋疏等,影響甚廣。為紀念余嘉錫先生的學術成就,我們將上述著作匯編為余嘉錫著作集,分冊出版,以嘉惠學林。
内容简介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同时对前人的谬误也多有匡正,对同代人的考证、注释广为采集,注重文字训诂、史实考订和经义的阐发,本书以清同治五年初刻本为底本,参考他本,进行校勘与标点。
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同时对前人的谬误也多有匡正,对同代人的考证、注释广为采集,注重文字训诂、史实考订和经义的阐发,本书以清同治五年初刻本为底本,参考他本,进行校勘与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