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所编《南宋歌词》,始于张孝祥,终于仇远,凡一百三十二家。去取谨严,犹在曾慥《乐府雅词》、黄升《花庵词选》之上。又,宋人词集今多不传,并作者姓名亦不尽见于世。零玑碎玉,皆赖此以存,于词选中很为善本。初,为仁采摭诸书以为之笺,各详其里居出处。或因词而考证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载其佚闻,以及诸家评论之语与其人之名篇秀句不见于此集者,咸附录之。会鹗亦方笺此集,尚未脱稿,适游天津,见为仁所笺,遂举以付之,删复补漏,合为一书。今简端并题二人之名,不没其助成之力也。 所笺多泛滥旁涉,不尽切于本词,未免有嗜博之弊。然宋词多不标题,读者每不详其事,如陆淞之「瑞鹤仙」,韩元吉之「水龙吟」,辛弃疾之「祝英台近」,尹焕之「唐多令」,杨恢之「二郎神」,非参以他书,得其原委,有不解为何语者。其疏通证明之
乾隆三十四年春,取内府旧藏宋毕士安所得赐本命内直诸臣详加订正。于标名编卷悉忠于史法而进退之。又参考黄伯思、姜夔、刘次庄、施宿、顾从义、王澍诸家之说,辅以《大观》《太清》诸刻,别其异同,析疑辨似,捨短从长,于篆籀行草诸体各加释文,于行间每卷复加以御笔诊断及释文订异,镌石中,而四方承学之士多未得仰窥崖略,侍郎金简乃请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其正书诸帖释文所不及者亦附录之,而是帖之全文展卷可悉矣。
《史部研究/四库研究丛书》从图书整理的传统与四库馆的开设、四库馆人员的遴选及其特点、四库馆管理制度研究、四库馆内人数与人员设置比例、政治引导与学术影响乾隆、朱筠与四库馆和四库馆臣的学术共性等方面,论述了有关四库全书馆的流程、制度、人员等特点。总结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有利因素:乾隆皇帝的支持;四库馆充分发挥了总裁的作用;四库馆总纂官拥有很大的裁决权;库馆内有大批人才,分工明确合理;馆内资料丰富,馆臣重视实际调查。也指出了四库馆本身所固有的弊端:四库馆作为一个官方修书机构,始终都在考虑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以维护皇权为中心;急于成书;作为一个大型修书机构,要重视制度建设;四库馆臣间矛盾分争,给《四库全书》的纂修带来不良影响;馆臣在修书过程中,有大量的抄录官书现象。这些教训值得我们进一
张佳《四库唐集提要汇证平议》通过梳理民国以来学术目前众多前贤对《四库总目提要》中的唐人别集提要部分,集成各种评论考证成果来梳理唐人集子的产生于发展过程,以期形成一种书籍文化史视阈中的学术史观察。对余嘉锡、胡玉缙、崔富章、葛兆光等人的成果都有了借鉴和发挥。
《四库全书》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部丛书,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图书,不仅文字内容丰富,其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数量也非常可观,《四库全书记事》今从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中精选有关古砚、钱币、服饰、礼器、农耕、古文、兵器等内容的手绘作品,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汇编记事本。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
在中国医学史上,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著作。中国医学的肇始期可上溯几千年,至此,才理法方药大僃,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因其滋养,产生了精彩纷呈的各种医学流派。《伤寒论》篇什不过十卷,然包罗宏富,精微玄妙,常读常新,帮后世彦各骋其智,祖述推演以探求仲景深意者,层出不穷,著述不下数十百家,为杏林增色不少。本书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的点校,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伤寒论注释、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
宋傅察撰。察字公晦,孟州济源人。年十八登进士第。调青州司法参军,历迁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充接伴金国贺正旦使,,适金兵至韩城镇,挟以行,不屈死:赠徽猷阁待制。乾道中追谧忠肃。集为其孙直焕章阁伯寿所编,周必大马之序。集中所存大抵酬赠篇什及表笺、启札骈丽之作为多,然其深厚尔雅亦自足资讽诵。
《四库全书总目》编撰于清乾隆朝,是一部集版本学、目录学、学术批评、文学批评等多种学术价值于一体的集大成性文献。本书根植于《四库全书总目》这一传统文献土壤,以205则元别集提要为文本基础,以元别集提要所呈现的文献系统、版本系统和诗文批评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观念辨证为主要研究方法,旨在还原元代诗文的真实面貌、补充和修正元代诗文批评的相关问题,为重写元代文学史提供有力支撑。
颜真卿撰的《颜鲁公文集(共2册)》是“钦定四库全书”系列之一。《颜鲁公文集》十五卷、《补遗》一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唐颜真卿撰。真卿事迹具《唐书》本传。其集见於《艺文志》者有《吴兴集》十卷,又《庐州集》十卷、《临川集》十卷。今传《颜鲁公文集》十五卷,系宋末留元刚得宋敏求残本补成并经明人都穆重加编定。
本书系首都师范大学四库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连续性出版物,每年出版2-3期。该书系第四辑,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四库文化价值研究”、“《四库全书》的世界意义”、“四库整理研究”、“《四库全书总目录》研究”、“四库考辨研究”、“四库比较研究”、“四库札记”。第四辑主要集中于四库全书的文化价值和世界意义,以及四库的版本和目录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系首都师范大学四库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连续性出版物,每年出版2-3期。该书系第四辑,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四库文化价值研究”、“《四库全书》的世界意义”、“四库整理研究”、“《四库全书总目录》研究”、“四库考辨研究”、“四库比较研究”、“四库札记”。第四辑主要集中于四库全书的文化价值和世界意义,以及四库的版本和目录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编撰于清乾隆朝,是一部集版本学、目录学、学术批评、文学批评等多种学术价值于一体的集大成性文献。本书根植于《四库全书总目》这一传统文献土壤,以205则元别集提要为文本基础,以元别集提要所呈现的文献系统、版本系统和诗文批评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观念辨证为主要研究方法,旨在还原元代诗文的真实面貌、补充和修正元代诗文批评的相关问题,为重写元代文学史提供有力支撑。
《四库全书》历经劫难,现收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本是目前未曾公开出版的一份存世《四库全书》钞本。《文溯阁 四种校释研究/兰州大学文库·四库研究丛书》对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文溯阁四库全书四种》进行系统校释和研究,并以其与文渊阁本同书进行仔细对勘,发现四种书的文溯阁本和文渊阁本的文字或图片的差异颇多,还存在篇段不同和可以互补的缺佚。 认为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的钞校质量与文渊阁书不相上下,有着宝贵的版本和学术价值。
《温飞卿集笺注》由(唐)温庭筠撰
《中国四库学》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国四库学研究基地、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的辑刊,每年两辑,旨在为四库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阵地。每辑文章按照四库经史子集分栏,常设栏目有四库学综合研究、四库提要研究、经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文献整理等。 本书为第五辑,收录了無四庫館臣删改之“四庫底本”的認定一一《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編纂割記之十一、《于文襄手札》的史料價值與整理說明、南京圖書館藏《四庫全書總目》殘稿编纂時間初探、論《四庫總目》编修過程中利用翁方綱提要稿的特殊現象、董康影印八行本《周禮疏》及其利用、清游智開與朝鮮使臣的交游作品考等。
《中国四库学》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国四库学研究基地、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的辑刊,每年两辑,旨在为四库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阵地。每辑文章按照四库经史子集分栏,常设栏目有四库学综合研究、四库提要研究、经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文献整理等。 本书为第五辑,收录了無四庫館臣删改之“四庫底本”的認定一一《四庫提要著錄叢書》編纂割記之十一、《于文襄手札》的史料價值與整理說明、南京圖書館藏《四庫全書總目》殘稿编纂時間初探、論《四庫總目》编修過程中利用翁方綱提要稿的特殊現象、董康影印八行本《周禮疏》及其利用、清游智開與朝鮮使臣的交游作品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