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画像》不分卷,清潘锦绘,秦祖永鉴定,冯廉校刻。清光绪七年(1881)桐荫馆刊本。是以小说为内容镌刻的木版画集。原书二册,所绘人物自汉献帝至孙翊之妻,包含董卓、吕布、貂蝉等耳熟能详的人物,凡一百一十九人。上册为汉人物图五十九幅,下册为魏、晋、吴人物图六十幅,其中魏人物图三十三幅,晋人物图四幅,吴人物图二十三幅。画像或立或站、执笔提写、骑马奔驰、仰天默念、拉弓射箭、拔剑起舞、遮面哭泣者栩栩如生,每图右上题该人物姓名,部分画像由二人组成,版面丰满灵动。潘锦在卷末题: 此稿自春历夏而秋,每人皆数易稿而成,如用之,须择好手镌刻,庶无遗憾。同治十年岁次辛未锡山潘锦昼堂摹。 可见此画像为精工细镌,晚清小说木刻版画中的精品之作。
本书是作者 采辑清代诸大家名著 而成,凡 二十卷。作者有 感于忠孝节烈之事久被湮没,尝于流览群书之际,随手摘录有关内容,久而成是帙 。唐之郑虔尝以 荟蕞 二字名其书,言多小碎之事,俞氏袭用,实为自谦。是编约成于光绪间,凡四百余则,约二十万字。内容专载忠孝节义可歌可泣之事 , 于烈妇、贞女、忠臣、隐士之举倍加赞赏,而于质疑之处,细加考证。
《 汪穰卿遗著 》是汪康年去世后由其弟汪诒年所编,全书共有八卷,为汪康年论文集。汪氏一生办报颇多, 1920年其弟汪诒年将其在各报所撰论说及未刊诸文,以年月先后为序,裒集成编。其中卷一为《时务报》时论说,主张开启民智,维新变法。以后各卷的《京报》《刍言报》论说,多拥护清政府立宪。其《中外日报》的论说,以当时未署名,不得已而从缺。是研究戊戌变法及清末立宪等 事件 的重要资料。
本书按《四库存目提要》子部索引,择取子部要籍60种,采用最有代表性的精善或稀见之本为底本,参校以其他版本,影印出版,故取名为《影印四库存目子部善本汇刊》。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资料。此次精装出版,适于收藏。本书为汇刊的第六部《太乙统宗宝鉴》。
许嘉璐主编的《石鼓文疏记读金器刻词天马山房藏书总目天马山房藏书目(精)》为《马叙伦全集》的一册,影印收入四种著作,即《石鼓文疏记》《读金器刻词》《天马山房藏书总目》《天马山房藏书目》。前两种为文字学著作,是马叙伦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后两种为目录学著作,是马叙伦为自己藏书所编的目录。四种著作皆有较高的学术文献价值。
《海上述林》是民国时代著名革命家、翻译家瞿秋白的译文集,其在长汀遇害后,鲁迅先生亲自编成,以资纪念。此书有上下两卷,上卷为论文,包含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卡美尼夫、普列汉诺夫、拉法格、高尔基等人的文艺论文;下卷为文学作品,有小说、戏剧、诗歌,系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帕甫伦珂等人的作品。
许嘉璐主编的《石鼓文疏记读金器刻词天马山房藏书总目天马山房藏书目(精)》为《马叙伦全集》的一册,影印收入四种著作,即《石鼓文疏记》《读金器刻词》《天马山房藏书总目》《天马山房藏书目》。前两种为文字学著作,是马叙伦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后两种为目录学著作,是马叙伦为自己藏书所编的目录。四种著作皆有较高的学术文献价值。
《流沙坠简》是中国近代考古学著作,由罗振玉和王国维合撰。收录英籍考古学家 A.斯坦因在中国盗掘的敦煌汉简、罗布泊汉晋简牍(见罗布泊文书)及少量纸片、帛书等,共计588枚(件)。《流沙坠简》的材料出自法国汉学家E.E.沙畹著作中的照片。该书分作小学术数方技书、屯戍丛残、简牍遗文三部分。有释文和考释,王国维有长序进行论述考证。该书为中国近代*早研究简牍的著作。
丛书简介 《卢校丛编》是我社策划的一套古籍影印丛书,从清代校勘家卢文弨所校刊刻或校勘的古籍中,选取校勘质量高、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品种,陆续影印出版。卢文弨,杭州人,堂号抱经堂。是乾隆十七年科举考试的探花郎,在治学上擅长经学义理,长期执掌江浙多个书院。他平生的贡献在于校勘古籍,一生校勘古籍达350余种,而且学界普遍认为质量极高。 《卢校丛编》辑选取《白虎通》《春秋繁露》《新书》《逸周书》四种,皆以《抱经堂丛书》本为底本进行影印。 丛书主编简介 陈东辉,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典文献学、清代(兼及民国)学术史、中国语言学史、中日(兼及中韩)文化交流史。已出版《阮元与小学》《汉语史史料学》《清代学术与文化新论》《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等专著7种,
《中兴颂》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被后世认为 鲁公法书* ,体现了颜楷成熟时期的典型风格。 《中兴颂》碑文为元结上元二年( 761 年)所撰,颜真卿于大历六年三月正书。唐大历六年( 771 年)六月刻于湖南省祁阳县浯溪东山摩崖。 《中兴颂》摩崖高宽皆在四百五十厘米左右,左行,直书,凡二十一行,满行二十字,共二百六十余字。该碑书法一向受人推重,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赞其 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 ,杨守敬则以为《中兴颂》 雄伟奇特,自足笼罩一代 。 此本为吴湖帆旧藏明拓割裱本,一册,凡八十五开。墨芯高三十厘米,宽十五 二厘米。首题下 有序 二字未损。吴湖帆、蒋祖诒等递藏,有吴氏题签,有蒋祖诒、吴湖帆、姚世钰等人题跋。钤 四欧堂印 湖帆鉴赏 吴湖帆 丑簃长年 丑簃长乐 等印章。
本书 据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刊本影印,共计十四卷,本书记录了从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间,清代官员许景澄出使俄国、德国、荷兰等国家时发给总理衙门的咨文和信函,共计168首,包括了众多附录,具体有合同、节略、公约、条款、价单等文件,是中国近代一部不可多得的外交著作。
《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儒家传道受业的基本教材。宋代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将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孟子》乃至《四书》,在今日看来,除去研讨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参考价值外,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其可取之处。此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馆珍藏原铁琴铜剑楼旧藏宋淳祐十二年当涂郡斋刻本。 本次重印,对开本和版心进行了优化,并锁线装订。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全书五册四卷,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凡例、目录和检字索引,其余四卷各有所专: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卷二所收汉字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卷三所收汉字为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虫豸动物、野生植物等;卷四所收汉字属较抽象的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当时,本书以石版印刷流通,随即广为仿效和普及,成为全国各小学学堂通行教材。几十年间,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本书作为有史以来*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可谓是近现代中华语文课本的典范。诸多知名人士
清黎庶昌编辑,清李翰章审订。据清光绪二年( 1876)长沙传忠书局刊本影印,是书十二卷,卷首一卷,后附《孟子要略》。《曾文正公年谱》 记嘉庆十六年( 1811)至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生平行事,谱内引用大量奏稿详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办洋务、处理教案等情况。
《百孝图说》图文并茂歌颂孝道,清俞葆真编辑,俞泰绘刊,据清同治十年(1871)河间俞氏刊本影印。卷前有瑞麟、孔昭浃、裘恺齐、朱世忠、俞泰、郑绩、俞恩益等人作序及作者自序,卷末有俞旭照作跋。《百孝图说》全书分为元、亨、利、贞四卷,共选上古至明代孝行卓著者百人百事,如虞舜帝象耕鸟耘、周文王寝门三朝、董永卖身葬父、吴猛暑不驱蚊、王祥剖冰求鲤、朱寿昌弃官寻母、木兰代父从军等,宣扬孝道,为清代劝孝类佳作。所选百人,各列有四言题名和小序,小序涵盖每人孝行传说、里居姓氏出处等。搜罗宏富,缕晰详明。卷前总目为每人题有五言诗句,一句总括其事实,共五十韵。全书一图一文,文字均为写刻,版画数量众多,构图精妙,线条流利,人物形态毕现,生动传神。
清王东槐撰。据 清光绪七年( 1881)刊本影印。除卷首外,另 六卷。内容包含奏议;书、记、传、序;寿序;书后、跋;墓碑、墓表、墓志铭、哀辞、诔、祭文;诗。此集中有不少篇对道光末年时政颇有指陈,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癸卯东游日记》,张謇著,据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翰墨林书局刊本影印。记录从光绪癸卯四月二十五至六月四日东游日本的经历。1903年4月下旬,张謇赴日参加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展览会,历时70天,回国后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整理出《癸卯东游日记》。两个月时间每日不闲,参观考察内容广泛,此次东游对他触动很大,为了国家富强,必须把教育放在首位,他认为 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 于是他立志大办学校,启迪民智。 《乙巳东游日记》,陈荣昌著,据光绪三十二年( 1906)刊本影印。前有序文,后附《中华铁路小言》《学制大意》。1905 年 , 陈荣昌作为晚清云南官绅赴日*人远赴日本考察学务 , 所作《乙巳东游日记》一书 , 详录其行程、考察内容、观感 。保存了当时日本社会、文化、教育、经济、政治诸方面的宝贵资料和见
清陈炽撰。本书纵论中外古今政事,疾旧制之弊,言改革之宜。包含内篇上下卷,外篇上下卷,前有宋育仁《序》,有名实、自强、四维、考绩、例案、停捐、养廉、行取、乡官、翰林、教养、水利、农政、厘金、学校、太学、书院、章肤、三品、河防、海口、图籍、边防、屯田、八旗、胥役、烟税、保甲等篇。倡言 核名实,明政刑,兴教养 ,设报馆、办学校、兴工商;提出中国应自订税则;主张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院制, 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 以强兵富国。从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等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剖析,并全面阐述了其治内攘外,救图存亡的一些独到见解。
本书选取了金代瓷枕中极具代表性的多种题材作品,器物造型多样,雕刻精美,工艺精湛,赋予瓷枕新的生命力。图录共分为鉴赏篇与论文篇两大部分。鉴赏篇以展示器物图片为主,辅以文字说明,生动形象。论述篇的作者各自选取了一个角度,分别从造型、质地、所绘纹饰以及瓷枕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等几个方面入手,对金代瓷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这些文章立意准确,角度新颖,内容丰富,让读者在欣赏金代瓷枕艺术的同时,深入理解瓷枕背后的含义。本书是目前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全面反映金代瓷枕文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