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一书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为近世文化史,主要叙述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本书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编,分为中学、西学两篇,主要收录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获得者关于古典学研究方面的阶段性的高水平、杰出的研究成果。西学篇主要围绕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学研究收录相关文章,不仅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和文化,也包括戏剧制作技艺与城邦剧场文化,还涉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物如赫拉克利特与赫西俄德、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欧里庇得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学篇围绕中国古代典籍《周礼》《礼记》《孝经》《论语》《中庸》《史记》进行研究,也涉及中国古典学中的重要概念如工夫与教化,心、经、学以及儒家经学中的十二大价值观念、 诗言志 的内传理解和儒家的秩序思想。展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近年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水准。
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悬泉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悬泉置遗址发掘于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评为一九九一年和 八五 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出土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其中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有字简二万三千枚,经过整理者一万八千枚。该遗址地处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保存为完好、出土文物多的我国汉晋时期的邮驿机构。悬泉简中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晚的纪年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内容大致涉及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历史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社会以及边地风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邮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见长,是两汉丝绸之路的实时档案和原始记录。这批
本书收录日本关西大学图书馆 内藤文库 中,内藤湖南创作的汉诗,以及他与中日学者之间往来唱和的汉诗共计220首,全部是手稿真迹,涉及的中国近代学者有 王国维、郑孝胥、蒋黼、陈宝琛、杨钟义、赵尔巽、张尔田、王大桢、李拔可、张元济、白坚 等人,日本汉学家有长尾甲、狩野直喜、小川琢治、市村瓒次郎、铃木虎雄、吉川幸次郎、庄司乙吉等人。由日本关西大学图书馆授权出版。这批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性、艺术观赏性价值,大部分并没有向中日两国公开过。 为了还原这批珍贵汉诗真迹手稿的效果,本书正文用 105克特种涂层纸、彩色印刷。凡汉诗用字的批改痕迹、雅致信笺底纹等,均真实可见。 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编者对这些汉诗按类编排,并对真迹手稿逐一进行释读,在书后配以相关内容的论文考释,如《内藤湖南的汉诗》《
上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丛书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内在逻辑,从十个品牌名片切入,全面梳理总结上城教育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重点呈现上城教育在名校集群建设、教育数字化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教师研训、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成果和经验,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既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教育案例,探路先行,为全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上城方案。
本书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从不同层面、不同功能对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以期为博物馆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
《图溯上海 上海市测绘院藏近代上海地图文化价值研究》全书共五篇。*篇是 府、市全图 ,包括《松江府属全图》《松江府厅县全图》《上海市全图》等。第二篇是 县、区图 ,包括《上海图》《上海县境全图》《沪南区图》《浦东区图》《杨思区图》《宝山县境新地图》等。第三篇是 伪上海特别市图 ,包括《上海特别市区域图》《南汇区详图》等。第四篇是上海租界专题图,包括《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上海租界逐年扩展图》《上海公共租界附近地形图》等。第五篇是 其他专题图 ,收录了《嘉定全境干河、干路简明图》《上海市水道测勘图》《上海邮务区舆图》《上海市平均地价图》《黄浦区开发区域图》等。这些地图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录上海的兴衰荣辱,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对这些地图进行分类,并逐幅解读,
本书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共收录论文83篇,均提供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且力求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自家见解。 为本书撰稿的60位作者分别来自海内外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主力阵容是一批常年研究西方文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资深学者和专家。
本书是研究和介绍海派旗袍的专著,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录》中的一册。共包含五个章节:历史溯源;丽人衣事;罗衣谁裁;云想衣裳;华丽回归。描述了海派旗袍从清末民初到如今的兴衰与发展。本书稿是在研究学者、上海市非遗协会所收集的大量史料基础上成稿的。历史溯源部分使用了许多珍贵的20世纪初期的图像资料,包括月份牌、影视照片等。在旗袍制作技艺的讲述中,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充分展现,如“镶、嵌、滚、宕、秀、绘、盘、钉、贴九字口诀”的详细介绍,以及一件成衣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本书视野开阔,背景恢弘,引人入胜。它结束于直面我们人类本性的最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乃是内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自我本性,正是这个自我构成了我们的意识核心,体验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拥有着我们的记忆和信仰,并为我们的种种生活任务作出抉择。苏珊。布莱克摩尔的结论语出惊人:那个内在的自我,那个“内在的我”,其实不过是一个幻觉而已,不过是谜米为了它们自身的复制而虚构出来的一个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