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本书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台语言一文化区域的三个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考察,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三个村落实地考察后的研究成果。作者考察了这些村落中地方传统形成的历史、社会肌理及其在20世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中民间福利的诸特征及其时代适应性,民间地方传统与民众生活及民众幸福观的关系,地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形态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势力在现代教育替代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沿海乡村人口定居与流动的双重结构。作者旨在通过对上述议题的历史及现实考察,探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在 植入 一个既有人文地理区域时,地方民众在观念上的回应及地方性制度和地方传统所发生的变迁。本次增订版,作者在原有五篇长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五篇文章,展现了他在闽台村落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1、本资料汇编主要收集清代有关顾炎武的家世生平、交游出处、社会活动、身后情况、酬赠诗文、序跋提要、著作版本以及时人、后人对顾炎武所作的评论、关于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其中篇幅长者数万字,短者数百字,均在搜集之列。2、本编所搜罗之文献,包括碑传、墓志、诗文、序跋、提要、笔记、诗话、档案、方志、年表等。凡研究顾炎武诗文的注解笺释类著作,因其注释篇幅较大,则不予全录,而只录其凡例、序跋、解评、按语、附录等。
陶行知是我国的人民教育家、的战士。他为 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 国奋斗了一生,留下了 量的 作。他的 作,散见于1913年到1946年的外报刊。生前曾以各种形式出版各种专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陶行知的文稿,有文章、诗歌、教材、书信、演讲、小说、谈话、章程、提案、文电、广告、备忘录等2530篇(其 教材13本、小说1部、备忘录55册)。附录共314篇(包括附在 九卷末的年表),一种为文末附,一种为卷末附录。
汉字是一种被使用了数千年,而且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个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中国人思维智慧的根基。清末以来,汉字的命运动荡起伏,信息的传播途径也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 铅与火的时代 再到 光与电的时代 的转变,在此期间,汉字字体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英文等拼音文字不同,由于汉字的数目众多,笔画繁杂,所以汉字字体的设计可以说是世界上*烦难、枯燥的工作之一。但是,由于汉字有区别于拼音文字的视觉特征,汉字字体设计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吸引了大量的书法家、字体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投身其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字体和设计作品,成为中文语境中知识传播和视觉传达的有效工具。 《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的作者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1)本书是对《红楼梦》皙本(又称皙庵旧藏本、郑藏本)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专著。 (2)本书是国内外红学界*本研究《红楼梦》皙本的专著。 (3)本书*次指出,书中第23回保存着作者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初稿的文字。这一点是作者的新发现。其论据是有说服力的。 (4)本书是作者 红楼梦研究系列专著 之八。之一至之七为: 一:曹雪芹祖籍辨证(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 二:红楼梦版本探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三:红学探索 刘世德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四:红楼梦之谜 刘世德学术演讲录(线装书局,2007) 五:红楼梦眉本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六:三国与红楼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七:红楼梦舒本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比较文明学是当代世界重要新学科,20世纪中期以后在欧美各国兴起。近年来欧美与日本等国都有重要的比较文明学论著行世。方汉文著的《比较文明学(共5册)(精)》以开拓中国比较文明学,创立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研究模式为宗旨。作者把文明本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将世界文明分为五大体系,将其历史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提出了独特的文明发展规律等重要见解。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清代名人书札》收录清代名人,包括姚鼐、王澍、伊秉绶、翁方纲、桂馥等人来往信札325通。这些信札,有的涉及社会时局,有的事关某个学术观点或某个历史事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也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是一组读书人的文化群像。他们好读书、勤著书,为传承、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奉献一生,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精英与楷模。 万卷书蠹文丛 选取 读书生活 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叙述 鲁迅、王国维、胡适等九位 名家大师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以及介绍他们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游、讲学课徒等侧面,来展现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特点以及事业成就。种种趣闻美谈、掌故逸事,可见他们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了解他们的读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 20 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风云变幻历史的一次回顾与反思。
本书聚焦于 生存 与 理性 之间的致思张力,逐层深入地探察了雅斯贝斯的思想渊源、涵淹于其精神探索历程中的艺术之思、艺术家论的整体旨趣、雅氏所论艺术家的不同生存样态,重点对雅氏所阐说的客观表现型的生存艺术家之范例(斯特林堡、斯威登堡)、主观体验型的生存艺术家之范例(荷尔德林、凡 高)、理性生存型的艺术家之范例(歌德、莱辛、达芬奇)进行了诠解。附录部分包括雅氏论艺术(含艺术家)的七篇译文,分别是《哲学与艺术》《艺术是解读密码的语言》《悲剧的超越》《我们的未来与歌德》《歌德的人性》《作为哲学家的达 芬奇》《论莱辛》。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图文全本)是在讲座内容基础上整理出版的,分为资政、史鉴、文化、艺术四卷,共计200多万字。内容涉及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文学、政治、社会学、经济学等诸方面,作者均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像任继愈、李学勤、戴逸、田余庆、汤一介、楼宇烈、宁可、马大正、方立天、葛剑雄、何芳川、庞卓恒、吴江、赵汝蘅等,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纵横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讲座》是广大党员干部加强修养、拓展视野、启发思维、提高理论素养和决策水平的重要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