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月刊》历时四年多,寻访老中青几代 敦煌人 ,集结成这本《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它将向读者展示,在那黄沙漫天、寂寥阔远的土地上,发生的悲欢离合。那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信念,那些缘起玄妙的召唤,那些彼此相伴的守候,都将借此书拂去尘土,显现于世人。
本书为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编选的《文化融合与人文教养:蔡元培文选》,精选蔡元培生平作品中有关中西文化、中国教育及人的修养问题的文章,分“论中西文化”篇——《世界观与人生观》《华法教育会之意趣》《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等,“论教育”篇——《学堂教科论》《中国伦理学史》《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教育之对待的发展》《教育独立议》《中国教育的发展》等;“论立德修身”篇——《中学修身教科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等。在回望中国进入现代后面临的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中,能从蔡元培的主张里寻见当下中华文化复兴及“走出去”的启示;在蔡元培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能攫得缓解当下教育困境的出口;从蔡元培上承中国古代思想同时旁及东西伦理学大
数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并试图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传给后世——不仅仅是“如何”生存的技巧,更是“为何”存在的原因。这些问题的答案,深藏于艺术、建筑与文学之中,需要跨越时空,在不同文化间寻找共鸣。 在本书中,我们将穿越文化目前的璀璨时刻,见证人类在拓展生存空间和发现自我时的巨大成就:从古埃及王后的失落之城,到玄奘穿越西域的求索之路;从庞贝古城出土的神秘南亚女神像,到留在月球上的时间胶囊……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文化创新、冲突、遗忘与重生中的智慧结晶,涵括古今,扣人心弦。 马丁·普克纳的这部作品,是记录文明发展重大时刻的档案,更是我们人类作为创造性物种留给未来的指南。 这是文化的故事,更是每个人的故事。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的近期新力作,通过分析覆盖100多个国家的,长达40多年的调查研究数据,指出了文化的演化与生存安全水平的关系。具体而言,当民众在高生存安全水平的环境下长大时,会更加趋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即更加倾向于认同权利平等、民主自由、开放包容等价值。而全国性的价值观的转变则具有代际特征,需要等待具备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民众逐渐成长为社会主流,才能使从众压力倒向他们,从而迫使保守的、持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民众接受文化的转变。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变迁理论无疑给人们提供了观察、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文化视角,而这一视角理应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此外,英格尔哈特还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指出,当今欧美国家排外的威权民粹主义的日渐泛滥,是当前发达国家
本书以几个富有特色的历史主题与文化意象作为线索,串联起世界多地在历 开启互动的广泛历史。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莲生/莲化”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并非从本土的南方沿海地区传来,而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而元明时代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大多来自琉球,以此为切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琉球在此时所发挥的连接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南亚的重要枢纽职能。除此之外,作者还以海底磁山传说、龙涎香贸易为线索,揭示其背后的中国和印度洋(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贸易交流史;并揭示了1815年,位于南半球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号称人类文明 的 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 气候异常,如何对 ,特别是19世纪的古代中国形成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全书内容形散而
本书是作者30多年潜心研读《老子》的感悟体会、心得笔记。作者满怀对先贤的敬意,从哲学的高度,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学习运用老子认识万事万物的特有武器 观 ,深入分析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力求站在老子的立场,尽可能按老子的本意解读《老子》,在反复研读、不断推翻自己旧观点的基础上,逐步体悟老子之 道 的精髓、参透其奥妙,从整体上融会贯通地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思维逻辑和行文风格、表达方式。作者从《老子》原文的基本词义入手,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开 玄之又玄 老子之 道 的密码,让读者轻松地开启老子之 道 的 众妙之门 ,领略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天地之道、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政之道、利而不害的为人处世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益寿之道。
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说过:“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很好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中国古代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在其承担设计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基础上,充分挖掘史料,以文物为叙述线索,梳理了中国万年来的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从“食材”“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材料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还原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在治世传统中形成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王道仁政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现实批判的精神武器与终极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的根基和发展的源泉。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本书是叶灵凤的一本书话类小品文结集,内容主要是对世界性风俗和性文学相关知识的介绍。本书首版时即分别收入前者的102篇和后者的54篇,按发表时间排序。此次系二版的精装增补本,增补由香港著名散文家卢玮銮先生集到的香港《大众周报》上首版时因资料不全失收的21篇文章,共约五万余字,书后亦增加由主编张伟先生撰写的再版后记,这将使新版的本书更为完善,获得读者和市场的再度认可。
波斯(伊朗)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波斯帝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直是伊朗民族心中的骄傲。中古时期,波斯文学十分丰富发达,在世界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波斯文学与苏非思想二者密切融合,相互支撑。同时,波斯文学还与细密画插图艺术密切结合,形成文学与艺术的双重辉煌。因此,中古时期,波斯文学、艺术与宗教哲学紧密交融在一起,对伊朗民族的文化心理起着重要的铸造作用。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传统曾经有过繁荣发达的辉煌,这既是伊朗引以为骄傲的资本,也是伊朗这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陷入彷徨的缘由。本书从文学出发,揭示出伊朗的哲学、艺术文化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力求全面呈现伊朗民族的精神内蕴。
《家风三书》是《家风十章》《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齐家: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三品种的套装版。套书着眼于中国家风,落足于现代家庭建设,充分挖掘中国丰富的家风资源,展现从古到今中国人的优良家训、家教和家风故事,是一套面向大众、具有巨大启发性和亲和力的家风通俗读物。
《藏汉文化考述》是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有关汉藏文化交流的文论集锦。王先生长期从事藏族文化的研究,博览藏汉典籍,能够抉微探幽,发前人之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不论是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显遗事考辩、马球新证、大黑天神玛哈嘎拉崇拜在北京,还是著名的汉文小说《金瓶梅》《红楼梦》中的生动描写,藏族文化处处有迹可寻,反映了各民族之间文化孳乳、繁衍并孕育出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文化,是巩固中华各民族的纽带,亦是真正的历史的主流。
《数字大羊:一个中国乡村社交媒体在地化的民族志》一书通过详细描绘和分析居于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运用社交媒体的过程,并将这种分析与媒介技术实践者的生命历程、生活情境、文化身份、地域特征、流动轨迹、时间体系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将社交媒体技术所面临的全球与地方的关系放置在当今中国的文化时空中,建立了 社交媒体在地化 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提出,社交媒体在地化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由技术实践背后的人和时空所构成,即分析媒介技术使用者如何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展开的一系列媒介实践活动及过程,最终理解和阐释技术实践者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社交媒体使用的整体经验和文化表达。
《发现日用》不仅是一本书,希望它也是一次邀请,邀请更多的人开启自己的探索之旅,了解那些日常事物背后的故事和意义,重新发现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重新审视和珍惜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平凡之美。
本书以宏观的视野探究中朝典籍交流,着重聚焦儒学典籍、史部典籍与文学选本三大关键领域。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和综合性分析,勾勒出古代朝鲜汉籍的整体样貌,彰显了古代朝鲜汉籍在体例及编纂层面对中国汉籍的模仿与创新,借此展现了汉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在东亚区域的深远影响力。
章太炎的一生多姿多彩,早年是革命先驱,晚年则将传授国学视为最后的归宿。1935年9月16日,章氏国学讲习会正式开讲,会址设在苏州锦帆路50号,“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年轻的姚奠中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章太炎的学生,不久后又成为章太炎晚年所收的最年轻的研究生,得到章太炎的国学真传。章太炎去世后,姚奠中先是应师母邀请在章氏国学讲习会讲课,之后漂泊各地时也是时刻不忘自己是章门弟子,做人做事皆有风骨,尤其对章太炎的国学加以大力传承和发扬。可以说,在所有同门弟子中,姚奠中是传承章太炎国学最为长久的,也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办过菿汉国学讲习班,撰写过《章太炎传》《章太炎学术年谱》等作品,促成了“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国学研讨会”等学术活动,而且直到100岁时,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
本书内容讲述了19世纪60年代末,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日本的大门。随着西方政治、文化的涌人, 德川幕府退场, 天皇再次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 青山家族逐渐没落。在时代变化的漩涡中, 主人公青山半藏努力为木曾百姓的生存奔走, 然而时代还是无情地将他淘汰, 他所信仰的平田国学也被时代抛弃。失去信仰的半藏在迷花中精神失常, 离世前终究没能迎来他所谓的“黎明”。
本书以宏观的视野探究中朝典籍交流,着重聚焦儒学典籍、史部典籍与文学选本三大关键领域。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和综合性分析,勾勒出古代朝鲜汉籍的整体样貌,彰显了古代朝鲜汉籍在体例及编纂层面对中国汉籍的模仿与创新,借此展现了汉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在东亚区域的深远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优秀传统价值观问题,剖析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对中国式现代化开拓进程的根基意义与作用机理,进而指引我们在现实实践中更加主动自觉地挖掘优秀传统价值观资源,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杨巨平著的《碰撞与交融(希腊化时代的历史与文化)》讲述了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希腊联军统帅亚历山大挥师东征,开启了古代东西方文明抢先发售大碰撞、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虽然亚历山大英年早逝,他的帝国迅即分裂,但他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却在从东地中海到印度河的广袤大地上延续了约三个世纪之久。面对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东方文明,希腊征服者不得不在保持自己政治统治和文化优势的同时,对当地的文化心存敬意,有条件地加以吸收、改造和利用,从而和部分希腊化的当地人一起创造了以希腊因素为主、兼容东方因素的、混合文化——希腊化文化。该文化源远流长,经罗马帝国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方向,经丝绸之路与远东的中国文明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交融。
本书从城乡生活视野中的文化生态、当代文化生产机制与文化生态、转型期中国文化生态中信仰多样性和价值信仰等方面,以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围绕转型期中国民间的文化生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的探讨。旨在通过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各个侧面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揭示其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因素的衔接、冲突与竞争,从中发现文化生态中的核心问题与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