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史话”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庙会的起源自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庙会凝聚了一定地区的人民的精神信仰、思想感情、道德风尚和审美趣味,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读节气》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随笔谈天说地,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新解读,又是在现代生活中返朴归真的新经历。 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朱伟先生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我们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以每段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共鸣,上千次的转发和评论的背后,渐渐兴起了随着朱伟过节气的新时尚。 《微读节气》一书配以“网络最美节气图片”摄影师青简的作品,用现代的镜
当春风的脚步踏遍原野的时候,我们向花神献上自己的祈祝,然后去郊游踏青;当夏雨的身影笼罩江河的时候,我们包好香甜的粽子,然后 去参加龙舟竞渡;当秋月的银辉洒遍大地的时候,我们供好兔儿爷,在豆棚瓜加下讲述团圆的故事;当冬日的飞雪点缀红梅枝头的时候,我们贴春联、放爆竹,迎接新春的莅临…… 就是这样,岁月在我们的 每一个日子都刻下了它的印痕,或深或浅,或隐或显;而人类,又在这印痕涂上了不同的色彩,有的单一,有的多彩。这印痕,这色彩,就是我们年年都要经 过的节日及其相关的文化传承。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们都要过这一个个的节。 我们的古人正是在一个个中国节的轮替中成长、成熟的,让我们承继传统,也在一个个中国节中成长、成熟……
当春风的脚步踏遍原野的时候,我们向花神献上自己的祈祝,然后去郊游踏青;当夏雨的身影笼罩江河的时候,我们包好香甜的粽子,然后 去参加龙舟竞渡;当秋月的银辉洒遍大地的时候,我们供好兔儿爷,在豆棚瓜加下讲述团圆的故事;当冬日的飞雪点缀红梅枝头的时候,我们贴春联、放爆竹,迎接新春的莅临…… 就是这样,岁月在我们的 每一个日子都刻下了它的印痕,或深或浅,或隐或显;而人类,又在这印痕涂上了不同的色彩,有的单一,有的多彩。这印痕,这色彩,就是我们年年都要经 过的节日及其相关的文化传承。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们都要过这一个个的节。 我们的古人正是在一个个中国节的轮替中成长、成熟的,让我们承继传统,也在一个个中国节中成长、成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从时间上说,大致是农历三月的前半月,而公历是每年4月5日前后,此时正是梨花落后的季节,故有“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的说法。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两天(也有前三天之说)。“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日期相近,便逐渐融为一体,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本书是一本主题明确,风格明媚的古典诗词赏析书。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经,历代经典诗词为纬,漫谈古今人事沧桑。作品继承了作者以往清丽雅静的风格,将带领读者沿着古典诗词温柔曼妙的轨迹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锦苑之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里的烟火之味与繁盛之美。
《循环与守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诠释与解读》是作者在《中山日报?海外版》撰写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全书精选我国传统节日中代表性、影响最广泛的十个,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各个传统节日的源起和发展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同时兼及各地过节的不同节俗,进而揭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同时,书中配以精选的白描插画,内容上图文并茂,版面上清新素雅,兼具可读性和欣赏性。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从时间上说,大致是农历三月的前半月,而公历是每年4月5日前后,此时正是梨花落后的季节,故有“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的说法。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两天(也有前三天之说)。“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日期相近,便逐渐融为一体,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