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历史记录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优选水平”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国美之路大典”系列是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建筑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全书文字约3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220幅。 杨奇瑞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雕塑与公共艺术卷雕塑中国开渠)(精)》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卷的第一册,全书分为五个篇章,详细记录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从初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壮大的许多历史节点的重要事件,全书以雕塑系名师李金发、刘开渠等历史文献和作品图片等勾连起这段辉煌的教育史。书中许多珍贵图像资料为首次面世,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近代美术史料读本。
《中国近现代版画:神州版画博物馆藏品集.7》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编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1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图版;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龙门皇甫公窟;渑池鸿庆寺石窟;龙门石窟北朝主要洞窟总叙;实测图等。
《笔墨长城宣传画里的中国抗战丛书》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外各界爱好和平的人士宣传和介绍中国军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历程的宣传画为主要内容,丛书分为三卷:漫画卷、版画卷和宣传画卷,共收1000余幅画(均为1950年前创作),包括漫画、油画、国画、版画、木刻画、民间画等艺术形式,主要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历史图景,是目前收集展示中国抗战美术作品数量很多、品种很广的一套抗战书籍。 本书是该套丛书之版画卷《铁笔风华》,由黄薇编著。
《版上行(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作品集)》收录的版画系教师分别是:姜陆、陈九如、孙世亮、吕培桓、范敏、李旺、郭鉴文、张莞、熊永平、傅杰、周路、寇疆辉、华绍莹、郑盼盼、杜超、焦磊、石磊、王岩共计十八位教师的近期版画作品。版画种类包括:石版画、木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和综合版画十八位教师在本画册中每人收录五幅作品,内容以山水、人物画为主,对广大美术爱好者有很好的欣赏和参考价值。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大专业院校逐渐建立起版画专业,将铜版、石版、丝网版画等多种版画形式纳入教学体系中,版画的创作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也丰富起来,其间黑龙江北大荒版画、江苏水印版画、四川黑白木刻、云南少量套色木刻影响尤为深远。而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9年,连续举办的“中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作品展”(简称“三版展”)更是整体提升了中国当代版画的面貌。再加上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靠前交流,如今的中国版画家们已不仅仅满足于题材上的创新与技术上的追赶,更试图建立中国版画界自己的平台和话语权——从官方背景的“观澜靠前版画展”到今年即将举办的“虚苑靠前版画展”,从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IMPACT靠前版画会议”到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首届靠前版画系主任论坛”,其间当代中国的版画作品无论是在创作语言还是版种形式
本书以第六代泥人张——张宇先生的绘塑作品为核心内容,全面展示了天津泥人张的历史传承与艺术成就。书中回顾了泥人张世家的百年发展历程,系统讲述了历代传承人的艺术成就与贡献,着重介绍了“泥人张美术馆”“798 张宇雕塑馆”“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滨海中心”等创作和经营的场馆。同时,书中还展现了张宇先生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雕塑艺术技法与标准方面的独特理念,以及他对传统作坊与现代美术馆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书精心收录了张宇先生的代表作品,如《福星》《福禄寿》《福星高照》《天官赐福》等六十余组雕塑佳作,设计精良,图文并茂,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还兼具收藏与研究价值。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它兴于明朝末年(约公元1607年公元1644年),清朝中期(约公元1763年―公元1820年)呈现繁荣之势,以木版套印与手绘结合的工艺特点传承至今已历400多年。 刘建超主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精华,依照题材展现藏画五大类,共228幅。其中很多藏品为初次公开亮相。本书亦是自博物馆建馆以来抢先发售多方面、全景观地深入梳理馆藏年画珍品,对年画的名称、年代、题材详鞠细究,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脉络清晰呈现。这本包括丰富插图的画册,旨在向广大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完整地呈现历代杨柳青艺人所创造的美轮美奂的年画藏品。希望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丰富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并藉此激发靠前外读者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书是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举办的“第二届靠前岩刻艺术双年展”的作品集,参展的画家有英国、俄罗斯、希腊、蒙古、吉尔吉斯坦等国的画家和中国的有名艺术家,表现的内容主要以甘肃地区发现的古代岩刻画为背景创作的风景画和山水画,表现手法主要是油画和国画。本书入选了参展的中外艺术家的作品100幅,附有理论家的评介文章,展示了原始时期留下的灿烂文化,歌颂了华夏祖先的伟大和智慧,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周轻鼎雕塑作品集珍》该书我们邀请了周轻鼎先生的学生、家人以及社会人士进行编纂。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周轻鼎先生的生平及大事记、雕塑作品精选,户外雕塑(包括上海、杭州、郴州、宁波、衡阳等)、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留学日本期间),篆刻作品、历史图片、纪念文章、学术研究等。《周轻鼎雕塑作品集珍》的出版,能够弘扬周轻鼎先生在我国雕塑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能够宣传中国美术学院,以及老教授的丰功伟绩,对于推动我国雕塑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小明著的《黄小明木雕艺术(精)/中国国家博物馆名家艺术系列丛书》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黄小明木雕艺术展”为底本编辑而成。 黄小明是东阳木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东阳木雕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靠前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书精选黄小明的木雕作品100件套,作品包括获得首届艾琳靠前工艺精品奖金奖的《乾隆宝座》,跟随“神舟十号”上天的木雕插屏《吉庆平安》,杭州峰会主会场屏风《忆江南》等,充分反映了黄小明先生在木雕艺术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以及地方文化艺术事业的突出贡献。
吕章申主编的《童永全雕刻艺术》是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董永全雕刻艺术展”编辑加工而成,集合了童永全与涌泉制艺工作室十六年来的精选作品,共计展品88件。展品按工艺材质分为三大类:一、金铜唐卡与造像,是使用古法铸造工艺、金汞鎏金工艺进行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创作;二、木刻工艺唐卡,是以绘画唐卡、刺绣唐卡、堆绣唐卡、珍珠唐卡为基础的创新性探索;三、玉雕工艺唐卡,是木雕工艺唐卡成熟基础上的材质延伸。
黄小明著的《黄小明木雕艺术(精)/中国国家博物馆名家艺术系列丛书》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黄小明木雕艺术展”为底本编辑而成。 黄小明是东阳木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东阳木雕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靠前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书精选黄小明的木雕作品100件套,作品包括获得首届艾琳靠前工艺精品奖金奖的《乾隆宝座》,跟随“神舟十号”上天的木雕插屏《吉庆平安》,杭州峰会主会场屏风《忆江南》等,充分反映了黄小明先生在木雕艺术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以及地方文化艺术事业的突出贡献。
本书为同名展度图录,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百余人,予理出。2212月8,"后印例—第三届C从国际版画三年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展览展示了国内134位艺术家的235件作品。作品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既向传统术刻版画创作致数,也表现出国际杰出艺术家们在当今"后印刷"时代对新画艺术的思考与实践。本书全方位呈现中西方指画艺术过去"作为技术的印刷"到今天"作为艺术的印刷"的发展历程,书前则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两张两赵(漾兮、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版块,书后展示了"艺术家书"版块,即由艺术家创作的图书。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始凿于公元5-6世纪的北魏时期。石窟依山开凿,规模宏伟,自东迄西约1公里的山崖上,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 254个,各类佛教人物造像59000余尊,各类龛式、塔形和纹样20000余处,雕刻面积达18000平方米。云冈石窟造像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在中国石窟艺 术中独树一帜。本书展现了云冈石窟中的弥勒艺术造像。弥勒常常作为主像置于洞窟重要位置,还包括交脚菩萨两侧的思惟菩萨像、倚坐佛像等,表现了弥勒在不同时空中的形象,艺术表现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版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全书文字约3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220幅。 孔国桥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版画卷重负重觅版魅)(精)》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史部分。书稿介绍1928年美院建校以来,版画的兴起和发展,版画创作者的探索精神和现实情怀,为版画自身学科特点的创新性研究及教学机制的改革模式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
陈志军主编的《巴林异彩(精)》收录前蒙古巴林右旗出产的巴林石的石料以及雕塑品、摆件和各类工艺品100件,突出表现巴林石本身的质感、颜色和润泽度等,所选皆为精品,画面细致精美,文字简洁清晰,普及了有关神秘的巴林石的知识。
本书稿收录了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中“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的200余件作品。以赞颂民族大团结为主题,以雕塑艺术全面反映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英雄、民族生活、民族风俗与友好关系,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气象,呈现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水平、新成就。本书稿共分为两篇,“民族团结”篇的雕塑作品展现了各民族同舟共济、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喜庆与喜悦、自信与自豪;“民族风采”篇的雕塑作品反映了56个民族的不同风采与鲜明特性。
“国美之路大典”系列是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建筑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全书文字约3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220幅。 杨奇瑞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雕塑与公共艺术卷雕塑中国独乐)(精)》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卷的第三册,全书分为四个篇章,详细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这段时期的教学和创作的风貌,雕塑系在教学与创作上大胆改革创新,创办了许多新兴学科,大大扩展和丰富了雕塑教学,本书着重名师个人风采,强调教师在教学与创作中的引领作用,全书以雕塑系名师充满个人探索与思考的作品图片和重要文献等勾画出这段改革开放、不断创新的时代面貌。书中许多珍贵图像资料为首次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