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资深讲解员执笔,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插花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内涵深邃,绚丽迷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分甲、乙两篇。甲篇 花之情 ,介绍中国花文化与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用花风俗等。乙篇 花之艺 ,介绍插花技巧,包括花器,斋花、堂花,花朵、花枝姿与形、情态,折枝、团花、供果、聚景等造型,文人、宫廷、青少年、佛式、道式插花的不同文化内涵,构图等。全书注重归纳传统插花造型技巧与内涵的多样性,彰显民族特色,反映传统插花艺术情境之美。 本书特点:深入发掘历代文史资料,对中国花文化与插花史、花器、花姿、花型、文化内涵、构图作了清晰描述,并收入大量插图,加上作者手绘的图解,以文配图,便于读者领会。
《宋代诗学通论》是一部极富思想性、学术性的经典论著,有其独特的理论架构;文字严谨而富有才性;立足传统又能借镜西方;抉示出宋代诗学中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宋代诗学通论》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有别于唐诗的诗学天地:这一诗学世界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强烈关注,渗透着宋型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涉及诗学理论的各个层面和范畴;总结了唐宋诗歌的创作经验,尤其是提供了宋诗如何超越唐诗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宋代诗学通论》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文学奖等,深受程千帆、傅璇琮、莫砺锋等先生好评,二十多年来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精读书。
端砚的悠久历史 端砚的制作与使用历史悠久,用端石研墨的情况应该在唐以前就出现了,入唐后端砚逐渐由岭南一隅走向全国,并有所发展,中晚唐是端砚的成熟期及推广期,所谓“天下无贵贱通用”两宋时期,端砚以其自身优越的发墨性和观赏性,备受推崇,且傲然为首,端砚诸砚之首的地位此后从未改变。明代端砚逐渐趋于多样化,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砚种的艺术面貌。到了清代,岭南文化对端砚制作的影响不断加强,端砚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走向成熟,形成了制砚界所谓的 “粤工”,且延续至今。清末民国时期,和中国国运一样,端砚业走入低谷,一度砚坑停采,制砚几近断绝。新中国成立后,端砚又逢新生,制砚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端砚制作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且从业人员及生产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
《稀见明代戏曲丛刊》是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并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由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主编,点校整理者均为古代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丛刊共8册,456万字,收录《六十种曲》《盛明杂剧》《孤本元明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大型曲籍以外的稀见明代戏曲79种,以及230种明代戏曲的佚曲,是对明代戏曲文献的又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剧本是海内孤本或某种版本的仅存存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中的部分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助于我们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戏曲体制形式的发展变化。
作者基于贵州本土文化建设,对阳明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该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部分,编者序言及点校说明。包括对阳明及其文化的整体介绍,阳明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及贵州在阳明学上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施邦曜生平活动及其《阳明先生集要》的文献价值,梳理了《集要》的主要三个刻本,即明崇祯八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浙江杭州济美堂刻本、清光绪四年贵州黔南刻本,考证了黔南刻本的版刻源流。第二部分,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主体,也即本书正文部分,包括崇祯本、乾隆本、黔南本序,《年谱》,《理学编》四卷,《经济编》七卷,《文章编》四卷。第三部分,本书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该书不仅对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进行特征分析,进行真伪、谬误、源流和形成时间的考订、校勘和编纂,且为阳明文化在
《中国纹样图典(套装共3册)》中全面和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历代装饰纹样中各种动物题材和植物题材纹样的基本面貌,纵向展示了各种题材纹样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脉络。涉及的工艺载体几乎涵盖了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全部门类和应用范畴,题材品种之全面、内容之丰富,容量之广泛,在近60年来的纹样类图集出版物中比较少见。读者根据研究和设计需要, 按图索骥 ,可以很快在书中查找到需要的题材图案。
对热贡艺人的生活史的关注,使本书具有了比以往同类研究更高的起点和更独特的视角。用书写的方式复原口述经验,将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技艺流程提炼为学术意义的个案描述,这是目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民间艺术保护工作中值得提倡和深入探讨的课题。青海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富矿区,边缘性地域特点使得青海的民族民间文化多呈现出封闭性特点,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原生态性。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间艺人的积极配合和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的麦积区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中国石窟艺术:麦积山》主要以摄影图片为主线来介绍麦积山的几个重要的石窟,其中附上释文。《中国石窟艺术:麦积山》提供了大量的麦积山石窟造像艺术与建筑等方面的实物照片资料,造像以泥塑见长。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的审美情趣,在石窟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贺朝善编写的《中国信俗剪纸大赛获奖作品集(精)》收录“中国四花剪纸大赛“中来自全国各地700多名民间剪纸艺术家的一千余件作品,堪称规模宏大。《中国信俗剪纸大赛获奖作品集(精)》收集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各地各民族窗花、墙花、灯花、绣花样的艺术风采。
《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为我国靠前部具通史性质的提要类音乐文献工具书,是以《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所收经史子集四部乐类著作,以及其他乐论、琴论、曲论和所录乐事较有价值的笔记小说等为条目的编选、撰写对象。《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以“精诠”而非一般的“提要”篇幅来撰写条目,除了对历代乐书的版本源流、作者生平、基本内容、认识成果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有较多的介绍,其撰写主要建立在对相关文献的专题研究基础上,并要求有较为深入且集中的阐发。《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的正文部分包括110个“精诠”类条目,其内容涵盖历代,每个辞条平均2,000多字。书后所附“提要”类条目(宋-清),计61条,每个辞条平均500多字,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以便读者对历代乐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作为日后再作“精诠”的选择范围与
这套题为《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的丛书选的是蔡国强、许江、邱志杰等四位艺术家,四人都是闽籍。 许江自1989年从德国留学归来,便以令人惊讶的勤奋连续出示新作,除了国内各类学术展览之外,他先是参加了第24届圣保罗国家馆双年展,接着又到柏林办了个展。他的影响实际还不在于自己的绘画。他多年来以艺术学人的身份参加学术讨论、组织活动,例如担任中国油画学会各种展览的评委,2001年他到新加坡参加与今年卡塞尔文献大展总策划奥克维的对话,今年又担任2002上海双年展的艺委会主任,都使他成为当代艺术论坛上不可或缺的发言者。他执掌中国美术学院以来的努力,则进一步使他经常成为艺术界谈论的焦点人物。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等。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集会“修禊”,他们临流赋诗,合编成了一本《兰亭集》。王羲之为其写了一篇序文,称为《兰亭序》。《兰亭序》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情景,抒发了文人情怀,是我国古代散文中少有的佳作。这篇序言不仅文采斐然,书法艺术更是精美绝伦,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清骨秀的艺术风韵,被后世赞誉为“天下行书”。《兰亭序》中共二十个“之”字,个个别构,妙趣天成,被世人称道。真迹据传在唐太宗死后随葬于昭陵,现存《兰亭序》诸帖皆为临摹本。其中以“神龙本”《兰亭序》临摹精准、*原作神韵。此帖卷首因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半玺印,故被称为“神龙本”,传为唐代冯承素
《中国传世明帖精赏:颜勤礼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十九行,碑阴二十行,行三十八字。左侧五行,行三十七字。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为颜真卿晚年所书,高古苍劲,端庄雄伟,笔画位置经营疏密得当,具有一种大气磅礴之势,炉火纯青的颜书风格,在此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为『颜体』楷书艺术的*之作。
《山海经》是我国上古文化的珍品,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绝响,它开启了中国以图文叙事的先河。全书总三万一千言,记载邦国、山川、人物、人神畏兽过一千四百条。书中奇谲多姿的图绘,堪称中国人童年的梦,是我们理解《山海经》这一奇书的无尚金钥。《山海经》图绘,以各种人神畏兽为主,它们的奇异多变、斗战精神,历代文士歌咏不绝,它们的形神意态,历代画手多有摩绘。因各人理解相异,每种人神畏兽,都有多种面目。著名剪纸艺术家于平、任凭夫妇,二十年来,致力于《山海经》研究和其中动物神怪的剪纸创制,他们长年摩意《山海经》文旨,体会历代画手对《山海经》精神的领略,先后创作三百二十幅剪纸作品。对于《山海经》而言,这种大规模的剪纸创制,既是全新的、空前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人以剪纸艺术对《山海经》这部古老
本书汇聚清代康雍乾三位帝王御笔抄写的佛经,即康熙皇帝御书《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雍正皇帝御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乾隆皇帝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书由故宫出版社出版,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提供图片,采用原图、原色高清晰度等比精缩印制,层次丰富、细节清晰,力求原汁原味再现真迹之神韵。 以虔诚的清静心抄写佛经,称为抄经或者写经,被佛教僧众和修行者视为必修的修持行门之一。皇帝御笔写经乃是稀有之物,数百年来一直深藏宫中,鲜为人知,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之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且书品精良,装潢考究,书写材料独特,是清宫留存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写经、刻经较为普及,从皇宫大内到寻常百姓家,都有不同品相的写经传世。研习佛学,通过抄写经文,可以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清代康
《中国传拓技艺图典(精)》内容介绍:传拓亦称椎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就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捶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对石刻文献的复制需要刺激了传拓技术的产生,在纸张的普及和质量提高、墨的广泛使用等物质条件齐备的前提下.受玺印和封泥使用方法的启发,传拓技术应运而生。传拓始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唐代石刻文献中有对“打本”的记载,诗歌中也有对传拓技法的形象描写,可知传拓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和普及。存世唐拓本均为擦拓。宋代拓本在墨色上已有“乌金”、“蝉翼”之分,并出现了扑拓的上墨技法。到了明代,传拓的对象扩大,传拓用纸也有所发展。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青铜器的全形拓法.是传拓技艺发展的境界。
在中国,吉祥图案一直伴随在人们身边,它穿过历史的长河,承载着节庆和喜悦,成为代代相传的守护符。尽管时代不同,但人们追求幸福、祈盼平安的良好愿望是不会改变的。正因为人们有着渴望美好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期盼,因此,人们将身边的花、鸟、虫、鱼等赋予了象征含义,龙、凤、麒麟被作为瑞兽创造了出来,守护着我们的生活。更因为人们对幸福的祈求,于是又有了福、禄、寿星等与我们相伴。 在这些吉祥图案中,有用图形组成的,有用文字组成的,也有用文字和图形组合在一起的,装饰上大部分是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的形式,既注重形式美,也注重意义美。
《成都藏扇》一书集成都市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扇之精品,精选了从明代董其昌、陈继儒至近现代余中英、张大千的扇面精品,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欣赏性和资料性,是成都市全国靠前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本书是一部与藏传佛教萨迦派有关的瑜伽修行的图释著作。以喜佛三十二妙用定为主要内容,增补了上乐轮、大轮金刚、吉祥呀曼荅葛、集密、无量寿佛五种究竟定修行法。每种修行法均以绘图表现,辅以汉藏两种文字对照说明,全共有119张绘图。这些瑜伽修行的密法至今仍在藏区萨迦派中流传。本书由故宫出版社出版,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提供图片,采用原图、原色高清晰度等比精缩印制,层次丰富、细节清晰,力求原汁原味再现真迹之神韵。 藏传佛教的东传从唐代已经开始了,但真正得到官方,尤其是宫廷支持,还是从西夏时期开始的。也正是自西夏开始,许多的藏传佛教密教经典翻译为汉文。元代,藏传佛教大行其道,成为皇权的保护伞和皇室上下礼拜的对象,大量的密教经典在皇族的支持下翻译刊印、流通使用。明代,许多藏传佛教高僧奉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