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第9卷)》是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辑的不定期连续性考古文集。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商代至宋元时期有关具体问题的探讨,第二部分是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北区2009年发掘报告和陕西宝鸡市将家庙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本书为唐长孺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专辑,收录二十余篇纪念性及专题性学术论文,其中集中收录有陈国灿先生6篇关于吐鲁番地名研究的文章。全书紧紧围绕吐鲁番地区出土文书整理与研究,将吐鲁番出土文书与相关传世文献相结合,在对吐鲁番出土文书进行缀合、编连、释读的基础之上,对文书所见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地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中古史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的发展,对于“ ”建设、抢救保护文化遗存具有现实意义。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是阿城*的学术随笔集。 由当代天文考古学学术研究,从1985年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板中,还原出两千多年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图形。 由此考证结果,循以田野考查,证明中国贵州苗族刺绣的图型构成原理,完整保存了河图、洛书的意义和造型。 此一原理,同样保存在彝、瑶、僮、黎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工艺造型中,唯不及苗族的完整。 再由民族迁徙的考古发掘、文献勾沉研究证明,中国西南上述几个少数民族是在新石器时代由中国东南地区迁徙到西南横断山脉地区,是中国古中原文化的幸运保存者,保存延续的时间长达近五千年。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自上市以来,已印刷三次,每次重印都有修订,增加内容,替换图片等。这次做一个修订本,并新换封面。
这是一部用影像记录非洲的诚意之作,作者历时25年,7次游历拍摄,精选277张视觉大片,为我们记录和讲述了非洲大地上的故事:那些原始而人迹罕至的自然风貌,朴实而独特的人文,纯净而震撼的星空,还有动物们最依赖的美好家园。书中所收录的影像遍布埃及、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等国。在纳米比亚看星空,徒步纳米布沙漠,在维多利亚瀑布感受地球的转动……作者还记录下了五六月份悲壮的野生动物大迁徙,也曾深入到了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山、红泥人和马赛人部落等地。在这些由影像所串联起来的故事叙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非洲,就是这样一个把生命与自然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地方。
《古代希腊文明》一书,概述了古代希腊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到托勒密王国灭亡止的历史,内容包括爱琴文明、黑暗时代、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代、古代希腊文化等,展现了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
在2015年10月,米兰世博会举办“中国文化周”的背景下,在世博会中国文化种子论坛上,作者作为论坛主讲人之一,应邀前往重走丝路,进行了一场长安与罗马在丝绸之路牵动下所发生的文化冲撞。 为了适应党中央“一带一路”和“两个百年”,本书通过作者的切身感受,对丝路建设进行理性思考的成果。通过对长安和罗马的历史文化比较和现实观察,为人们提供丰富历史史实支撑和敏锐现实观察,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性的科学读物。从而鼓舞人们落实党的18届5中全会精神。实现“两个百年梦想”,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而且,强调文字流畅优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籍出版以后,会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有可能成为一本收到社会普遍欢迎的畅销书。
在2015年10月,米兰世博会举办“中国文化周”的背景下,在世博会中国文化种子论坛上,作者作为论坛主讲人之一,应邀前往重走丝路,进行了一场长安与罗马在丝绸之路牵动下所发生的文化冲撞。 为了适应党中央“一带一路”和“两个百年”,本书通过作者的切身感受,对丝路建设进行理性思考的成果。通过对长安和罗马的历史文化比较和现实观察,为人们提供丰富历史史实支撑和敏锐现实观察,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性的科学读物。从而鼓舞人们落实党的18届5中全会精神。实现“两个百年梦想”,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而且,强调文字流畅优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籍出版以后,会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有可能成为一本收到社会普遍欢迎的畅销书。
犹太人对文明的贡献是一个重大而有意义的课题。从人数上看,犹太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是很小的一个分支,当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约有1300多万,仅占 总人口的0.2%。但就影响力而言,犹太人却是一个非凡而 的民族,与其人口极其不成比例。犹太人的祖先所创造的“希伯来文明”,被誉为哺育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而且犹太民族中间涌现出的许多伟人,为人类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内容涉及犹太人对西方知识、地理大发现、艺术、音乐、欧洲思想、科学进步、医学、经济、公共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贡献。本书探讨的是犹太人对文明的贡献这一重大命题,对于犹太民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贡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而且是大家所写,对于中国读者了解犹太民族与犹太文明有着重要的帮助。本书内容共分为十二章: 章“希伯来遗产”:探讨犹太人
《古代希腊文明》一书,概述了古代希腊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到托勒密王国灭亡止的历史,内容包括爱琴文明、黑暗时代、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代、古代希腊文化等,展现了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
本书是植物文化系列之一种。这是一部讲述植物与精灵仙女世界的书。在植物-精灵仙女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神奇的生灵,许多魔法的传说从仙女、精灵到巨人、矮人、渐渐地变得越来越多,故事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你知道每棵山楂树上的花都住着一位仙女吗?在银冷杉的树根底下都藏着艾尔夫精灵?什么样的人才能看到它们呢?本书讲述了人-植物-精灵的关系,分享他们之间的秘密:从欧石楠到榛树,从冬青到报春花;让我们一道踏上仙境的小径,跨越想象世界的边界,一起去发现那些魔法植物吧。这本书是一部真正的魔法植物指南,它让你充满遐想,用诗意的方式走进植物的世界。
风俗画是以一定地区、民族或一定社会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面貌、民俗风情等为题材的绘画,是表现现实生活的重要画科。其历史悠久,表现手法多样。 此书为郑炳模教授的博士论文,加以增补扩充的美术专业书籍,是一本韩国风俗画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把具体表现百姓意识和生活场景的一系列韩国风俗画按宗教、政治、世俗及生活题材进行划分,以一贯清晰客观的文采,详述了韩国风俗画的历史变迁过程,代表各个时代文人画家,画员等的绘画风格,以及画风的转变,更进一步阐明绘画中所呈现的或隐藏的时代意义。该书论述的出发点起于以朝鲜后期风俗画的“世俗性”,因此对该时期的研究占据了较大篇幅。 全书共分作五大部分,分别是:“什么是风俗画”、“信仰与风俗画”、“政治与风俗画”、“通俗与风俗画”、以及“生活与风俗画”
本书为唐长孺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专辑,收录二十余篇纪念性及专题性学术论文,其中集中收录有陈国灿先生6篇关于吐鲁番地名研究的文章。全书紧紧围绕吐鲁番地区出土文书整理与研究,将吐鲁番出土文书与相关传世文献相结合,在对吐鲁番出土文书进行缀合、编连、释读的基础之上,对文书所见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地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中古史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的发展,对于“ ”建设、抢救保护文化遗存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