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沿黄河而行,从上游直至下游,一场黄河探寻之旅,是寻找黄河历史记忆之旅,是感受黄河流域风土人貌、时代变迁之旅,更是真实体会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酣畅过程。 《黄水谣:沿黄纪行》按照黄河上、中、下游分为三辑,对黄河全流域重要城市、关键节点进行了扫描,多点和多侧面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性变化,文章旁征博引,有历史性的探讨,也有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思考。通过近距离观察,带领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19年 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 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结,收录了相关论文30余篇。河西是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是欧亚大陆交通的重要桥梁,尤其是在陆上丝绸之路高度繁荣之时,丝路上的商人和使节携带了大量的货物、书籍、技术等往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在隋唐时期的河西地区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整体面貌。论文集所收论文涉及隋唐时期的凉州与河西历史,河西地区的考古、文物情况,凉州在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以及武威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本书由悠远的梵音、历史的足音、华夏文明的坐标、嵩岳诗魂四个板块构成。 中岳嵩山寺院林立,本书选取了最负盛名的少林寺、永泰寺、法王寺三颗灿烂的明珠展示给大家。禅宗祖庭少林寺以少林功夫独步天下,被誉为“天下名刹”。永泰寺是嵩山地区一座皇家尼寺。北魏时期的转运公主、明练公主、永泰公主相继在这里出家为尼,演绎出千古浩叹的人生故事。法王寺有“嵩山胜地”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曾在这里讲佛译经。
本书内容以神话和民俗研究为主,兼有一篇历史学的文章。原始汉语的研究既是语言学的问题,同时也属于原始文化学的研究范畴。书中文章运用交叉科学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将多种学科融会贯通,对神话、民俗、历史和原始汉语的一些重大课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观点新颖独到,考训详实精当,充分显示出实证科学的优势。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是神话学、民俗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之书。
该书展示皇甫谧所铸就的坚强意志与高尚人格,突现其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力量”,彰显皇甫谧在其时思想文化上的巨大成就以及历史影响,探讨皇甫谧对陇右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对关陇实践理性精神的发掘。本书稿的重点,乃写出皇甫谧人生的“精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