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宗教传承等几个方面,全书共十四篇文章,如《源的坛城》《通向天的江》《源自天的河》《极地盛开的莲花》《珠牡走过的地方》《摩挲江源大地》《寻找可可西里》《历史的港湾》《青藏文化的根》等,作者文扎通过走访,从当地人古老而独特的眼光和观念出发,以不同的出发点、全新的视角展示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 源 生态和 源 文化。
《亡灵书》是窥测古埃及人宗教信仰、政治运作、日常生活及文学艺术的一面镜子,也是进入古埃及人神话世界的一把钥匙。《亡灵书》是埃及学家们的命名,它哀辑了不同时期、不同墓葬中的丧葬仪轨文字。这些文献中,以大英博物馆所藏阿尼纸草卷最为丰赡。本书据瓦里斯 巴奇的释读将其翻译为中文,并从东西文明互鉴的角度作了评述和注释,庶几提供一个具有中国立场、中国视角的读本。
  《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作者多年来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景观模式,如山水画、山水诗及园林艺术中的景观,与日常行为和统计心理学的理想景观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结构特征,从而对中国景观理论进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学意义上的阐释。与此同时,作者尝试揭示人类理想的景观及其深层含义,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作者十多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探索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并揭示其背后的意义。《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对于发展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关照作用。
本书通过对中华园林史的回顾、提炼,探讨中国园林如何在中华数千年文化的滋育浸染下,形成中华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情操,以及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等。同时,对与园林有关的名人、诗文、绘画、汉字等进行文化解读,探索古典园林在当今活出精彩的途径。 丛书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优秀的文化遗产。近代以来,一次次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使传统文化经历了太多的冲击和损毁。古代名园,留存至今的不足十之一二。在经济、科技主导社会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对古典园林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是如此陌生,而有关园林的记载隐藏于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之中。对历代园林文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必然为文学、园林、艺术、建筑等不同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材料
本书是南方日报潮州记者站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适度结合当下热点,对潮州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后所作的观察和报道。全书辑录31篇文章,主要关注大众对潮州文化最关心、最好奇的问题,分 文脉 地标 英贤 艺韵 四章,分别介绍潮州的文化源流、名胜古迹、文化名人和革命志士、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等。 本书特色在于对大量史料进行了 南方角度 的 深加工 ,使试图了解潮州文化的读者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为潮州文化的呈现提供了更具可读性与学术性的途径,为大众打开了解潮州文化的重要窗口,为文史专家、潮学学者打造了研究成果与大众接轨的平台,使潮州文化相关研究能够通过媒体笔法以更为亲和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深圳,深圳》是一部多视角忠实总括深圳改革开放40年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的佳作。书稿高屋建瓴,删繁就简,从高处着眼,从细处着神,剪裁得当,大画幅展现了深圳的人文环境、景观环境、营商环境,展现了深圳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以饱满的热情和简洁的文字讴歌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读后令人逸兴横飞激动不已。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万寿宫文化、江右商帮两者的纵深解读,基本厘清了两者各自的发展脉络,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阐释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辩证地分析了两者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客观论述了两者融合所孕育的江右商帮精神。同时认为正是两者的融合孕育了江右商帮精神。当代赣商正是江右商帮精神传承与弘扬的践行者。主要内容分为六章:万寿宫文化的起源与内涵、江右商帮的形成与特征、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的融合、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的历史贡献、江右商帮的衰退与万寿宫文化的局限、当代赣商的崛起与江右商帮精神传承。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由古及今的历史文化情况简要地呈现出来。本书按照时间顺序,由古镇记忆、星火燎原、蝶变新生、改革春潮、奋楫争先五部分组成,每部分选取30个点,内容囊括经济、政治、文化、产业、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 本书适合对佛山乃至祖庙历史文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魅力福建》以厦门大学潘维廉教授作为一个美国人,在福建近40年的真实见闻和生活经历为基础,从外国人个人视角的小切口,对福建各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深入考察,并以个性化叙述方式,热情宣传介绍福建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的发展成就,逐一展示福建各个地市的新面貌和新风采,而福建这些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奋进小康时代的缩影。 从另一方面,潘维廉教授对中国持之以恒的观察,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时遇到的不解和困惑,让读者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以及最终的理解、包容和尊重,体现了中国所推崇的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的文化理念。
《魅力福建》以厦门大学潘维廉教授作为一个美国人,在福建近40年的真实见闻和生活经历为基础,从外国人个人视角的小切口,对福建各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深入考察,并以个性化叙述方式,热情宣传介绍福建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的发展成就,逐一展示福建各个地市的新面貌和新风采,而福建这些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奋进小康时代的缩影。 从另一方面,潘维廉教授对中国持之以恒的观察,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时遇到的不解和困惑,让读者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以及最终的理解、包容和尊重,体现了中国所推崇的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的文化理念。
步入清代中叶以后,徽州社会进入了变革的前奏,曾经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徽州社会与文化在内外交困等多重打击下逐渐步入了衰落的深渊。与此同时,承接历史的惯性,在同现实的抗争中,近代的徽州文化依然步履蹒跚地向前缓慢地发展着。对传统徽州社会与文化的批判、反思与总结,探索适应社会变革与时代变化的徽州文化发展方向,寻求恢复、重建和振兴徽州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道路,成为徽州近代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本卷分为鸦片战争与咸同兵燹时期的徽州文化、咸同兵燹后至光宣时期的徽州文化、民国初年的徽州文化、抗战前后的徽州文化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等各个方面。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一方面,中华文化由多民族传统共同构成;另一方面,这种多元文化又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向现代转型。如何在民族传统与国家力量之间互动,是民间文化精英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书以歌师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依托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描述和解读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传承赓续的民间文学,探寻歌师所呈现的个体与群体、歌唱与文本、经济与政治、文化与历史等维度的互动。
《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内容涉及古、近代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及与贵州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是一部全面介绍贵州古、近代历史文化的著作。该书上、下册分别以贵州历史谜题和贵州历史文化主题词为线索,以笔记形式对贵州历史大脉络、大走向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评述,观点鲜明,引人入胜,有助于读者了解贵州历史的发展阶段与特殊性,感受贵州的厚重与神奇。
《说著芜湖数风流》是由中共芜湖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编纂的一部图书,是芜湖市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全书选取了从古代至近代在芜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100位历史人物,梳理其生平、评介其对芜湖的贡献,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宝贵资料,更是一本弘扬正能量的励志篇章。全书以名人介绍芜湖风土人情,提升芜湖影响力;以名人阐释芜湖文化内涵,提升芜湖感召力;以名人弘扬芜湖时代价值,提升城市竞争力。
本书是河洛文化与闽台关系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本书主要阐述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比如,河洛文化乃是客家文化的源头,对客家文化内容的详细性有着较为全面的介绍,包括客家民俗、客家生活方式、客家的居住特点等,从而对客家精神有着较好的提炼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