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对于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农村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美丽乡村等具重要的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系统阐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与演变、生态与文化特征,分析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和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保护与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遗产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册为《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由袁正、闵庆文主编。
历史进入了21世纪,文化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号角,提高文化的创新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形象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评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正是提升广东文化形象之举。在这一重要历史契机下,整理、挖掘、打造岭南文化名片,就显得尤为紧迫。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名片,是增强文化凝聚力的需要,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需要,是塑造文化形象力的需要,对于提升广东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食中原:一碗烩面的情意》一书书从 面条情缘 中州汤韵 馍饼糕点 家常菜馆 风味小吃 五个方面展示了中原民间日常美食及小吃,这些是每个河南人生命深处永不褪色的成长记忆,是河南带着厚重历史味道的名片。
为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我社策划制作《我们澳门二十年》,本书作者李卉茵是澳门本土学者,以传播澳门文化为己任;同时,她也是昆曲爱好者,常受邀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表演中华昆曲艺术。她对澳门历史信手拈来。然而澳门回归二十年了,读者看澳门依然像在看一团迷雾。因此作者在《我们澳门二十年》里面,书写一个真实而鲜为人知的澳门,以一个普通澳门人的视角,从澳门历史、澳门社会文化,结合她自身的经历,一层一层去解开读者心中的困惑。始于澳门而不止于澳门,该书知识与情感并蓄,字里行间饱含对澳门与内地的深厚感情。
粤韵漫绘岭南风丛书 以富有传统国画特色的水墨漫画,配以独特书法书写的朗朗上口的歌谣,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认识岭南传统文化。《广府风》:二十四幅漫画,二十四首歌谣,引领你走近*能代表岭南文化的广府民俗文化。它经过中原文化哺育,传袭着百越古族遗风,又闪烁着中西文化撞击的火花,开放、务实、又创新兼容。
  《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作者多年来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景观模式,如山水画、山水诗及园林艺术中的景观,与日常行为和统计心理学的理想景观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结构特征,从而对中国景观理论进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学意义上的阐释。与此同时,作者尝试揭示人类理想的景观及其深层含义,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作者十多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探索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并揭示其背后的意义。《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对于发展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关照作用。
端砚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具有呵气可研墨、夜吐虹霓,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早在唐代就居端、歙、洮、澄泥四大名砚之首。
从两千年前的南越国时代开始.历代移民把各地的文化都带到广东,形成江南海北,五方杂处的优势,加上广东接触海外文明*早,得以尽取别人所长,为我所用。无论建筑、音乐、绘画、戏剧、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拥有非常丰厚的民间资源.,在岭南这片大地,也诞生过不少思想大家、历史伟人,使岭南文化得以顶天立地,彰显其淳厚而广大的德慧。陈家祠、南越国遗址、南海一号、客家围龙屋、石湾陶艺、粤绣、岭南画派、潮汕工夫茶、广东凉茶、康有为、梁启超.这一张张 岭南文化名片 ,便如一朵朵灿烂的文明之花,相约盛放于岭南。
《寻根中原:老乡,你贵姓》一书以 姓氏宗亲 乡亲何处 追根溯源 三个章节展示中原地区的寻根文化,包括了源于中原的姓氏文化、故土文化与寻根文化。从狭义的个人姓氏、家族、宗亲的寻根,延伸到广义的对家乡故园的眷恋,以及文明起源的寻根,由浅入深,向读者展示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的根。
《话说疍民文化》是《话说中国海洋》丛书文化系列中的一本,书中探讨了疍民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分析了疍民以江海为田的生产文化,并从居住、饮食、服饰、方言、信仰与崇拜、婚俗、歌谣等方面开展研究,展示了疍民文化的“亲水”个性。
本书作者以画家的视角,溯汉水而上,追寻与探索汉水文化。全书分下游、中游、上游三部分,通过对汉水流域的建筑、人文及人们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会,用优美感性的文字,带读者领略一场别有风情的汉水文化之旅。
《大连历史街区与建筑》侧重于从城市街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大连城市建设早期的一些主要历史街区与建筑,以详实的手档案资料、真实生动的故事,寓理于文、点面结合的叙述,以史鉴今、启迪未来的笔法,再现大连城市特色历史街区形成与发展,是一部关于大连城市建设历史的珍贵资料,记录了光阴流转,讲述了时代变迁,为关心和热爱大连城市的人们提供一部韵味十足的文化 大餐 的同时,揭示城市成长的规律,探求城市未来之路。
步入清代中叶以后,徽州社会进入了变革的前奏,曾经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徽州社会与文化在内外交困等多重打击下逐渐步入了衰落的深渊。与此同时,承接历史的惯性,在同现实的抗争中,近代的徽州文化依然步履蹒跚地向前缓慢地发展着。对传统徽州社会与文化的批判、反思与总结,探索适应社会变革与时代变化的徽州文化发展方向,寻求恢复、重建和振兴徽州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道路,成为徽州近代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本卷分为鸦片战争与咸同兵燹时期的徽州文化、咸同兵燹后至光宣时期的徽州文化、民国初年的徽州文化、抗战前后的徽州文化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等各个方面。
八百里皖江流域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发掘、整理、宣传皖江文化是我们服务于皖江流域经济开发、进一步贯彻 文化强省 战略的具体举措,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包括 皖江文化源远流长 辉煌的冶铸文化 活跃的商贸文化 星罗棋布的圩田文化 移民与村落文化 灿烂的皖江宗教 纷繁的戏曲文化 流淌千古的诗文化 纸笔书画文化 山水人文皖江游 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皖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因此,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整理皖江文化的具体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对于这样的沙湾飘色,我们该怎样去认识?王开桃和宋俊华编著的《沙湾飘色》用14个部分,从沙湾飘色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起源与发展、结构组成、板色内容、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对广府文化及姐妹艺术的吸收与渗透以及沙湾飘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改革与创新、宣传与交流、时机与危机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以期让大家对沙湾飘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通过它来了解独具特色的广府文化。通过《沙湾飘色》来了解沙湾镇吧!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间规约文献集成》阶段性成果。 本书文献丰富、珍贵,全面系统地收录了中国古代至近代徽州*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间规约,分为《村规民约卷》《宗族规约卷》《社会生活规约卷》《会馆、善堂、公所暨行业规约卷》四卷四个专题,是徽州民间规约集大成之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 兴隆场(1940 1941)》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国际著名汉学女性主义者、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合著的关于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伊莎白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调研与分析,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