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 中原 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 中原的中国 慢慢扩张变成 中国的中国 ,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 东亚的中国 ,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 亚洲的中国 ,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 世界的中国 。这些在在都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中国 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
锦灰堆 ,又名八破图也叫 集破、 集珍 、 打翻字纸篓 等。 锦灰堆 起于明代,*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 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 。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我们用这样一部富于创意而又扎实的作品,真诚地邀请你走进五台山,仔细看一看这座屹立千年的唐代遗构 佛光寺东大殿。拉页、翻翻页等小机关(这些可不是孩子专属!),将梁林以来的建筑史学研究积累,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试试用比例缩小的营造尺量一量半透明牛油纸上的斗拱、梁架和平面设计图,找到古代工匠的感觉。文献、档案、碑刻、题记、一片小小的壁画,就如同一条条线索,在抽丝剥茧般的推理游戏中,古代建筑的奥秘被一步步揭开。而书中精心设计的立体结构,可以让你直观感受到什么是蔚然唐风。这一次,你一定能读懂她!
《王世襄集》收入包括《明式家具研究》、《〈髹饰录〉解说》、《中国古代漆器》、《竹刻艺术》、《说葫芦》、《明代鸽经 清宫鸽谱》、《蟋蟀谱集成》、《中国画论研究》、《锦灰堆 王世襄自选集》、《自珍集》共十部作品,堪称其各方面研究的代表之作,集中展现了王世襄先生的学问与人生。
河南,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坐拥160万件出土文物与百家博物馆,堪称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本书精选河南81家代表性博物馆(含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以 镇馆之宝 为线索,全景展现中原文明的璀璨辉煌。从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到商周青铜重器,从楚文化遗存到明清珍宝,作者亲赴实地拍摄,用600余幅高清图片与通俗解读,带领读者开启一场 纸上博物馆之旅 。书中更融入参观路线、展品亮点与历史背景,既是文博爱好者的收藏指南,也是深度探索河南文化的旅行攻略。透过文物,读懂中原;透过中原,读懂中国。
《斯文在兹》为民国时期《学衡》杂志的文章选编,收录了吴宓、梅光迪、胡先骕、柳诒徵、刘永济、汤用彤等诸多文化大师的华彩篇章,他们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中国文化的重建进行了富有先见性的探索。在传统文化危如累卵之际,他们按捺不住自己的关怀,大声呼喊出自己的信念,一心要 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透过他们独特的人文视角,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先驱的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
文化艺术产业正在随互联网的发展而急剧变化,迈入一个新时期 泛音乐时代。身在产业中的你面对风口浪尖,是否已经心中有底,随时可以乘风破浪? 你是否知道:科技的进步会如何影响音乐人的创作以及听众对音乐的体验?演奏场地对于孵化音乐人有什么重要作用?音乐人如何才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当世界步入数字时代时,音乐产业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与危机,从业者又如何将危机化为机遇,从海量音乐作品中脱颖而出,与时俱进,持续成功? 传奇多栖音乐家大卫 拜恩在其经典之作《制造音乐》全新版中对上述重要问题给出了引人深思、值得借鉴的回答。拜恩从上世纪70年代出道起一直活跃至今,以其远见、胆识与独到的思索不断探索、创作,并取得非凡的成就。他既是西方摇滚乐第三次变革的先锋者,是 摇滚的文艺复兴人 ,
明代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古代文艺思想的总结初期和近代性滥觞阶段。明代文艺思想不仅阶段性鲜明,而且因为哲学思想的深刻变化,政治经济发展与此前的异质性,使这一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文化积累了新的、丰富的学术智慧。本书以明代文艺思想的发展为中心,在古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论述明代思想发展的历程。全书分为诗学思想史、散文思想史、小说思想史、戏曲思想史、园林艺术思想史、书画艺术思想史六部分,每一部分都关照明代文艺思想发展的大背景,又以各自独特的视角,系统全面地论述各自的发展历程。本书吸收以往的学术成果,又开创自己独特的论述视角,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学术品格,具有多样性、互动性、融会性、开放性四个显著的特点。本书的出版对推进明代文艺思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位专业学者为大众读者系统介绍希腊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凯尔特神话的架构,介绍各个神话系统中的创世过程、主要神明,以及神明之间发生的故事等。为了使各个神话系统的线条更加清晰,作者避免了过分学术性的考量,刻意避开了神话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变的一面,以便使普通读者更顺畅地了解各个神话系统的大概面貌。 来自古代文献的摘录文段,大量的雕像、绘画的插图,都在接引读者回到过去的时空之中,沿着作者安排的线路,进行一次神话之旅。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 苏州藏书概论 从多角度勾勒苏州藏书历史和展示苏州藏书文化的丰富内容,剖析苏州藏书在中国藏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苏州藏书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篇 苏州藏书世家 ,论述自言偃开始,特别是唐、宋至当代的苏州私家藏书发展历程,苏州私家藏书文化精神内涵、私家藏书流派特点、典型藏书世家的传承、藏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重要问题。下篇为 苏州藏书家传 ,主要著录今苏州行政辖区内840为藏书家简传。
本书作者实地考察梳理北京地区长城城堡,综合查阅文献,运用图绘和照片相结合的方式,*次系统完整地记录整理北京地区长城城堡类型古建筑。在田野调查的实践基础上,本书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科普性。目前市场上关于长城的读物虽有不少,但是立足于实地考察城堡类古建筑而编写的图绘出版物尚未见到,无论从内容角度还是记录表现形式,本书均是一次创新尝试。本书集知识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对传承中华文明思想、传播北京文化、丰富北京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文明的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汇集陕西地域民间宗祠50余座,从其分布现状、建筑空间记忆及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美学、建学两大学科优势,汇集大量实拍图片、测绘图典对各省域宗祠逐一展示。本书对陕西民间宗祠建筑保护、修缮等工作提供依据,对雕刻、装饰、建筑结构与空间形态、宗祠教化等方面的整理及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本书以中华民族服饰艺术的精髓,优雅的典范宋代女性服饰艺术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美学、设计学多重视角探索中华民族服饰艺术与设计美学的内核,由宏观到微观,从文化价值到艺术形式,层层递进。根据宋代文献、绘画、实物等资料,重新绘制大量高水平的彩色宋代女性服饰图谱。图文并茂,以图为主,从服饰艺术的角度分析、归纳其艺术特征。再从宋代女性优雅的美学尺度探究文化的再生产,为民族服饰文化产业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提供直观、便捷的资源,为中华民族服饰艺术传承与发展奠定价值基石。
在本书中,作者对夏译《三注》的文字做了细致的释读和回译。在此基础上,向前通过与现存有关主要宋本进行详尽比较,发现《三注》是一部未见著录的古籍,且与现存各种宋代《孙子》注本歧异良多,表现为经文、注文位置不同,文字有异,有所缺漏和多出文字等。从而证明,西夏文《三注》属于《孙子》的一个未知版本,可以与竹简本、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相提并论而合称为 四大系统 。作者不仅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孙子》 三家注本 的原貌,而且对于弄清楚唐宋时代《孙子》及其注本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有重要助益。因此,本书是对《孙子》学的一项重要贡献,研究者不能不充分注意和加以利用。
年谱分两大部分:先简列谱主冯沅君、陆侃如夫妇的生存处境,记与谱主关系比较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重要事实,以明谱主生存的社会境遇、时代氛围、学术概貌。次叙谱主的事迹、思想、著作等。之所以先列生存处境,主要是因为谱主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他们的一生都是在互联互动的整体社会背景和文化场域中度过的。本年谱的主体是著录谱主一生的主要事迹、思想和著作等。这一部分的内容尽力做到全面、具体。对他们的著作,凡是已知见的,全部列出,重要的论著,简介其主要内容、写作过程。
《窑火凝珍》以 窑文化 学术研究、传承传播为主旨,邀请老窑工、民间爱好瓦当收集名家、高校学者和文化部门的有关专家学者等,回忆、讲述、挖掘、整理有关窑文化的历史、故事,并通过文字、摄影、摄像记录下有关京砖、瓦当的传统生产技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方位展示窑文化。本书分为七册,反映了干窑窑文化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侧面。各册简介如下:册一 影:《镜头里的干窑》是关于干窑窑文化的影像志。册二 史:《嘉善砖瓦窑业历史文化的传承》关于干窑窑业与窑文化的简史。按照年代时序,内容上强调每个时间段干窑砖瓦对外影响和时代地位。时间断限由上古至今日。册三 工:《干窑砖瓦烧制技艺》干窑窑业制品品种丰富,以砖瓦烧制驰名。册四 物:《干窑窑业精品鉴赏》干窑窑业实物,分为窑业精品及窑业相关文物两部分。窑业精品,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