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系统回顾我国三十年来和国外四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前提,以对我国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现状的调查为根基,建构起符合我国师生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模型,并尝试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发展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般路径。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探讨的是历史教育研究中为基础的命题 历史思维能力。这个命题不仅举足轻重,而且尚待深入研究。 第二,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版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属于中层理论,旨在指导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 第三,实用性强。本书不仅有中层理论的建构,还对我国的历史课标和教科书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具体方略,对历史教育学者、课标专家、教材专家、中学历史教师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的传教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译介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传教士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和印刷机构进而推动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兴起的报刊活动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和印刷机构作为西学译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由上海美华书馆于1895年出版,详尽记录了美华书馆50年的发展历程(1844-1894)与遍布香港、上海、北京、福州、宁波、汕头、汉口、九江、泰州、海南等地的在华差会印书馆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影响,进而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所进行的西学译介和报刊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繁体版)》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的基础上经过较大修改、增补,编写而成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饯仲联参加校订全害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李庆甲、张海珊担任先秦及近代主要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漠、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隋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及部分近代的编写工作。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2001年度的杂志合订本(精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梅为我国原产物种,分布极广,历代有关梅文化的资料层出不穷。梅以其幽韵冷香的神韵、凌寒傲雪的品格为人们所推崇,成为士人的精神图腾。本书汇集了我国梅文化发展中经典的六部文献,涵盖了园艺和生活习俗、百科知识和文学作品和墨梅技法图谱类图书,即: 一、宋人范成大《梅谱》,又称《范村梅谱》。这是我国*早的梅花园艺品种的专题谱录,也是我国古代一次性记载品种*多的梅谱著作,代表了我国古代梅花园艺尤其是品种搜集和培育的主要成就。 二、宋人张镃《梅品》,一部关于梅花欣赏方式和审美情趣的著名条例。 三、宋人宋伯仁《梅花喜神谱》。所谓 喜神 ,是画像的意思,该书绘制了100幅花枝图像,分8个阶段描写从花芽蓓蕾,到大开烂漫,再到凋谢结实的全程,并一一指明图像名目,配上相应的诗歌解说,是一部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梅
当代的中国大陆已成为优选的消费大国,各大城市里品牌店林立。然而早在三、四百年前江南的大城市里,已经可以看到休闲消费的繁荣现象。休闲消费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店铺为因应消费需求如何改造其空间配置?休闲的空间如何扩大与分化?私人性质的休闲空间为何走向公共化?男性与女性在消费空间上有何差异?本书以明代中叶至清中叶江南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活动作为研究核心,尝试将“空间”的观念带入到消费研究的领域,并且由城市空间出发,探讨明清城市内休闲消费活动如何改变了空间结构,进而分析现象背后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纠结。作者总结指出,“消费”就是城市性格的重要特征,同时也以休闲消费的吸引力来解释明清乡绅逐渐城居化的原因,并说明十八世纪江南官绅对休闲消费的观念有去道德化与去政治化的可能性。
重磅推荐: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仪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经书。书中对绝大多数仪节的记载皆完整而详细,但由于时代悬隔、文字艰涩、制度难解、器物难明,所以现代读者很难通明《仪礼》。今作者以绘制图表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解释《仪礼》,该书专门记录《仪礼》中的吉礼部分,即第十五篇《特牲馈食礼》、第十六篇《少牢馈食礼》、第十七篇《有司》,各篇分方位图、人物行事表、礼例表和方位图表,以期给初学者提供更加科学的《仪礼》方位图表解读方式。
本书以从文化角度回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 这一重大问题为使命,以 文化精神相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原因 为理论假设,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从历史角度诠释这一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化精神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实现文化的融合,并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使命。
本书从古代各类典籍中选收与书籍有关的小品文一百余篇,一方面为大家提供一部优美风趣、可读性较强的书香小品集,另一方面也是在介绍古代与书有关的人与事。全书以类编排,根据内容分为四卷:卷一为名为著书之难,主要谈著述、校勘、批点等话题;卷二名为读书之乐,主要谈与读书相关的故事和感悟;卷三名为藏书之苦,主要谈古人在藏书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卷四名为好书之癖,主要谈书的功用、掌故等。 这些文章的作者或为著书者,或为收藏家,这种身份又为这类文章注入了很多情感色彩,情感真挚、坦诚,严肃而不失灵动,厚重而不失情趣。话题虽是书籍,但远可观历代兴亡,近可知人世沉浮。王士禛翻阅早年读过的旧书, 怃然如遇贫交于契阔死生之后,其悲愉感慨有出于寻常相万者 ,这种复杂的情感多数读书人都有。由书籍这个特殊的视角,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怀人小品里*哀婉动人的,要属悼念亡妻的文字。人去枕空,寒衾依旧。睹物怀人,思念亡妻的感情,于瞬间便会喷薄而出。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夜半时分,妻子王弗入梦。东坡与妻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样的梦,如果永远不要醒来,该有多好?东坡这阕怀念亡妻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历来被视作悼妻之作的经典。那些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日子,不曾走远。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清晰如昨。每逢齿痛,全祖望便会想起妻子那句: 是非雌黄人物之报耶? 这难道不是你平时胡乱评论别人的报应吗?自从走上仕途,宦海沉浮,恽敬经常得罪上司,而令妻子担惊受怕,终至染疾身亡。 既仕乃至如此,此岂可尽委之于命。对于妻子的早逝,恽敬充满深深内疚。冒襄的小妾董小宛,几
本书精选了《文心雕龙》中的《原道》《宗经》《辨骚》《明诗》《论说》《神思》《体性》《通变》《情采》《声律》《丽辞》《比兴》《附会》《时序》《物色》《知音》《序志》等17篇,用独具特色的 爱读式 排版方式编排,原文与白话翻译行行对应,以达到容易阅读、容易理解、容易记忆的目的。每篇后配以精要解读,便于学生解读。
象州地处广西中部,地理条件优越,素有“桂中粮仓”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是清代“江南才子” “两粤宗师”郑献甫和现代漫画大师廖冰兄的故乡。 翁秋德主编的《象州文化概览》一书从象州的象文化、古郡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长寿文化、铜鼓文化、甘王文化等 特色的地方文化入手,分门别类地进行概括和阐述,理清象州古今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为人们呈现了象州 魅力的历史人文概貌。全书图文并茂,为读者提供一个较全面系统了解象州文化的平台,让人们读懂象州文化,记住象州文化,进而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象州文化,提高象州文化软实力,促进象州发展。
《心灵学》是清末圣公会华人牧师颜永京(1838 1898)的一部文言文译著,译自美国学者海文(Joseph Haven,1816 1874)的 Mental Philosophy:Including the Intellect,Sensibilities, andWill 。《心灵学》成书于1889年,可以说是*部将所谓西方心理学介绍到中国的著作。更难得的是,书中的译词由颜永京创制,与之后被普遍接受的日本心理学术语完全不同。从书中我们更可以窥见在19世纪末,心灵哲学是怎样从哲学和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蜕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的。
《中国文化精神(大字本)》汇集了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讲演词。先生自言,凡其所讲,无不自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皆是从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书中所谈内容,对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