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本书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上,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通过详细的论述、审慎的考辨,精心呈示了民国时期古籍的编纂整理、出版机构、传播流通等情况,全面描绘了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发展历程;并将该时期的古籍出版事业置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考察总结了其在整理保存文献、传承文化方面的成绩,以及对学术研究、图书馆建设、社会大众传统文化普及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类型复杂、来源多样、总量巨大,为了更好地让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呈现并有效服务社会公众,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成为关键所在。本专著主要包含如下内容:首先讨论了公共数字文化共享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梳理,包括:数据来源、数据类型、采集方法以及存储管理方法等。按照 资源供给 共享 服务 的路径,分别给出了资源供给、技术支撑、数据应用三种模式。随后,分析了共享平台的框架以及所需的相应标准规范等。重点讨论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本身的关键技术和基于共享所产生的服务关键技术,包括:资源采集、聚合、调度、分发以及线上线下互动等共享关键技术,以及资源检索、平台优化、公共文化知识图谱自动构建、大规模公共文化用户画像自动构建以及资源个性化精准推荐等共享基础上的服务关键技术
本书基于布尔克的 问责三角 理论与汉纳谢克的 问责四要素 理论所构建起来的认识论框架,按照以国家取向、专业取向、市场取向为经,以问责的总体目标、基本标准、评估工具、结果奖惩为纬的整体框架,对美国教师质量问责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本书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质量问责体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就政府主体和政策领域而言,有助于以更为系统和综合的视野来审视和反思我国的教师质量问题,进一步规范我们在教师质量及其相关领域的政策设计和实践,如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教师教育认证与评估、教师质量评估与监测等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等,并强化不同教师政策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第二,就教师教育者和教师教育领域而言,有益于教师教育院校及教师教育者接纳质量话语,形成质量意识,围绕提高教师质量的主题和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 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呈现学术发展的状況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高等教育评估是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而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涉及面很广、影响优选、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也优选,是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为研究对象,从
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上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形成比较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服务目标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专业化、公共服务效能化、管理体系制度化”,部分做法和实践走在全国前列,截止2019年底,上海在全国率先基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年度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以“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题,聚焦新时代语境下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经验、面临挑战、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为推动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及时的智力支持。全书分为总报告、宏观分析、社会参与和横向借鉴等四个大的板块。
本书锁定大学教学管理这一研究场域,以伦理诉求为分析视角和研究工具,按照现象层、问题层、对策层的立体多元逻辑思路,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探索教学管理伦理“求真、崇善、审美”的价值诉求及其限度与可能,结合当前大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完善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实现的机制与建设体系,提出了大学教学管理伦理“内发”和“外求”的双向诉求机制,将“主体激发度”“自由达成度”“创新增值度”作为衡量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可能的基本尺度,力求在范式转型、角色德性养成、伦理制度化等方面提供诉求实现的路径选择。
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本书稿将体医融合放置于社会运行机制理论框架中,对体医融合动力机制、体医融合激励机制、体医融合保障机制、体医融合整合机制和体医融合控制机制五个机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理论研究是将体医融合五个二级机制运行提供丰厚的理论支撑,实践探索是把脉五个二级机制的实践运行过程、规律与问题,最终实现体医融合运行机制在健康中国持续推进中的良性运行。2021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健康中国持续推进中体医融合运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FYB009。
傅才武著的《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4)》立足于54家“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的观察数据,围绕我国“文化政策”这一重大问题,对我国基层文化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微观进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主要反映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检视和评价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政策效应,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文化政策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支持。 全书分为文化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研究两大部分,包含总报告、理论研究篇、实验基地年度发展报告篇和案例研究篇。总报告从宏观层面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及阶段特征,以“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为中心,对近年来公共文化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检视,分析了当前国家公共文化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来说,文化是很深层、影响很为深远、经久不衰的动力;对于“六个浙江”建设来说,“文化浙江”不仅起到灵魂和引领的作用,“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9)》由广州大学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联合主编,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国家皮书系列”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本报告由总报告、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文化素养、专题研究等部分组成,汇集了广州科研团体、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近期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2018年,广州市正面临市民文化需求稳步上升,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文化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度不断提升的发展态势。 2019年广州应继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盘活文化市场;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公共服务互联网公共平台的建设;加大对本土文化人才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加强科
本书锁定大学教学管理这一研究场域,以伦理诉求为分析视角和研究工具,按照现象层、问题层、对策层的立体多元逻辑思路,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探索教学管理伦理“求真、崇善、审美”的价值诉求及其限度与可能,结合当前大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完善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实现的机制与建设体系,提出了大学教学管理伦理“内发”和“外求”的双向诉求机制,将“主体激发度”“自由达成度”“创新增值度”作为衡量大学教学管理伦理诉求可能的基本尺度,力求在范式转型、角色德性养成、伦理制度化等方面提供诉求实现的路径选择。
高校档案作为大学历史的真实记录,其反映大学的长期办学实践,具有保存记忆、资政育人、传承文化、弘扬文明的特殊使命。本书稿主要汇编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财大等40余所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