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这是一部饱满的阅读之书。它以厚重的资料、绵长的行迹,更以真切的故事,书写了作者对阅读的虔诚与笃信,记录了全民阅读伴随中华儿女不断提升自我、共同进步的温馨历程。遍访天南海北,亲历重镇远乡,作者用对全民阅读胜景的摹写,展现了万千读者对阅读的相同热爱,显示了全民阅读参与者的具体形象,还原了祖国南北在在处处的郁郁书香。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实践案例的系列成果之一,上篇 《论语》72章导读 ,是根据辛意云先生的讲解所整理的讲稿(含诵读音频和讲解音频);下篇精选来自全国的学员老师们在学习《论语》过程中撰写的36篇优秀家书(已在 学习强国 学习平台刊播,含高质量音频),是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的学员老师们一起用心聆听《论语》、撰写《论语》家书的自我修养记录。本书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们在《论语》的智慧滋养下,在辛意云先生的生命觉醒呼唤中不断自我修养的生命成长见证和智慧展现。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性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朝阳幼儿园结合自身对绘本剧的研究而梳理出来的思考与成果,包括理论基础篇、实践过程篇和案例分析篇。理论基础篇包括绘本阅读及戏剧的相关理论,绘本剧的价值,绘本剧的理论架构;实践过程篇重点从 读 编 制 排 演 五个方面阐述绘本剧的实施过程,包括其中具体的实践策略与方法,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案例分析篇则是结合幼儿发展的多个角度,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绘本剧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如何实现幼儿的多方面发展。
《文化强国(理念与实践)》内容介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在新世纪第二个10年中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先进的价值观来引领,需要强大的文化产业和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支撑,需要系统的国家战略来保障,更需要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来驱动。新文化发展观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面向市场化、全球化的文化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自觉、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理念创新的核心成果。本书共五章,探讨了新文化发展观的历史形成、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宏观实践与微观案例。 章探讨新文化发展观的历史形成及其基本内涵。新文化发展观滥觞于全球媒介汇流和数字化时代到来的背景,形成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并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校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自2000年成立到2016年,总共组织编撰出版《文化蓝皮书》20本以上,其中《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13本。2019年,中心正式重启《文化蓝皮书》的编写工作,2020年出版,更名为《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 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我国文化产业在将近3个五年计划的较长时段中,总体上实现了高速发展。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0.3倍。从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4.30%。文化产业离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的目标越来越近,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分年度看,上述发展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到201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3.4%,2010年以
当代文化的发展超出精神领域而走向日常生活,生活世界表现为文化生活化和生活文化化的交织。作为后工业文明表征的文化产业大规模兴起,集中于城市,与城市 新同时展开,不同程度地重构着城市空间景观。作为文化产业与城市 新结合点,文化空间呈现新特征,引发新问题,不断 新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空间在扩张的同时面临多重挑战,一系列重要变化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空间。本书将文化空间放置于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城市 新背景中,分析文化空间如何成为城市 新的动力,城市 新的目标又如何规制文化空间的自由发展。
本书立足于85家 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 的观察数据与理论思考,围绕我国 文化政策 这一重大课题,对中国基层文化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微观进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主要反映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问题,在此基础上检视和评价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政策效应,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支持。
王大伟教授总结一生从师经验奉献给青年教师,全书分七部分,从教学、科研、媒体、外语、下派、修身方面谈经验做法感悟,另外还附录了王大伟教授主要的学术成果。
实体书店是特殊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属于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也受到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并在城市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特殊作用。本书以世界各地城市书店为坐标,编者邀请分布在 各个城市的华人向读者介绍了 10个 17个城市的20家实体书店。这些类型不同、形态各异的域外实体书店为读者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带领其领略 书店 丰富的场景,以及场景之后的文化沉淀和历史脉络,也为 书店运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书力图以高屋建瓴的宏观眼光来展现西方文化演进的基本历程。本书由若干篇系列论文和相关演讲录构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系统地阐述了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 教与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的张力关系, 教对中世纪文化复兴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的传统与 新、 改革运动对于现代民族 崛起和乌托邦理想的深刻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教在当代世界的传播情况,以及当代 格局的 背景等重要问题, 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进行了概括性综述。这些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文章,都极力彰显一种大历史观的文化视域,都关涉到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 教与古典文明的文化张力, 改革对于塑造西方现代社会面貌的重大作用, 信仰与科学理性的辩证关系,以及 教和其他 在当今 格局中的现实影响等。
为了全面展示报纸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路径,为纸媒后续的发展提供参考,本书首次在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下将中美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展开对比考察,并重点选取了《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及其各自报业集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互联网冲击时在理念、技术、经营模式、组织结构等各方面的转型进路与特点,以期勾勒出两国主流报纸走向媒介融合的发展轨迹。
徐静波,出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外文系日语本科,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曾在神户大学、爱媛大学、山口大学、东洋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多所大学担任教授。.
鉴于30多年以来中外学者关于儒学与东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本文作者认为,儒家文化与东亚经济快速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明人类现代化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儒学之外,东亚的许多文化资源都可以利用,各国的传统文化都会在多元现代化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各国都会有独特的现代化模式。但是这种元现代化模式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这与美国单边主义的兴起有密切关系。“9·11”事件之后,各个文化这间进行广泛的对话更为重要。当今,随着东亚的兴起,东亚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其文化里的东方精神,应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在当今的文化轴心时代,文化交流是其突出的特点,文化之间的碰撞不可避免,只有通过对话和容忍他者,才能维持世界的和平,在这方面,东亚能够提供的资源是“和而不同”的理念。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之一,是关于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与实证研究、思想与观念普及、遗产与资源保护、传承与创新繁荣等问题的综合性发展报告,旨在推进中国海洋文化相关领域研究,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和实践参考。
俄罗斯千年文化充分汲取了基督教思想。在本书中,利哈乔夫强调了俄罗斯文化的欧洲特点,与此同时,也揭示了俄罗斯民族的特性,这种特性体现在俄罗斯人对精神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也体现于俄罗斯审美标准和俄罗斯东正教的宗教体验之中。这种敬慕大地及崇拜大自然的经验,产生于罗斯受洗(接受基督教)前后的生活实践,这种经验是当代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而这些理论决定着俄罗斯的命运。 《俄罗斯千年文化》是利哈乔夫 一部专著,论题明确而深刻,有助于提高每一位读者的文化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本书是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俄罗斯文化研究的总结。
本书作为我国文化政策实践领域权威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艺院团、非遗保护机构等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进展,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个案剖析和解读,可以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代,在能力、素养和智慧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学校和教师如何打破填鸭式的知识点讲授、味同嚼蜡式的传统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不再做 课堂低头族 ,当从教学创新做起。 本书不仅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的钻石模型,从目标、活动、场景、内容、考核五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好的教学创新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还提供了历年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中的获奖案例,这些案例能突出地体现本书主张的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的特点。我们相信,无论您是一位 教学创新达人 ,还是一位 教学创新小白 ,这本书都能给您提供一些启发。
《从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方面的著作。 《从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立足于文化,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力图通过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从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开篇对中国古代乡村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接着揭示出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文化缺失与缺位现象,之后详细阐述了不同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及实施路径。 《从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理论翔实,通俗易懂,适用于乡村振兴的从业人员、研究人员以及社会上对乡村振兴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在 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旨在从公园入手,以小见大,呈现晚清至民国北京政治、社会、历史、文学、文化诸方面纷繁复杂的变革。 本书的研究内容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园,既包括清末民初政府正式建造、开放的公园,也包括具有公园性质的公共游览空间。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若干 有代表性的公园,借此折射清末民初北京的现代性转型。近代北京各大公园多由清代的皇家禁苑改造开放而成,其等级和风格有着明显的分野,地处不同的城市区域,吸引了阶级、政治、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群,并形成具有不同功能与审美风格的公共空间。本书以万牲园、中央公园、北海公园、城南游艺园与陶然亭为个案,借以一
张进海主编的《宁夏社会科学院蓝皮书系列:2015宁夏文化蓝皮书》从总报告、精神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个案研究等各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新媒体、国有文化产业等文化领域事业发展情况,叙述全面严谨而翔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文育IP的打造。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终端的普及,使得知识获取更加便利,而社会教育资源的不断加入,也使得学习、活动发生的空间和形式不断丰富,加之国际教育交流更加频繁,教育的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平台也更加广阔,这些都为文育IP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沃土。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背景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