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46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面对外星生命,人类该如何回答那个千百年来难解的问题:我们是谁?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是人类交给宇宙的一个答案。这份地球档案由NASA委托超人气科普作家卡尔 萨根打造,它跟随两架 旅行者 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在茫茫星际中漫游,期待着一场与外星生命的邂逅。 为完成这项浪漫的使命,萨根与各领域的专家在6个月内不断尝试,力求用最少的介质承载尽可能多的珍贵信息。最终,一张代表人类文明的金唱片诞生了:118张描绘地球和人类文明的照片、近90分钟来自世界各地最伟大的音乐、一部简述进化史的音频 地球之声 、55种人类不同语言的问候和一种鲸的歌声。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收录了这张金唱片的全部内容,并带有详细解说。作为这段传奇的亲历者,唱片原班制作团队从他们各自的角度讲述了这张唱片从构想变
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西关系发展历史中最为关键的外交事件之一,其政治层面的影响已被众多学者广泛讨论;但同时,作为18世纪一次重要的科学考察,它所包含的科学探索内容却鲜有学术探讨。本书作者聚焦于来华使团的图像创作活动,通过梳理使团艺术家在本次旅程中,特别是在中国土地上对于互赠礼品、外交仪式、山川地貌、城市民人、科技文化等要素的观察和描绘,以及这些素材在其后的进一步加工与流传,强调了该图像创作过程中艺术、科学与外交的碰撞与融合。由此,作者指出,在18世纪的西欧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中国归来马戛尔尼使团各成员实际上具备了一种多元的中国观,这些观念付诸文字与图像,塑造了其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复杂认识。
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上,力争体现立足现实、多元开放、促进教师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本书以 评价支持教学"为核心理念,从教师视角分析评价对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从 教 学 评 一体化设计、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以评价支持教学的策略,并对教师评价素养提升进行详细阐述。书中包含大量来自一线的生动案例,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理念或策略,从传统的学习结果评价,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从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到同时关注学生认知策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从以纸笔测验为主,到真实情境中的评价。
本书建构了本体意义上的文化翻译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首次论证并建立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二是首次研究文化翻译学元理论,三是从描写与阐释两个方面系统研究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 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包含基础理论、历史研究、应用研究、元理论四大分支,并且每个分支都包含若干具体研究领域。文化翻译学元理论包括文化翻译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问题。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是关于文化翻译本体的研究,其研究任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描写文化移植活动的过程,揭示译者移植文化却又变动文化这对矛盾本身;二是阐释文化移植活动的结果,阐明文化翻译方法的理据性,解释上述这对矛盾产生的各种原因。 具体来说,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涉及以下九项任务:(1)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是阿里·玛扎海里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作者二十多年心血之硕果。这部巨著于1983年由巴黎的斯巴格(巴比鲁斯)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快被作者自己译作波斯文准备出版。《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内容共分三编。第一编是《波斯史料》。作者在这一编中译注了三种古代波斯文著作:《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阿克伯的《中国志》以及《纳迪尔王和乾隆在中亚的较量》。作者把这三种有关中国和波斯之历史关系。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化关系的重要古波斯文著作译成法文并作了长篇注释。他在注释中提供的资料价值可贵,其诠释又多具新颖观点。他对中国文化(也包括印度及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并在波斯得以发展,然后又传向西方(特别是罗马)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有许多观点是先人
本书在对近期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有关理论、行业、区域、案例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显现总体向好的态势,以游戏、广告、设计和动漫为代表的新业态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第一军团;图书出版、电影、电视、演艺等传统业态稳步前行;艺术品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亮点,建议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整体市场环境、对外文化贸易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对外文化贸易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繁荣发展。
《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近代以来圣诞节在中国的节日化》是关于圣诞节自近代以来如何逐渐在中国的部分都市里成为一个商业化节日的研究,时间跨度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改革开放以后。*初耶稣诞辰被上海、江浙等地的人们称为 外国冬至 ,到民国时期,耶稣诞辰逐渐被称为 圣诞节 ,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与此同时,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大餐以及圣诞舞会等节日要素也都在上海等地广泛流行,其商业性非常突出。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节日又在商业化的推动下流行起来,以至今日。 《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近代以来圣诞节在中国的节日化》的主题在国内尚未见系统的研究,作者邵志择对圣诞节在中国流行的梳理较为详细,对其所遇到的文化回应也作了初步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来 外来 未来: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清华马克思主义文库》共收入原发表于《近代史研究》《史学史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学术期刊上的论文15篇,分为四组。第1组 研究方法 部分所收3篇论文,重点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文献资料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讨。第二组 文化交流 部分收入5篇文章,分别对18世纪法国两种不同的中国观的形成及其原因、19世纪中国文化的继续西传及近代中国人对卢梭的三种不同解释、美国中外关系史专家马士对蒋廷黻及其中国近代史体系的影响、近代中美日三国引介和接受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学说方面的差异及其成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部分 文化冲击 部分3篇论文重点对近代西学西力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冲击和中国近代危机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等进行了考察分析。第三部分 中西文
《社科学术文库:非洲踏寻郑和路》以区别于西方记者、学者的中国视角和清新朴实的优美文笔,给我们讲述了中非友好的动人故事,叙写了中非友谊的壮美篇章;向我们展示了非洲大陆的多姿多彩,记录了非洲人民的多灾多难;让我们目睹非洲姐妹的曼妙舞姿,耳闻黑人兄弟的美丽歌喉,感悟非洲大陆的前进脚步 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非洲、了解非洲、研究非洲,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新动态 汉语国际传播文献选编》主要论述汉语国际传播问题,从综合研究;二"三教"问题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三方面进行海外汉语教学和关于汉语从中国走向世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以及作为为海外汉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华文教育方面研究。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在法国的传播编年》是由法国学者安必诺、何碧玉等人主编的一部有关法国汉学的编年体学术著作。全书从体例上分三个部分:大事记、书(文)目录、备注。大事记主要是汉学家或汉学机构(杂志、汉学中心)发展历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的编年记录;书(文)目录主要是关于古代中国的文章、著作(包括翻译)的历年目录;备注主要是关于为著名的汉学家的主要作品和传记的备注。涉及的文化领域包括人种学、民族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书法和艺术、文学、科学技术、医学、经济和政治等。编者以时间为轴线,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了上一世纪法国接受中国文化的进展图景,既向中国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化在域外被理解被接受的方式,又向国际汉学爱好者特别是法国汉学爱好者揭示了其所迷恋的中国文化在法国传播的概貌,对国际
文化交流的历史图象,是极难把握的。 首先,它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自从人猿揖别以来,人类社会就始终处在发展这一动态上。这一动态的难以把握,在予它的多样性。在众多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中,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依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而彼此有别的众多发展频道:有的快速发展,很早就达到过某一时代的*,而后迅速滑落向无边暗夜;有的曾经存在,踪迹鲜明,却由于某种自然灾害或战争面“蒸发”;有的屡屡历经挫折、迂回甚至倒退,却百折不回,千年一脉,不断再造辉煌;有的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沉浮;还有的后来居上,等等。这种动态的多样性,造成了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性现象,也给文化交流制作了基本背景。 其次,它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创造的文明与文化,都同人类社会本
《摆渡者》是 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 暨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论文合集,是会议的研修成果,为从事中外文化互译的专业人士提供学习研究的宝贵资料。通过将40个语种中外文化交流翻译领域内150名授课专家的发言、论文以及20多场讨论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理清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的历史沿革、学术脉络、主要现状和面临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语言水平和翻译能力提供决策与工作参考。本书涵盖了各语种发言资料共计约60万字,将成为中外文化翻译界目前涵盖语种*全、学术视野*广、*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献资料。
《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是一部由学者牵头、突破行业部门限制、全方位梳理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文化演艺、汉语国际传播、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相关领域走出去的基本成果、经验以及问题与对策的专项研究报告。是国内部比较全面反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报告。成书目的为,站在国家的立场对文化走出去的基本概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对各部门或板块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并通过每年的数据对比研究,发现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反映文化走出去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文化走出去的各个行业服务,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