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星生命,人类该如何回答那个千百年来难解的问题:我们是谁?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是人类交给宇宙的一个答案。这份地球档案由NASA委托超人气科普作家卡尔 萨根打造,它跟随两架 旅行者 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在茫茫星际中漫游,期待着一场与外星生命的邂逅。 为完成这项浪漫的使命,萨根与各领域的专家在6个月内不断尝试,力求用最少的介质承载尽可能多的珍贵信息。最终,一张代表人类文明的金唱片诞生了:118张描绘地球和人类文明的照片、近90分钟来自世界各地最伟大的音乐、一部简述进化史的音频 地球之声 、55种人类不同语言的问候和一种鲸的歌声。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收录了这张金唱片的全部内容,并带有详细解说。作为这段传奇的亲历者,唱片原班制作团队从他们各自的角度讲述了这张唱片从构想变
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46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西关系发展历史中最为关键的外交事件之一,其政治层面的影响已被众多学者广泛讨论;但同时,作为18世纪一次重要的科学考察,它所包含的科学探索内容却鲜有学术探讨。本书作者聚焦于来华使团的图像创作活动,通过梳理使团艺术家在本次旅程中,特别是在中国土地上对于互赠礼品、外交仪式、山川地貌、城市民人、科技文化等要素的观察和描绘,以及这些素材在其后的进一步加工与流传,强调了该图像创作过程中艺术、科学与外交的碰撞与融合。由此,作者指出,在18世纪的西欧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中国归来马戛尔尼使团各成员实际上具备了一种多元的中国观,这些观念付诸文字与图像,塑造了其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复杂认识。
本书建构了本体意义上的文化翻译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首次论证并建立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二是首次研究文化翻译学元理论,三是从描写与阐释两个方面系统研究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 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包含基础理论、历史研究、应用研究、元理论四大分支,并且每个分支都包含若干具体研究领域。文化翻译学元理论包括文化翻译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问题。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是关于文化翻译本体的研究,其研究任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描写文化移植活动的过程,揭示译者移植文化却又变动文化这对矛盾本身;二是阐释文化移植活动的结果,阐明文化翻译方法的理据性,解释上述这对矛盾产生的各种原因。 具体来说,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涉及以下九项任务:(1)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是阿里·玛扎海里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作者二十多年心血之硕果。这部巨著于1983年由巴黎的斯巴格(巴比鲁斯)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快被作者自己译作波斯文准备出版。《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内容共分三编。第一编是《波斯史料》。作者在这一编中译注了三种古代波斯文著作:《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阿克伯的《中国志》以及《纳迪尔王和乾隆在中亚的较量》。作者把这三种有关中国和波斯之历史关系。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化关系的重要古波斯文著作译成法文并作了长篇注释。他在注释中提供的资料价值可贵,其诠释又多具新颖观点。他对中国文化(也包括印度及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并在波斯得以发展,然后又传向西方(特别是罗马)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有许多观点是先人
本书在对近期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有关理论、行业、区域、案例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显现总体向好的态势,以游戏、广告、设计和动漫为代表的新业态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第一军团;图书出版、电影、电视、演艺等传统业态稳步前行;艺术品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亮点,建议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整体市场环境、对外文化贸易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对外文化贸易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繁荣发展。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是作为本综合反映全国对外文化贸易基本情况的年度报告,本书是由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编著,每两年一本。报告综合反映了全国对外文化贸易及本年度发展情况,是对外文化贸易信息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了解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情况,并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学界对这一话题讨论热烈。发表文章的数量不断上升,涉及的内容不断扩大,研究的深度也在不断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走出去 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该领域研究现状的大体轮廓,以便读者进一步展开研究。本书主要分四个部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综合研究、中国学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发表及其影响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平台"走出去"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语言问题。
《中国文化艺术 走出去 研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展示了学界对于文化走出去的认识、判断和思考、建议。在回答"什么是走出去""为什么走出去""等问题的同时,将方法、方式等实践操作纳入选题范围;在关注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的同时,将视野扩大至民间、企业对文化贸易的思索;既有针对传统展演项目的研究,又有围绕"一带一路"所做的新探讨。
本书为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的交流卷,围绕 汉唐记忆与丝路文明 专题,以考古新发现为先导,纳入中西文献的养料,采用 世界性 做大视野的思考观察,从小处着手,采撷历史亮点,推出了一系列别有路径的研究成果。作者结合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看万件物 的践行,以及参与过多次文物精品展览的策划,通过 文字与文物 廊道与线路 叉口与中心 ,反思多元与碰撞后中国文明曾经达到的独特高度,了解欧亚古国与古代中国或隐或现的文明联系,既对十字口文明圈辐射有理智启迪,也再次证明文化交流是人类通向文明之路的必然征程。
本书为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的艺术卷,围绕 唐风胡俗与丝路艺术 专题,选择当今学术前沿的课题,按照文化遗产的流传线索,认真考察新近考古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以解读 人类瑰宝 的视觉心态和图像模式,展现出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古代艺术史,从昭陵六骏源于突厥风俗到唐陵石人来源草原游牧民族,从贞顺皇后石椁上希腊化艺术到 醉拂菻 的希腊酒神在中国,从欧亚沐浴遗址到燃灯胡伎石刻,都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高峰均与外来文明紧密相连、丝丝入扣。书中收集的一组文章曾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受到各界关注,其突破性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经典艺术的深入研究。
文化是指一群人共享的价值、信仰和对世界的认识。共享某一文化且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构成该文化中的群体(简称群体)。享有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在信息和物质层面的交往形成跨文化群体互动。本书将以(鞠实儿, 2012,2017) 中提出的多重文化融合理论为总体框架,综合运用民族志方法、扎根理论方法、认知科学方法、广义论证方法、非形式逻辑方法、形式(符号)逻辑方法(包括公理化方法)和博弈论方法,研究跨文化群体交流的逻辑和认知结构。这一研究之所以必要,有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考量。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结合现今国内外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网络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络传播力作用显著。海外网络传播力日益成为拓展我国文化影响力、推进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0□0中国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研究了中国高校、中央企业和中国城市□0□0年的海外网络传播力情况。研究团队选取184所中国高校、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属的97家中央企业、337个中国内地城市(州、盟)作为中国海外网络传播力的研究对象,在Google、Wikipedia. Twitter、Facebook. Instagram、YouTube 6个网络平台上挖掘相关数据,并通过模型设置和算法测量研究对象的海外网络传播力情况,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海外网络传播力提供参考。
《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是一部由学者牵头、突破行业部门限制、全方位梳理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文化演艺、汉语国际传播、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相关领域走出去的基本成果、经验以及问题与对策的专项研究报告。是国内部比较全面反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报告。成书目的为,站在国家的立场对文化走出去的基本概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对各部门或板块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并通过每年的数据对比研究,发现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反映文化走出去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文化走出去的各个行业服务,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摆渡者》是 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 暨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论文合集,是会议的研修成果,为从事中外文化互译的专业人士提供学习研究的宝贵资料。通过将40个语种中外文化交流翻译领域内150名授课专家的发言、论文以及20多场讨论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理清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的历史沿革、学术脉络、主要现状和面临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语言水平和翻译能力提供决策与工作参考。本书涵盖了各语种发言资料共计约60万字,将成为中外文化翻译界目前涵盖语种*全、学术视野*广、*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献资料。
《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由王晓秋、徐勇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表明,学术追求是形而上的东西,对于已经取得巨大发展的当今社会经济形势来说,这一学术的力量,是在眼前看不到却能够渗透到人们的精神思维,可以直接触动我们的神经、血液和骨髓的东西。中日文化交流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宽广的视角,今后应该继续从多方面提出真知灼见,真正发挥学者作为学术中坚力量的作用,为两国和世界的和平友好交流发展服务。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人口*多和历史*悠久的大国,两国交往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曾为人类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人类已进入新世纪新千年,亚洲各国的经济近年来正在迅猛腾飞,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有文化的更大繁荣,进一步推动亚洲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中、印这两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中将充当重要角色,成为推动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发展趋势,正越来越成为世人的共识。《中印关系与文化研究》讲述了两大文化体系的发展、世界地位和崇高价值,并阐述了两大文化体系如何相互学习和影响。